任亚丽 陈娟
关键词:核心能力;药理学;QPL-行动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141 — 03
核心能力是从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的能力,主要包括交流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8个方面〔1〕。作为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应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QPL行动学习法(Action?Learning)由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首次提出〔2〕的高效的、创造性的行动与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3〕,以行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催化师〔4〕,教学中进行团队学习,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探讨达成学习目标〔5〕。它通过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问题驱动,任务引导,进行主动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发现新问题,进而不断学习获取知识,不断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核心能力。《药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未来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笔者尝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QPL行动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我校1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1614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46人(男6人,女40人);1616班为实验组,采用QPL行动教学法,44人(男5人,女39人)。两个班为平行班,两组学生入校成绩及医学相关基础学科核心课程无差异,起始水平相当,具有可比性,具体成绩见表1。
两组学生入学成绩及医学相关基础学科成绩比较(分,±s)
结合岗位能力需求,打破教材原有知识结构体系,创设相应的职业情境和工作任务,如: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用药护理、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护理、不同职业人群抗过敏药物的选择、不同类型贫血患者用药护理、硝酸甘油的使用方法及用药护理、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常用平喘药的剂型及使用方法等。将药-用药-用药指导有机融合,整合教学思路,见图1。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比较QPL行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及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学习流程图
课程开始之前,制定学习习惯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互动方式、QPL行动学习的认知度等。课程结束后制定核心能力评价表〔1〕,了解QPL行动学习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影响。通过理论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比较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收获情况。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考核测评成绩和学生核心能力进行数据分析,成绩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问卷数据采用x2 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
调查发现同学中85.51%会与他人探讨、协商、辩论问题;66.67%在以往的课程中开展过小组协作学习;68.12%愿意参与团队讨论,为课堂小组讨论打下基础。同学们对QPL学习方法有所了解,曾在《临床疾病概要》课程中接触过该授课模式;50.72%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觉得新鲜有趣;62.32%愿意尝试在《药理学》课程中开展QPL行动学习,为QPL行动学习的开展打下基础。
包括交流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4-5个问题,采用Likert 5级评分标准,每项标准分为“很大提高”、“提高”、 “没有提高”、“降低”、“很大降低”5个等级,每项分值设5分、4分、3分、2分、1分五档。结果显示:EG组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P<0.05),但在交流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差别不明显(P>0.05),见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综合能力测评结果(分,±s)
包括理论考核与综合能力测评,总分值各100分。理论试卷由同一老师出卷,题型、题量、分值相同,综合能力考核包括用药案例编写、课业设计〔5〕、小药袋的制作,分别占50%、25%、25%,结果显示:QPL教学组的案例编写、课业设计、小药袋制作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QPL通过行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完成从药-用药-用药指导的能力提升,见表3。
對照组与实验组期末综合能力考核总成绩及各组分得分比较(分,±s)
行动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是QPL行动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行动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要求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协同、合作、互动、交流、沟通、分享,促进小组团队建设,增进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不断促进团队的凝聚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个人不断成长。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组织有目的的设计相应的任务,组建学习小组或团队,在共同的任务驱动下大家集思广益,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通过问题驱动、行动引领,挖掘每位同学身上的特长和闪光点。任务完成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较量,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下,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行动学习法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行动,在行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求知、在求知中提升,从而形成行动与学习的联动、问题与解决的互动、知识与应用的互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QPL行动学习,通过问题驱动,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Q1)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Q2),从解决简单问题开始,直到能处理复杂问题,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行动、学习、收获、进步,学习过程变成了获取知识、培养质疑能力与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過程,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对患者资料的搜集能力、病情分析能力,提升用药指导技能。
应变能力的培养对于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更要具备临床用药思维能力、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传统教学模式以讲授型为主,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呈现,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不强,尤其是用药指导和处方分析等知识欠缺。药理知识点是零散琐碎的,学生只是机械的背诵,缺乏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QPL行动学习以临床用药任务的完成为目标,知识点的讲解穿插在任务的行动中、解决中,遇到问题时主动去寻找或者学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而知识的灵活运用又是解决问题、有效深入行动的保障。通过对任务的探究,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达成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培养临床用药思维,提升应变能力。
由于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临床事件的突发性,良好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QPL行动学习要求小组成员有强烈的沟通意愿、较强的沟通技巧。日常教学过程中,在用药指导、用药咨询情境的任务设置中融入医患交流的环节,做学教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说”的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大声的表达,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技巧。在行动学习中,通过讨论、对话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等〔6〕。
《药理学》课程教学中,选取内容适当、难易度适宜的章节,通过行动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层次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1〕马宝成,何万丽.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9:52-57
〔2〕Harley D. Frank. The Use of Action Learning in British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 Training.1996,(8):7-15.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袁俐.“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教育研究,2012,26(12):3433-3434
〔4〕张梅,蔡盈,史德利,魏雪.行动学习法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培训中的创新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1):3928-3931
〔5〕S.Stark.Using Action Learning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2006,(1):76-91.
〔6〕陈萍,鲁芳,刘秀娜,等.行动学习法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25(1):101-1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