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关键词:中国外交;思想演变;历史经验;理论创新;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D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026 — 03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近期举办 “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展望”——第七届中国国际战略研讨会。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外交思想的演变”、“外交工作重要历史经验总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望”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宗旨經历了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演变过程。这与我们党对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认识息息相关。回顾新中国外交宗旨变迁得到的启示:一是外交宗旨要回答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与对外交宗旨的定位密切相关。二是中国外交的理念思想一定要与时俱进,要有外交理念的创新,这对外交实践的指导至关重要。三是中国外交的宗旨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更新,补充新的认识。
有学者阐述了当代中国外交思想演变的特点:一是外交思想的演变离不开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二是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外交思想演变的重要内容。三是外交思想的演变始终离不开内政与外交。四是外交思想要注意实力评估,重视谋略。五是外交思想中的责任与权利是不可回避的全局性问题。六是外交思想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兼善天下的情怀。中国外交思想根植于中国沃土,其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文化以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有学者认为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遗产集中体现在“韬光养晦”方面,包括:一是坚持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中国全面调整对外政策打下基础,争取一个和平环境成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同美国、苏联等主要大国改善关系,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搞好国内建设,发展自己。二是坚持改革开放,率先提出改革开放,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确保改革开放稳步前行。三是采取务实灵活政策,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凡涉及中国的国家利益都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要敢于同对手作斗争,但在特定问题上要随机应变,注重灵活性,审时度势,特别是面临危机的时候,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还有学者认为内政与外交不可分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面对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历史任务,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突破西方封锁,到融入世界体系,再到更多参与全球治理的三次战略调整。影响和制约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因素一方面是国家战略和国内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和主观上对国际环境的判断。回顾中国对外战略调整得出的经验和启示:一是要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首先是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二是去意识形态化有利于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应避免把国际争端上升至意识形态高度;三是应保持战略定力,理性和冷静地应对国际突发事件;四是始终应当坚持集中力量办好国内的事情。这是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基石。对外政策应当在目标、手段和力量之间寻求平衡。要准确地判断国际形势,避免把国际争端上升至意识形态高度。应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力量办好国内的事情。对外政策应当在目标、手段和力量之间寻求平衡。
有学者总结了新中国70年外交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应当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认识和处理国际事务。认识一国外交政策和世界矛盾问题的根本参照系应当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人类文明包括外交文明,外交文明反映人类文明,对待国际舞台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如何处理和应对反映出文明水准的高下。中国外交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不断学习世界外交文明,弘扬中华自身文明和发展新的先进文明的过程。二是应当坚持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既包括国家自身的道路自主,也包括外交舞台上的独立自主。中国是在从世界革命战略向国家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逐步实现独立自主的。三是应当科学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内政与外交互相影响,双向互动,研究外交需要关注治国理政的方向问题。四是应当积极拓展和运用包括民间外交、电话外交、礼仪外交等在内的多种外交形式。
有学者对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分析。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国内有人想把中美关系推向全面新冷战甚至局部热战。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美国国内政治走向民粹、本土化和民族主义是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美国面对中国的发展变得焦虑和不自信,在感情上和战略上难以接受和认同,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挑战。未来中美关系或将呈现“七分竞争,三分合作”态势。中国应当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加强国内改革,保持开放状态,在国际上广交善缘。
有学者回顾了中苏、中俄关系曲折前行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国自身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做出决策。二是大局观至关重要,中国应从世界大格局出发处理好中美俄大三角关系。三是超越意识形态,从国家利益出发确保国家关系的顺利发展。四是做大共同利益,夯实两国利益基础。俄罗斯在能源、高科技、军工产品及粮食领域对我重要性不可或缺,未来有充分发展余地。五是相互尊重,中国尊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对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至关重要。
还有学者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对外行为指导思想影响中国对外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认为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中国对外行为的影响在下降,国家利益在中国对外行为中的重要性在上升。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内的中国文化对外交的影响也在上升。在研究中国外交复杂性时应当注意外交语言表述与实际行动往往会存在差异。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行为规范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外关系多元化,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身份也多元化。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中国文化热是全球化背景下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内在要求、本质规律和前进方向。习近平外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继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之后中国再次提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理念和政策主张。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义利观、新的全球治理观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理念和新主张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十个坚持”,是党的外交指导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在“十个坚持”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在了首要突出位置。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实践创新主要是在战略态势上更加积极主动,在战略谋划上更加统筹兼顾,在战略布局上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在战术博弈上敢于出手,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建设性介入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有学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服务于“亲诚惠容”、“真实亲诚”等理念,其经济外交属性是内在的。中国经济外交不同于西方大国的经济外交,“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原则是正确的义利观,需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给予和索取的关系、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承认“一带一路”的经济外交属性,首先要面对的是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的关系。“一带一路”的基本属性是发展导向,根据发展和合作的进程来构建规则和机制,这是保证中国经济外交既满足国际利益又满足企业利益的基本前提。
有学者从全球治理角度分析了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和努力方向,认为需要用人类大历史观看待国际社会的进程,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建国后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到现在进行的改革外交。中国全方位的立体外交推动的是人类的全球化,“一带一路”的跨区域和区域间的网络化建设就是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的方式。中国全球治理的政策选择决定中国在新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与东亚区域合作一体化,与全球每个地区实现机制化连接,另一方面是通过全球治理的方式和系统的立体外交的方式来建构全球治理。
还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大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几千年的天下情怀、中国共产党的宽广视野和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功。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判断。大变局的本质在于世界秩序的历史演进,核心议题是世界秩序的演进方向和发展趋势,根本动力是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以及制度和观念的创新。大变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代背景。观察中国与世界关系要有“内外并举”的视角,看到中国自身发展本身就是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从根本上决定中国外部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均前所未有,机遇仍然大于挑战,中国外交要随势、顺势,也要积极谋势和塑势,不断拓展战略远见、保持战略定力。
有学者指出,展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当把中国的对外关系放在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一方面是世界处在深刻变动的特定阶段,国际体系深度变迁,大国关系进入重大变化阶段,围绕权力和利益分配的斗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变革进入调整时期,中国本身就是國际体系变迁的最重要变量之一。如何通过外交运筹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更加积极的战略互动将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首先要处理好内政与外交的关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二是要全面提升运用复杂方法处理突出问题的能力,在变化的世界中要更加注重系统效应,运用复杂的方法、系统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三是要切实增强底线思维,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要做好战略布局,推动大国关系的共同进化。
有学者认为,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进入东亚并在东亚秩序中拥有绝对发言权。美国和苏联在东亚的战略博弈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战略的大格局,直至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调整,建立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东亚秩序重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未来有望在东亚秩序中取得新的领导地位。面对特朗普执政后美国的“中国观”、中美经贸摩擦的现实和中美冲突与矛盾向各领域发展的趋势,我们应当保持战略定力,避免犯战略性和颠覆性的错误。
有学者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外交的传承性与持续性,认为党的领导是保持政策和战略稳定的保证,中国的战略目标、理念和宗旨能够沿着一个大的方向持续递进和发展,中国对人类所做贡献也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可划分为发展阶段,提升阶段和振兴阶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立足全球视野,立足中国自身与人类的关系看问题,也面临一些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国应准确判断自身实力,并据此确定战略目标,避免战略机遇期演变为战略冒险期。
还有学者阐述了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在现有国际体系中历史方位发生的变化,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与其他主角及配角的关系相应会有很大变化。用大局观看大变局的表现主要是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大发展的本质是中国崛起,具体表现是中美战略竞争,核心是国际秩序的领导权。大变革的本质是国际和地区秩序的转换,主要矛盾是谁掌握领导权,未来或将持续很长时间。大调整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得意者与失意者之间的斗争,主要矛盾是利益分配失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主要体现为结伴不结盟、去意识形态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规则和框架等方面所展现出的高度灵活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建飞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指出,系统梳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工作的发展与变迁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和启示,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理想与现实、自主与开放、客观与主观、安全与发展、物质与精神、面子与里子、语言与行动、国际与国内、战略与策略这九对关系对于认识和理解新中国外交,特别是做好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马振岗:新中国外交辉煌60年文集〔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杨公素,张植荣: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杨洁篪: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新时代对外工作〔J〕.求是,2018,(15):3—6.
〔5〕外交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J〕求是,2018,(19):14—16.
〔6〕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