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屹,王洪彬,林周周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东三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经济新常态下,东三省面临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同化严重、资源配置 “短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东三省内在发展动力的形成,致使东三省经济发展滞后。如何实现东北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1]。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推动东三省迈进高质量发展模式[2]。目前,关于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少之又少,这将不利于推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及促进东三省经济 “又好又快”的增长。因此,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导,针对东三省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在此基础上,明晰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的针对性策略,这对于引导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调整,促进东三省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以及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自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宁吉喆详细阐述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及战略部署[3]。刘伟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融合了发展、改革及开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要途径,其内涵主要包括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同时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4]。刘志彪认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包含六方面要素: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结构、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5]。金碚指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认识四个方面:一是明确经济活动的本质;二是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复杂关系;三是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四是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目标的契合程度[6]。石建勋等首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认为要素现代化是基础,产业体系现代化是主要目标,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制度保障;然后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包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等;最后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7]。张辉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现代科技、市场资源配置、实体经济、效率提升及绿色发展等特征,面临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变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素市场化偏低及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包含创新引领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发展理念、空间均衡等战略选择[8]。洪功翔认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正确的方法论指导、重点产业支撑以及制度改革引领与保障三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9]。张曼茵等从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资源培养两方面分析了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0]。
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以及战略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丰富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建议。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第一,目前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大多是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展开,很少有学者针对 “体系”二字系统性地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缺乏理论探讨的整体性与完整性。第二,鲜有学者针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专门研究。东三省至今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东三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打破东三省这类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魔咒,本文以十九大精神为理论武器,深入研究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从 “体系”概念视角,将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划分为产业体系子系统、动力体系子系统和保障体系子系统,并详细论述三个子系统的内涵与构成,为后续分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对2009—2016年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一些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策略,以期为推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高东三省创新能力,以及促进东三省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提供参考。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其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所谓体系,通常可以理解为一定范围内的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或者说,是一定范围内不同小系统的集成[11]。基于这一思想,本文认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由多维度、多层次的经济子体系构成的经济大体系,主要由三个子系统集合而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分要素组成,由此构成了一个大系统。本文认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
(1)产业体系子系统。产业体系子系统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子系统,重点关注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着力产业结构优化,全面落实 “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构建 “一产抓特点、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产业体系子系统。结合东三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为支撑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东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供给基地,同时拥有最为宝贵的森林资源。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抓手,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构建高效、节约、保质、友好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12]。关注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性问题,因地制宜的划分粮食生产功能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有机农产品优势区,提高高值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特别注意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与产业化发展,将重点资源投向高端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国家农业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的相互融合。创新农产品生产和营销方式,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建设和完善各种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开辟 “互联网+农业”、冷链仓储物流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盈利能力。发展林业产业(林菌、林果、花卉苗木、中草药、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壮大森林食品、林木产品等精深加工业。推进碳汇产业发展,建立东三省林业经济新体系。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东三省经济发展的支柱,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东三省的第二产业多为传统产业,且极少数的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于新兴产业的投入与重视程度远远不足。一方面, “扬长避短”发展传统产业。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应该予以尽快舍弃,不能让其占据更多的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对于传统优势产业,则应该坚持以创新促升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促进关联产业协同配套。另一方面,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 “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着眼于云计算、机器人、重型数控机床、石墨新材料、高端石化、清洁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立足东三省自然资源优势,培育优质矿产开发和深加工业。
第三产业。批发零售业占据了东三省第三产业的首位,对于低污染、附加值高的旅游产业的重视不够。没有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旅游业。2018年前后频繁爆出雪乡、亚布力等负面新闻,在全国范围内生产了很大舆论压力,对东三省旅游业形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发展生态旅游,挖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界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体育、市场、健康养老与旅游融合发展,在东三省建设国内一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发展冰雪经济,发挥冰雪大世界、雪博会、亚布力滑雪场、雪乡等品牌优势,优化整合冰雪资源资产,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教育,打造国内冰雪旅游、冰雪人才培养、冰雪装备研发、冰雪赛事承办的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旅游业具有极强的联动性,其发展可以带动东三省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餐饮业、邮政业等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南方的金融投资,进而推动东三省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13-14]。
(2)动力体系子系统。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法发展的要求,继而 “新型投资” “新型消费”和 “一带一路”新三驾马车登上历史的舞台,其是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具体体现。邓小平总结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判断[15]。可见,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创新是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全新驱动力[16-19]。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是动力体系子系统的核心。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黑吉辽三省拥有丰富优质的智力资源,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一批 “双一流”建设高校,依托这些智力资源可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以创新引领结构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创新创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强化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3)保障体系子系统。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子系统可以确保东三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利运行,保障体系子系统主要包括文化、体制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子系统要积极营造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第二,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障子系统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经济体制要做到 “三个有”: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20]。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均衡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以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促进东三省 “中俄”产能合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结合前文的分析,本部分从产业体系、动力体系及保障体系三方面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中,东三省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时间范围为2009—2016年;分析数据均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7)和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2017)。
(1)东三省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分析。产业体系发展现状一般通过三次产业产值状况(绝对数量)与三次产业占比(相对比例)来体现。目前,多数研究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业体系的衡量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易获取性,本文继续沿用该指标来表征产业体系,并分别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表示。由此,本文绘制了2009—2016年东三省三次产业产值变动图与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表,以直观地反映东三省产业体系发展现状,见图1与表1。
从图1和表1可以发现:①绝对数量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即从2009年3549.80亿元上升到2016年6342.0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09—2014年持续6年缓慢上升后,开始出现拐点并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即2009年15508.98亿元上升至2014年27215.64亿元,而在2015—2016年转变为下降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整体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即从2009年12019.46亿元到2016年26055.57亿元,达两倍以上;并且在2015—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超过第二产值增加值,成为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最大的产业。这表明东三省三次产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贡献逐渐增强,但仍然存在规模不大、增长速度缓慢等问题。②相对比例方面。按照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最优化通常需要满足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即 “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21]。考察期内,东三省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最低,且未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占比较大,最高达53.10%,说明第二产业仍然是推动东三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需要注意的是,2009—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而从2012年开始转变为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三产业占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处于不断增加的过程之中,从2009年38.67%上升至2016年49.72%,说明东三省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增大。特别是2015—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二产业占比,成为经济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产业。
表1 2009—2016年东三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 单位:%
综上所述,东三省产业体系现状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规模提高,内部结构逐渐完善,已完成从 “二、三、一”向 “三、二、一”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完善进程缓慢以及第三产业规模不大、比重偏低,增长速度不快等问题。
(2)东三省动力体系发展现状分析。立足于过程视角,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方面对东三省动力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于创新投入,通常分为人力资本投入和物质资本投入,并分别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对于创新产出,可分为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并分别采用专利申请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表示。由此,2009—2016年东三省动力体系发展现状如表2所示。
表2 2009—2016年东三省动力体系状况
从表2可以看出:①创新投入方面。考察期内,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大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态势,并且创新投入量与投入幅度较小,存在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②创新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表明东三省创新效率较高,但仍然存在创新效果偏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总的来说,东三省动力体系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东三省创新水平整体提升。
(3)东三省保障体系发展现状分析。国家对东北地区发展历来高度重视,2003年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并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如落实东北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东北地区增值税抵扣范围等。2009年,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等。2012年, 《东北振兴 “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等。2016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等。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 《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以保证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分阶段地制定了很多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对东三省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关政策只是从宏观上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缺少具体的实施途径;同时,尚未形成统一的东三省保障体系,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与推进,这将是东三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障碍。
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优化可以有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区域创新成果的产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 “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一,靶向原则。要求制定的优化对策必须坚持促进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结构合理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不偏离靶心,才能达到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的。
第二,精准原则。针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的差异性问题,采取 “点对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努力做到精准、高效地解决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
第三,深化改革原则。目前,东三省面临着体制与结构双重矛盾的困扰,要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使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适应。
第四,科学性原则。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使得制定的优化对策既要满足适应性,也要体现实用性。
第五,扬长补短、取长补短与去长补短原则。根据创新和经济增长需要,按照扬长补短、取长补短、去长补短等原则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对策进行 “加减乘除”,这些对策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适时调整。
(1)完善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其为体系内各创新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一方面,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构建以创新管理水平专业化、创新服务意识一流化为核心的创新基础软性设施体系,加速完善体系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确保创新主体的创新权益。另一方面,在现代化经济体系间,确保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基础设施体系的开放性,构建内联外通的创新基础硬性设施网络体系,加大交通与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完善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建设为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快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制度创新进程,提高市场完善程度,最大程度的发挥东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东北地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和经济板块,具有地理区位邻接性、经济互补性和与社会文化意识相似性等特点,市场经济的建设必须抓住东三省的这一特征,才能真正建设出高效、开放的市场,为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助力。
(3)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是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当前,东三省面临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整合东北地区的创新资源优势,实现创新资源的互补性和空间整体性。
(4)建立促进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第一,完善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才管理政策机制。一方面,实施积极的人才扩充、就业促进及科技创新等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人才评价制度体系,使创新人才的市场价格与市场充裕程度成正比,减少人才流失。第二,优化融资结构,拓宽研发资金的来源渠道,提高创新资本要素质量。一是打造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多元创新融资渠道,建立创新财政资金存款与金融机构放贷联动调整机制;二是推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众筹法律保障机制,完善众筹风险投资运行模式建设;三是加快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众筹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推进众筹融资服务创新;四是建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收益评估机制,提高R&D资金中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重。第三,建立健全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增加教育教学服务投资,这对于留住区域内人才、吸引区域外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建立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系统,提高创新资源质量。一是建立先进管用、开放兼容、具有竞争力的东三省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二是加快培育处于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建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进技术国外引进与国内应用适度匹配机制;四是立足 “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相关沿线国家与省份的对口技术合作机制。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子系统、动力体系子系统和保障体系三个子系统,对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完善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建设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促进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东三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相关策略。本研究为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东三省等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