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的人性弱点会被埋葬吗?

2019-03-12 03:08文丨
遵义 2019年3期
关键词:葛浩文弱点冯骥才

文丨■ 禾 刀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在临终前两天,可能预感到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无法发声的萧红在纸条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萧红说的“半部《红楼》”是《马伯乐》,这是她创作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此前她已完成了第一部和第二部共九章近19万字。她写到生于青岛有钱且信洋教家庭、 “五四”运动之后出生的青年马伯乐,从家里“逃难”到上海,再从上海又辗转至汉口。本来马伯乐还要继续逃亡的,但身体每况愈下的萧红再也写不动了。76年后,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的跨国知音葛浩文完成了萧红的“遗愿”,续写了《马伯乐》后四章,至少从结构上看,算是把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萧红笔下的马伯乐,简直就是人中极品。葛浩文认为萧红这是在向她的恩师鲁迅致敬,因为马伯乐这一人物的形塑与“阿Q”有着某些类似。阿Q最典型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所以万事无论好歹他都能心安理得,从中发现自己胜利的一面。马伯乐则相反,不是焦虑便是更加焦虑。

马伯乐不是复制阿Q,他的智商看上去很健康,他的思维也具有一定前瞻性。比如他比别人早得多认识到日本必定侵略中国,日本人迟早还会打到上海。马伯乐之类是怎样的人?优柔寡断、自私自利、耍小聪明、胆小怕事、高谈阔论……

葛浩文满腔热情的续写,虽然对马伯乐后来命运进行了交待,但人物形象更像是与原著进行了分割。马伯乐转瞬洗心革面。最鲜明的是马伯乐不再张口闭口“真他妈的中国人”,而是换成了“真他妈的日本人”。马伯乐卖过包子,想当裁缝、开汽车、卖报,加入戏剧团体演戏,但每次都像以前那样这难那难畏缩不前。葛氏笔下的马伯乐似乎重心做人,没有了以前那样的神经质,日子也变得踏实得多,甚至他的死也略略显得有些悲壮。当他听说孤儿院的林小二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时,居然“觉得有点惭愧,他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却不如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那么能吃苦。”当他目睹一个车夫正在自制炸药准备炸日本人时,居然破天荒地“感慨万千,自己竟然不如一个车夫勇敢,让他汗颜”。而在萧红笔下,极擅自保的马伯乐,生存哲学只有一个字,逃。

续写本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葛氏让马伯乐继续上路,从汉口到重庆,从重庆到香港。这也是萧红的逃难历程吻合。以萧红先前的构思,这一路线是可信的。但是,当马伯乐毫无征兆地变回正常人,萧红笔下的艺术价值必定烟消云散。就像鲁迅如果让阿Q最后抛弃精神胜利法,那阿Q还是阿Q吗?无论是阿Q还是马伯乐,其艺术形象无疑是荒诞的,但正是这样的荒谬,读者可深刻洞悉国人的性格弱点。还可肯定的是,即便在今天,萧红笔下的马伯乐形象依旧能够发人深省:马伯乐身上那些爆棚的人性弱点,真的会随着时光埋葬在历史故纸堆里吗?

冯骥才《单筒望远镜》

《单筒望远镜》延续了冯骥才独特的语言风格,也尽显他描摹生活的扎实功底,小说以独特的津味儿,将斑驳的历史再次拉入人们的记忆中,还原百余年前天津普通民众的精神性格。书中还插入了冯骥才搜集了几十年的反映当时历史图景的照片。这些照片作为历史的镜像,为小说中的时代作了全景式注解。

笛安 《景恒街》

《景恒街》在创业、融资、商战故事里融入办公室政治与都市爱情的情节,世故里含纯真,功利中有体恤,笔致轻盈而肌理结实,情感细腻而理性清明,既有贴切的城市生活气息与质感,又不乏恒久的悲悯情怀,不动声色之间可见时代运行轨迹、社会转型风貌与情感结构变迁。

猜你喜欢
葛浩文弱点冯骥才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化身侦探 捕捉恋爱情绪弱点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
没有弱点和两个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