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瑜 姚志强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中小学试点学校校园足球实施状况,旨在为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论: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学校在校园足球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本源定位、系统协作、专项监督、“真正”校园足球问题。建议:由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合力构建长效机制,形成特色校园足球活动推广方式。
关键词:校园足球;“三位一体”;长效机制;推广
作者简介:陈颖瑜,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姚志强,广州市增城区朱村中学,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广州 增城 5113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广州市校园足球推广模式及长效机制的研究” (项目编号:12015345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132-03
2015年3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多次提到了“校园足球”,并对校园足球改革的顶层设计、发展方向、实施要求做出了明确指示。《方案》提出要将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体育发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战略组成部分,这为校园足球发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
广州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布局城市之一,自2009年至2014年,全市设立了300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试点学校;2016年,全市又设立了500所校园足球项目推广试点学校,组建5000支队伍,吸引5万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培训和竞赛活动。[2]试点学校是广州市校园足球活动推广的实验田,其实施效果、方式、内容等都起着引领带头示范作用。基于此,从试点学校角度审视当前广州市校园足球开展情况,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反思并提出建议,将有助于广州市校园足球活动的深入推进与健康发展。
一、试点学校面临的四大问题
1. 本源定位问题。通过对试点学校负责人(校领导或体育科组长)进行校园足球定位及主要任务的认识调研发现:认为校园足球的本源是“中国足球崛起和改革的突破口”占36.47%;是“输送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占32.69%;是“提高学生体质”占18.25%;是“育人培养学生品质”仅仅占12.59%。可见,大部分试点学校负责人把校园足球定位看为中国足球崛起和改革的突破口,为国家足球运动培养输送后备人才,仅有小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是“育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培养学生品质”。这种本源定位是否正确?如不是,那么校园足球本源定位是什么?黑格尔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性的理念,是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过程,反映事物的根源、起源。[3]明确校园足球本源定位可以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如果对本源定位内涵理解不清楚会造成发展偏离,给校园足球、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方案》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是校园足球本源定位问题,失去本源定位的理论与实践指导难以保证《方案》实施取得成功。
《方案》中就校园足球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指出校园足球首要任务是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增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让更多青少年学生热爱、享受足球,使参与足球运动成为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校园足球作为中国足球的一部分,担任着振兴中国足球的责任。但校园足球也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与学校体育其他项目一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同样的功能。既然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组成部分,那么其功能、作用、定位必须遵循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回归育人本源。明确校园足球回归育人本源之后,试点学校领导者和执行者在校园足球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在校园足球推广平台上,充分利用校园足球教育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足球体育锻炼,通过校园足球文化、练习、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增强体质过程中,学会踢球、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最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特别是在“重文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盛行下,在“锦标主义”和功利思想严重干扰下,坚持、回归育人本源是试点学校校园足球实施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 系统协作问题。试点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实施不是学校体育科组一个部门的任务,它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对试点学校参与校园足球实施的部门调查得出:仅靠体育科组负责实施的试点学院有83所,占总数的69.17%;学校其他部门参与并不多,仅有37所,占总数的30.83%。可见,大部分试点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校园足球活动只是由体育科组单独负责。《方案》实施工作的要旨不仅仅在于增加足球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学时,而是学校教学部门、体育科组、班主任和德育工作部门系统协作营造浓郁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发挥足球独特综合教育功能,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足球运动,提高体质健康,促使学生的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班主任要学会利用体育课堂、特色班会课、学校宣传栏、班级板报等一切可能的宣传机会,提高学生对校园足球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足球锻炼对自身健康、意志品质锻炼的重要性,形成学生参与校园足球锻炼的认知内驱力,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足球锻炼。此外,试点学校开展活动必须着力构建系统协作机制,使各部门各尽其职,合力让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更加全面、有效。
3.“真正”校园足球问题。从试点学校调研得知:学校开展方式主要集中在增加足球课时、足球大课间、校本足球教材编制、足球教学内容改革、足球联赛举办、校园足球文化宣传、精英足球训练等方面。从试点学校开展活动方式看,试点学校态度上都表示支持,但存在个别试点学校在实施校园足球活動中只是单纯地执行行政命令,只抓形式,不重实效;还有部分试点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法值得商榷。比如:足球大课间活动,试点学校基本上都是一个人一个足球,在统一音乐下模拟统一足球动作,形式像文艺汇报表演。
试点学校要想校园足球真正回归教育,发挥育人功能,达到其设计要求,必须使体育教育自上而下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例如:广州某试点小学,一位非体育教师在综合德育课程中以校园足球为主题,进行手抄报设计,内容涵盖足球历史、校园足球活动、裁判、足球犯规等;还有一所试点学校,在数学课中以足球为背景命应用题,教授校园足球知识。此外,常态化校园足球活动不是仪式性的校园足球汇报演出,而是更多学生尽可能利用学校小空地自发进行校园足球活动,例如:广州海珠区老城区一所试点学校,虽然学校运动场地不大,但在大课间学生利用自己的水杯、书本、粉笔画的标志作球门,在篮球场、空地上多人组队踢球。这种没有统一动作,看似比较乱的校园足球大课间,才是真正的校园足球。
4. 实施专项督导问题。校园足球《方案》实施是由教育部门、学校以及社会相关机关部门携手进行的,各级行政相关部门必须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试点学校对校园足球《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与引导。目前,个别试点学校享受试点学校经费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只抓形式,不重实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履行督查与引导的职责,深入了解各试点学校的具体实施情况,对于实施不到位、工作不积极的学校及时引导,针对情况严重者,应撤销校园足球试点学校挂牌资格并停止经费支持。各部门还应定期向社会公示各个试点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经费使用状况,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三位一体”长效机制发展对策
《方案》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校园足球要发挥育人功能”,这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寄予了高度的重视,要实现党和国家对校园足球寄托的期望,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不可能实现,它需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实现,某一方缺席必然会导致“短板效应”,影响实施效果。
1. 学校层面:全力以赴、牢记使命。学校的各级领导和体育老师是校园足球《方案》实施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应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校园足球《方案》的要求。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亦是党和国家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学校在校园足球《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牢记使命,以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心态,全力以赴投入到校园足球活动推广工作中,确保《方案》实施所需的人、财、物得到足够的投入,围绕“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输送优秀足球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一核心目标合理配置体育资源,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
2. 社会层面:正面宣传、共同推进。社会组织是校园足球《方案》实施推广的有机补充。寒暑假等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需要社会各方团体组织积极主动投入,使校园足球活动持续推行,特别是比较成熟的足球社会团体组织,比如:足协、青少年足球俱乐部等。这需要社会各界各部门全面协调、齐心协力、多方投入、共同推进,建立健全完善的推广机制,使广大民众在足球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形成良好的足球锻炼社会风尚,赋予校园足球更持久的生命力。
3. 家庭層面:观念转变、强身健体。在“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庭存在对校园足球认知不足的情况。家庭层面应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宣传校园足球,转变对校园足球的认知观念,深入了解其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作用,特别是深入了解校园足球本身的教育价值,帮助实现校园足球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新威,李薇.我国校园足球的异化现象[J].体育学刊,2015,(5):45-48.
[2] 周秋敏.广州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计划[N].信息时报,2014-11-04.
[3]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责任编辑 程 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