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定班级到选课走班,教师如何转变?

2019-03-10 14:00涂洁胡秋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走班制科任阻力

涂洁 胡秋萍

选课走班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应然走向,但过程依然曲折。学校管理层级的重置、班级管理中教与育的割裂、自主权失落带来的教师职业焦虑感、学生在解放自主选择权后自我认知的模糊等,都会伴随着教育改革而出现。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寻找各类矛盾冲突的平衡点是实现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在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教师管理层面考量走班制过程中的问题,一方面是对走班制的再次审视;另一方面,从操作层面来说,不失为学校应对走班制而进行管理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走班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以滚动分层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的固定性,是以促进学生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旨归而实施的一次深度的教育改革。这一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修正,同时也伴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革新。因此,这一过程中的教师管理要从可能产生的问题出发,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模式的调整与创新。

1.解决教师观念上的问题

首先,要看到教师教育观念革新中可能产生的阻力。有学者提出走班制过程中的阻力因素,其中,价值和权利是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两个阻力。价值阻力指的是“走班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与走班制应然的价值取向不一致而导致的阻力,主要表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价值观”,即教师对走班制整体价值的不确定。权利阻力指的是“涉及权力的再分配和教育系统内权力结构的改变造成的阻力”,简单来说,就是对教育资源与利益分配的困惑。二者产生的共同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走班制的认识存在偏差,如有的教师简单地将分层走班视为传统“快班”和“慢班”的替代;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不同程度班级的分配不均产生的担心。有的学校在走班的基础上增加了分层,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对可能产生的工作压力的隐忧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心理阻力。此外,教师的心理压力还来自走班制的自由选课带来的主体危机感。实行走班制之后,教师不再被动地接受学校分配的学生,而是在自己的班级中等待学生的选择。主体地位的失落可能是促成教师潜意识中对走班制产生抵触的深层原因。

对于教师观念上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学校可以调查教师对走班制的接受度,并将结果作为师资分配的参考。这种方式一方面避免了价值观的冲突,另一方面也通过积极价值观对群体的正面影响纠偏教师的教育理念。其次,在学校分配科任教师时,保证教师与分层班级分配的相对公平,这就要求在师资分配上,在注意男女教师合理搭配以及老中青教师搭配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分配的交叉性,即科任教师不可全带一个类型的班级,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也应做到分层教学、分层授课、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第三,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从学校和更高的层面给予教师的关注将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角色定位和职业认同,进而推动走班制的顺利实施。

2.解决教师职能变化上的困惑

要关注教师对职能变化的适应。走班制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职能发生了一些倾斜。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流动性的增加将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固定班级的离散化,使很多班级失去了“仪式性”的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同伴的相处时间。如何弥补走班制带来的同伴交流机会的缺失以及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是大多数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科任教师来说,走班制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部分原先班主任的职责。在教学班与行政班分离的情况下,所有科任教师都要面對一个新的完全没有经过集体性精神“熏陶”的班级,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临时的“班集体”。这就增加了科任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科任教师管理的权限是什么,范围是什么,都是走班制带来的新的挑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职能变化的适应和明确的分工是促进班级管理高效的重要环节,同时,他们在其中产生的困惑也是教师管理中必须注意的。

对教师在职能变化上可能产生的困惑与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建立导师制。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行了较为成熟的导师制,探索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趋于合理化的路径和方式,并取得了可供借鉴的成果。但学校也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一个导师应该管理学生的数量、是否可以实行跨年级指导等都是可以探讨的。学校层面可以成立专门的导师培养中心,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促进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转型升级。

第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职能要精细化。一方面,二者各司其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主要职能分别是行政和教学;另一方面,对二者职权交叉的部分应当通过二者商议,达成一致。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走班情况,并与相关科任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科任教师也应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承担原先传统班级中班主任的部分工作,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如有些学校以“集团作战、捆绑考核”的方式增强团队管理。当然,具体方式还要结合学校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要重视网络信息技术,以“互联网+走班制”的思维,处理走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通过网上选课监测学生的走班情况,其结果也将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选取网络监测指标作为教师评估的部分依据。网络信息的公开化和聚合性也是隐性的教师竞争机制显性化的体现。学生选择的多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可能成为督促教师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推动力量。学生选课既是选择课程,也是选择教师,拓展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互联网+走班制”既是背景,也是契机。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走班制科任阻力
科任教师的课堂纪律,谁维持?
一拉二挂三点赞,让学生爱上科任教师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零阻力
秉持五个“一” 形成教育合力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科任教师如何与班主任搞好配合
阻力不小 推进当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