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岩
摘 要: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良好的教育是民族未来的保障,因此学校教育也应该重视此问题。而高中语文老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因此教师一定要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学习意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先进,高中生通过网络接触了一些不良思想,对其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思想教育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有责任不断提醒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道德素养,而且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耳濡目染的思想文化教育,以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传统文化在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通常都表现为唯美的诗句或者是生动的故事等,因此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改变外来文化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的现状。经济全球化让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着高中生,极大的影响了其价值观,使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例如功利主义等,从而逐渐变得虚荣以及冷漠。因此务必要加强对高中生的思想教育,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授的知识以及语言均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语文教学其实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种选择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对教材的完善,有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理解其文化底蕴,因而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二、提炼传统文化元素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均是专家精心编制,不管是系统性还是科学性均较强,文质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教师要挖掘其内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利用起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掌握相关传统文化,丰富知识。例如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的孝文化,陈情表是李密给晋武帝上奏的文书,体现了李密至真至诚的报孝之心。因此在学习该文章时,教师可围绕着“孝心”巧妙设计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明白孝道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重要且优秀的传统文化。李密以前朝旧臣的身份被选为官和其孝道密不可分,而晋朝非常看重孝道,所以才有了李密满纸无处不在的孝心的《陈情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孝道文化渗透其中,让学生明白李密孝的方式及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传达的情感,体会忠孝两难全的思想情怀以及“以孝治天下”的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其人文情怀。
三、开展经典拓展教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之作,不过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比,这只是冰山一角,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通过其他经典之作来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引入大量相关作品来让学生学习,以使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为全面。例如《鴻门宴》尽管是历史事件,但其内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宴会上有一个事项即入座顺序,文中详细的描述了主要人物座位的方向,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筵席礼仪。因此教师可由此延伸教学内容,解释这样排序入座的原因,进而延伸到现代社会重要场合聚餐时尊卑有序的礼仪文化,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能扩大视野,全部提升综合素养。
四、通过传统节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内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最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对传统节日进行有效利用,以提高学生阅读感悟,促进教学的高效进行。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可据此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由来及其和屈原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屈原深深的爱国情怀。教师可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家乡纪念屈原的方式,以使其在感受文化习俗的过程中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以更深的体会诗人美好的人格及其伟大的爱国情怀,从而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升其阅读感悟,确保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其今后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高原.探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30.
[2]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