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曼丽 余金凤 陆尚平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合作创新程度不高、平台规划与建设滞后、缺少高水平科研人才、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论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策略:改革科研创新与合作服务的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立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创新服务平台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C-0053-03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高职院校要对接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拓展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高职院校自身创新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是指整合校内外优势科研资源,依托创新服务载体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和服务的系统。平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学科和专业发展、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科研资源配置优化和开放共享、科研人员的培养提高,以及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改革科研创新与合作服务体制、健全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立平台体系等方面提出平台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创新程度不高。高职院校科研起步晚、基础弱,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不适应;学校与政校行企、科研机构等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协同创新研发的动力与活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定位不明确,科技支持企业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现。如笔者对2017年中国高校科研社会服务经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知,企业横向技术到款额和技术交易额排名前20的高校,本科院校总计177.79亿元,高职院校总计仅为16.05亿元。
(二)平台规划与建设滞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缺少长远的科研规划,对科研与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包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等子平台的平台体系建设规划不足,没有实现平台创新资源和要素之间的集聚和融合,缺少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广西为例,目前建立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职院校仅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所。
(三)缺少高水平科研人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才,难以形成对科研平台建设、科技研究与攻关、创新团队发展、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规划和领导。此外,科研人员国际视野不够宽广,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不强,团队协助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不强;科研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不强。这都使得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效率较低,难以产生高水平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四)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如广西201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142.2亿元,仅占全国总投入的0.8%,R&D经费仅占GDP的0.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高职院校目前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自治区级财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自筹,但由于立项项目级别不高,因此获得的纵向经费和自身投入经费不多,缺少横向合作项目也导致来自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资金支持不足。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部门间的协作、学科间的融合、资源的开放共享不足,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科学全面的平台评价指标和奖励制度。
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思路为:通过改革科研创新与合作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等,支撑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见图1)。
(一)改革科研创新与合作服务的体制。具体如下:
1.深化合作办学体制改革,加强与外部创新主体的合作,构建多元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一是构建多元、融合、开放、联动的政校行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体制机制,为学校战略发展作宏观决策,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二是建立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理事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科技创新政策、企业技术研发需求、社区教育与服务等开展调研,结合学校情况进行工作部署和实施。三是建立行业主导的职教集团,集聚行业资源,实现校企在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对接和服务产业能力。
2.创新科研服务组织模式。加强学校机构设置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组织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技术转移转化、技术创新支持、學术活动等工作进行科学管理。二是完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科研组织建设,与企业共建科研机构,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系、跨单位的综合化、协同化科研组织。三是加强和规范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
(二)建立健全创新服务平台运行和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在多方合作体制构架下,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与服务机制,形成开放、高效的合力。一是建立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机制。合作主体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的特点,各自有其利益和价值目标,高职院校作为合作创新的重要主体,应主动建立与政行企校所等主体的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寻求与各方的利益契合点,合作各方以政府的政策作为基础和导向,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以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技术服务效益等为指标,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风险和责任共担机制。二是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各主体间通过建设知识信息共享网络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研资源等的深度交流和开放共享。
2.建立健全平台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科研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以提高平台科学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一是要制定平台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各类各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突出创新导向、择优重点支持、鼓励协同创新、强化共享服务、实行绩效评估,明确平台管理职责、科研和服务工作任务,明确平台仪器设备使用和共享方式,制定成果认定、考核与评估标准,规范平台经费管理。二是要完善科研管理相关制度,包括横纵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专利工作、成果转化、学术管理等相关管理办法,规范科研各项工作。
3.完善平台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平台评价制度和奖励办法,定期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和激励,从组织建设、团队建设、协同程度、成果情况、应用情况等多个要素进行评价,对管理运行良好,具有发展前景、产出创新成果数量质量较高、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较大的平台,给予精神、物质、个人发展、团队发展、平台发展等多形式的激励支持,对未达到考核要求的要及时整改。
(三)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具体如下:
1.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根据学校科研和服务建设与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梯次发展,以全职和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要明确其科研工作职责,发挥其以点带面、引领智库的作用。
2.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分层培养、分类发展、整体提升的培养模式,制订科研创新人才发展和培养计划。注重培养三类人才:一是科研领军人才,不断提升其科技前沿和动态把握能力、学术研究和技术技能水平、团队组织能力;二是青年科研技术骨干,激励其活跃思维,勇于创新,提高科研实践和技术服务积极性;三是科研管理人才,促进其提升科研事务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将三类人才有机组合,组建优势互补、凝聚力强、帮传带作用明显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
3.确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实施优秀学者、名师、工匠、骨干培养计划和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支持计划等,在薪酬、成果奖励、科研配套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建立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包括基础科研平台、省级创新平台、技术支持与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的建设。
1.建立基础科研平台。基础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基本单元,依托团队、专业、系部科研资源,校内跨学科协同,聚集优秀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实验设备,建立多专业融合的创新研发中心,促进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培育创新成果。
2.建立省级创新平台。要充分认识高水平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需求。一是尝试与行业内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规划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开展重大课题的研究和创新产品研发。二是在政府引智战略支持下,以地方和学校创新发展为导向,搭建高层次的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联合院士团队、行业内科研院所、行业学会等,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提供发展咨询建议和技术指导。
3.建立技术支持与服务平台。面向企业、社会建立技术支持与服务平台。一是校企合作共建技术支持平台。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化“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实践经验优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和技术动态,主动寻求和承担横向项目,与企业进行共同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加速成果产业化。二是整合学校培训、鉴定和继续教育资源,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政府、社区、农村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鉴定、教育、科普活动等,提高学校的服务效益。三是建立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发挥学校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主管部门投入的区域合作经费,扩大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技术培训、共建研究基地、联合技术攻关、成果示范推广等形式,与外国企业、跨国企业、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开展创新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4.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建立创新教育体系,在专业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建设、创新实践活动、校政行企协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科研管理上,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项目并投入配套资金,鼓励和吸纳学生参与各类创新项目;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加强专业实验实训室、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创业园的建设,积极探索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的建设。
5.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应建立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共享、技术转移等功能的网络化,主动对接网上技术市场,将学校科研成果发布在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在专家库中发布学校技能名师和科研人才信息,將已授权的专利成果信息发布在技术交易中心,在科技资源中心发布共享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同时关注线上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双向交流,借助网上平台完成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运作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陈刚,钱中平.基于创新视角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
[2]蒋晓霞.地方高校区域性协同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韦弘,张忠海,潘念萍.基于开放式创新的高职体制机制探索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6(10)
[4]郭江平,谢晓轲.高职院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4(1)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