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语境下传统出版业与读者良好对话机制构建探究

2019-03-08 12:41韩虎
丝路视野 2019年19期
关键词:阅读模式读者融媒体

韩虎

摘要:新媒体的盛行打破了固有的出版格局,按需出版、知识付费、社交出版等新兴出版方式应运而生。这是在融媒体发展背景下,出版业与读者达成的一种新的对话机制。本文分析了融媒体发展背景下,读者阅读方式发生的变化,探讨出版业的坚守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出版业 读者 阅读模式 融媒体

随着技术的变革,出版业实现了从纸质到数字的变革,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尽管出版业从整体上未受到大的影响,但是传统出版业的市场被数字出版大幅度挤占,如何建立与读者的对话,保持市场竞争力成为当前传统出版业发展的难题。

一、融媒语境下读者阅读模式的转变

(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

融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丰富使得读者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阅读形式,书籍、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不再是主要传播媒介,电子出版物、网络、手机、电视等以更丰富的内容承载量展现在读者面前,阅读更加的多元化。

(二)读者群体的大众化

纵观阅读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化普及和权利开放的过程。阅读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也不仅仅是文人骚客的象征,融媒体时代,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多形式的传播方式使得阅读的大众化趋向越来越明显。

(三)阅读内容的娱乐化

在融媒体时代,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内容的创作速度提高,创作的方式多样,阅读不再仅仅只是知识的枯燥讲述和现象的理性反思,从某种意义上,其已经转化成为一种浅显的娱乐化消费行为。各种各样的新媒体文本在泛娱乐化时代,人们更愿意接受轻松的内容,就连严肃的政治新闻都被娱乐化。

(四)阅读体验的互动性

融媒体的发展给读者提供了开放式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论坛、客户端都为读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渠道。与传统的出版业读者与编辑或者作者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交流相比,读者得到的反馈更加及时,改变了读者被动接受的局面。

二、基于读者需求的对话机制搭建

(一)与新兴科技融合,搭建对话平台

科技正在改变着出版创作、生产、传播、发行的方式,数字阅读等新兴出版业应运而生,传统出版业的市场俨然已经被新兴出版业挤占了相当大一部分份额,但随着变革程度的放缓,传统出版业在经历大的震荡之后趋于平稳。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兴科技推动了出版业的重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版内容、出版载体、出版服务、出版发行的转型升级,促使读者市场细分,传统出版业现有的消费群体相对稳定,按需生产节约资源。传统出版业如果不被淘汰,就要利用融媒体传播承载内容丰富、传播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传播受众群体大的特点,实现与读者的良性互动。比如开发可供对话的APP,在搭载出版内容的同时,开设互动板块,以征文、征求意见为互动话题带动读者,在提高读者参与度的同时,培养读者的忠实度。

(二)与文化创意融合,丰富对话内容

如果说“内容为王”是出版业发展不变的主题,那么“创意制胜”就是出版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之源。融媒发展语境下,出版物作为单一商品的营销理念已经落伍,出版社与读者的对话不应该局限于内容表达的互动,还应该体现在读书设计、营销策略上。在当前快餐文化的冲击下,读者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功利性和目标性显著。因此,作为传统的出版业应当利用好“眼球经济”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下功夫,通过增加外在吸引力提高与读者对话的可能。另外,近年来实体书店以“空间+文化创意”模式为主导开展的营销策略,加强与读者的对话交流。

(三)完善对话体系

传统出版与读者的对话不仅仅是出版物与读者的对话,还应该包括编辑、作者、读者与读者的对话。首先,编辑与读者实现对话是提高出版物质量、开发出版市场的前提之一,编辑可以在互动中获取读者的兴趣爱好、读者意愿、激發出版灵感,读者可以在互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次,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是当下发展“粉丝经济”的方式,签售会、粉丝见面会等对于培养读者忠实度、开拓图书市场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构建读者之间的互动,对于凝结读者力量,发展市场具有带动作用。

三、结语

长期以来,大众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被逐步地瓦解。新的阅读习惯正在形成,这种改变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还意味着媒介权利的转移。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引起传播方式的进步,无论是传统的出版业还是新兴的出版业都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传统出版业的纸质图书是文化发展积淀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传统出版业要不断加强与读者的对话,在双向交流中实现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阅读模式读者融媒体
中英文绘本亲子阅读模式研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调适阅读心理,培养阅读技巧的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深化情感体验,建构阅读模式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