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墨莲
“蒸”,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烹饪方法之一,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的炎黄时期。我国素有“无菜不蒸”之说。蒸菜不仅适用于荤素各种食材,同时具有丰富的口感和千变万化的搭配。
“蒸”多用于莱肴、米面食品和小吃等。从最初的“蒸谷为饭”不断发展,又出现了排蒸、酒蒸、糖蒸、清蒸、干蒸、粉蒸、煎蒸等。蒸,一般要求火旺、水多、時间长短不一。因其不在汤水中长时间炖煮,所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保存较好。此外,蒸的食物更软烂,有助于消化,特别适合消化不好的人食用。因此,从营养角度来看,蒸是一种十分有利健康的烹调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类适合蒸的食物。
水产品,如鱼、蟹、扇贝等非常适合清蒸。蒸最能留住食物的原汁原味,因此它也能检验食材的新鲜程度。清蒸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且烹调过程中不过分添加调味料,食用时对身体也没有很多负担。
薯类,如红薯、马铃薯、山药、芋头等也适合蒸制。薯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5%左右,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可替代米饭作为主食。研究表明,增加薯类的摄入可降低便秘风险。蒸制后的薯类便于携带,方便上班人群。
蔬菜类,拌上面粉后上锅蒸熟,调味后即可享用。比如说,土豆丝、胡萝卜丝、萝卜丝、条状质嫩的绿叶蔬菜等,都可以蒸着吃。不仅可以满足日常饮食食物的多样性,蒸菜用的面粉也可换成杂粮粉,增加粗杂粮的摄入。
滋补类,一般以山珍海味和名贵中药材为原料,采用包蒸(封口蒸)的方式。成菜后食物完整,营养不流失,这也是包蒸烹调法的主要特点。
制作蒸莱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食物体积不要太大,否则由于蒸制时间过长,维生素C的分解也会增加。第二,脂肪含量过高的动物性食物、盐腌制品不适合蒸制。食物中的脂肪及亚硝酸盐无法通过蒸去除,依然存在于食物中。第三,质地干硬的食材不适合蒸,比如牛筋等。第四,根据食材的不同,蒸菜的火候不同,分为猛火蒸、中火蒸和慢火蒸三种。味道鲜美的原料适合旺火沸水速蒸,如鱼类等,时间为1 5分钟左右;质地粗老,要求蒸得酥烂的原料,应采用中火沸水长时间蒸,如香酥鸭、粉蒸肉等;原料鲜嫩的莱肴,如蛋类等应采用中小火慢慢蒸。第五,蒸绿叶菜最要紧的是控制时间。把菜放在瓷盘上,要尽量铺平一些以便蒸汽接触,放进上汽的蒸锅中。按菜量多少,火力大小,调整蒸的时间,一般2-5分钟即可。关键是要在颜色变黄之前拿出来,色泽仍然可以保持翠绿。
相关阅读
沔阳三蒸本色香
“沔阳三蒸”是仙桃地区(旧称沔阳)饮食文化的代表。这里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被千里沃野滋养着,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为“沔阳三蒸”提供了广泛的食材。
仙桃人素爱蒸菜,有“无菜不蒸”的食俗,被誉为“蒸菜之乡”。“沔阳三蒸”,说是“三蒸”,其实“三”是虚数,最初指蒸鱼、蒸肉、蒸蔬菜这三样,后来又指蒸畜禽、蒸水产、蒸蔬菜,现在则变成概数,泛指了。沔阳三蒸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明代时,沔阳地区水系丰富,“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当地人用富饶的水产品拌上米粉,上锅蒸食,便逐渐形成了蒸菜的食俗。
沔阳三蒸之所有蒸菜,均用当地清澈的江水浸泡、冲洗、热焯,先占了三分“清气”:配进各种调料,采用蘸、簸、滚等传统技法,成未成到极致,辣未辣到极端,所谓“立意中和,取意中庸”:上甑蒸时,猛火催蒸,“精气”不散,汁味不丢,营养不损,因此做出的蒸菜绵软清香,入口温和。饮食专家评价说:“因其滚,能激血脉;因其淡,能调六味;因其烂,能见本色!”
沔阳蒸菜上桌时,一般使用扣碗翻扣装盆,勾芡浇汁,因此有“三蒸九扣”之说,总的特点是:粉香扑鼻,鲜嫩软糯,原汁原味,食而不腻。
经过数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沔阳三蒸如今在蒸菜技法上,已开发出了粉蒸、汤蒸、清蒸、扣蒸、炮蒸、酿蒸、包蒸、封蒸等十余种之多,菜品也由最初的三五款增加到十种之多。粉蒸排骨、粉蒸牛肉、粉蒸青鱼、粉蒸松鼠鱼、粉蒸藕、粉蒸鳝鱼、粉蒸肥肠、粉蒸青鱼唇、粉蒸青鱼肚、粉蒸龙舟鱼等,成为寻常百姓、宾馆酒肆餐桌上的压轴之作。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走在仙桃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店门口置放的蒸莱甑,看到迎风招展的“沔阳三蒸”“蒸莱之乡”的招牌,闻到那沁人心脾、勾人馋欲的蒸莱香味,兼之“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蒸笼)不成席”的说法,真的使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大快朵颐,这就是接地气的民族饮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