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红,青昆丽,黄梅贤,梁凤葵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厢竹院区重症医学科,广西 南宁 530000)
临床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暴露于存在安全风险的环境中,面临较多的职业危害[1]。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比较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多种血液疾病的发生,严重情况下可对护理人员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2,3]。因此,为了维护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次研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全院不同科室60例针刺伤史护士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全院不同科室60人针刺伤史护士,年龄20-35岁,工龄1-20年,其中工作20年4人,工作10年10人,工作5年18人,工作1-2年28人。中专学历18人,占30.0%,大专学历28人,占46.7%,本科学历14人,占23.3%。
通过回顾调查分析护士针刺伤史,并记录相关的资料,包括:学历、工龄、是否有针刺伤及受伤次数、针刺伤危险因素、护士防护知识培训情况及刺伤后采取措施。将得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护士针刺伤与工龄、针的处置方法密切相关。具体详见表1、表2。
表1 不同工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表2 不同处置方法针刺伤发生率
3.1.1 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
从表1可知,工作1-2年护士针刺伤占46.7%。工作5年护士占30.0%。这与新入职低年资护理人员经验少、针刺伤培训不到位、缺乏相关防护方法有关。而工作10年的护士占16.7%,工作20年的护士占6.7%,表明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仍较薄弱。少数护士没有认真参与培训,对自身防护知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学习不够。据相关研究[4,5],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教育培训,落实全面的防护措施,能够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可以使其对职业暴露及预防的重视度提高,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3.1.2 未按照相关规程严格操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拔针后处理、针头分离是造成针刺伤的前两项处置方法,针刺伤发生率分别为33.3%、23.3%。分析结果为:(1)护士采血过程中没有做到一人一用一处置,经常出现用完几个甚至十几个才进行集中处置的情况,这就无法保证有序操作,慌乱忙碌之下容易出现针刺伤。(2)拔针后的操作不正确。在患者输完液拔除针头后,针头处于无固定状态,回收过程中四处碰撞,易造成针刺伤[6]。在对针头进行分离时,针头往往和输液皮管、胶布粘在一起,混成一团,护士习惯用手去分开,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针剌伤。重套针帽针刺伤发生率占13.3%,占比例较低,与我们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操作程序有关。
3.2.1 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提升防护意识
要想减少职业暴露,必须先提高护士对于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因此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培训,讲解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上岗护理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强调防护用物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在细节中提升防护意识,使其在实际操作中能做好职业防护相关措施。
3.2.2 完善并落实规范化操作流程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定[7],医务人员操作时,常规施行适当的防护,预防皮肤粘膜和患者的血液及体液接触,操作应戴手套,或其他皮肤粘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清洗双手,科室需要制定具体的针头分离流程,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并加以有效监督。
3.2.3 完善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确保护士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为减少针刺伤等的损伤,护士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对于各种利器物,要熟练掌握正确的使用和处理方法,例如在使用或去除针类物品时,可使用持针器、血管钳等辅助,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同时应准备、有计划地保护针套或去除针头,禁止在手上持有针头或利器时随意走动,或是徒手传递,不可单手将针帽套回去。使用纱布保护或使用新型开瓶工具以开启安瓿瓶及铝制瓶盖。注意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如需接触患者血液、体液,那么在操作时一定要戴双层手套[8,9]。在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注射、静脉采血及输液操作时必须戴手套,避免工作人员手指皮肤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加强防护用品的使用,在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处进行局部挤压,挤出血液后应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采用无菌敷贴包扎,伤后<48h报告上级并填写报表。对于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可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对于受到HIV污染的针刺伤,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根据伤口的深度及污染来源情况,评价其危险性,按潜伏期确定追踪观察的时间和检查项目,再决定是否预防用药,制定具体用药方案。提供咨询服务和教育,为发生刺伤者进行知识普及并解答疑问[10]。
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可使护士们对自我防护、避免职业暴露的意识提升,能在实际工作中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降低针刺伤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