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纬 熊嘉芝 张芷蔧
关键词:传承人创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项目(编号:18JDZB064);民族地区BOP创业与区域发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项目;吉首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18SKY85)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月8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并具有非常大的保护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对非遗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文化产品是非遗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非遗的保护既要保证非遗的原真性,又能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传承人作为非遗资源的“文化持有者”,掌握着非遗资源的核心技术,对非遗有着与常人不同的责任感,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是非遗精神的载体。因此,只有传承人创业既能为非遗创业提供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品牌,又能保证非遗的原真性。
对非遗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其可持续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能健康发展使其顺应时代发展。但是现在各地非遗保护项目中,面临着社会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和健康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这些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类似项目之间相互模仿、同质化严重。由于在当代交通、信息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尤其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使得我国许多非遗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因为信息科技与大工业手段的介入而导致个性泯灭,相类似的非遗项目之间,也在相互借鉴与相互模仿中,使非遗项目本身的个性化特色逐渐弱化,而趋同化问题日益严重。
(二)存在“重表演轻实用技艺”,对一些重要的应用型技艺保护不够。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挑选、申报以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着表演类项目偏多的问题,而在对于直接影响到民众生活质量的传统技艺,保护力度、发掘深度、关照程度严重不足。由于一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经典实用意义的技艺,都是以世世代代群体性进行传承,导致其具体传承人十分不明确,因而加大了非遗保护项目申报难度。
(三)非遗传承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后继乏人、难以传承是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目前,在非遗保护中传承人年龄结构中呈现老龄化趋势,掌握非遗技艺、技能和占据核心地位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的已年逾古稀。当今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了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如果是单靠某一种传统文化技能,相当一部分的传承人根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满足,更加没有能力提升自我发展。作为传承人,如果只靠对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于一些当代社会中失去生存价值的传统手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对于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熏陶中长大的青少年一代中,他们对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较为淡薄,也不愿意深入了解。在传承和学习非遗文化与其他职业相比而言,经济效益与成本不能成正比,以现在社会上大多数通过非遗为主要职业的人员现状来看,仅能勉强度日,有些甚至入不敷出,不足以养家糊口,更谈不上脱贫致富了。因此,在普遍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生活作为追求的青少年一代,很少会有自愿继承和学习非遗,因此导致此类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中无人继承,非遗无法进行传承。
(四)现代化科技对传统技艺的巨大冲击。传统的坚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现代化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技术的挑战、成本的挑战、效率与价值观的挑战。许多传统技艺都在现代化科技的推动下,不得不被现代化的产物所淹没。传统技艺得不到传承与发展,导致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消失。
湘西自治州地处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片区,是湖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地域较为偏僻。民族地区的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也用聪明的才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富有本地区特色的民族性非遗。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具有该地区特有的个性化特征,由于该地区的区位原因,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少,因此得以更好地保存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具有湘西地区的特殊性非遗。
“打溜子、苗族鼓舞、土家族梯玛神歌、踏虎凿花”等是主要代表湘西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州非遗名录共有10大种类3,200多项,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项。湘西州拥有34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州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拥有全国性历史文化名城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中国传统文化村落29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先后9个乡镇获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湘西州州级以上非遗名录,见表1。(表1)
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是其重要的活态载体。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以严格的师承关系传承,基本上是具有血缘关系的本家族成员自成体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缺少传承人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灭绝。
(一)非遗保护困境。湘西经济落后,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对该地区经济的影响。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面临着外部发达经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在潜意识认为传统就是落后,缺乏文化自信。人作为非遗传承的载体,传承人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湘西州人们在观念上的误区,使湘西非遗传承与保护是以“父传子,子传孙”形式传递,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对没有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不高,导致很多传统技艺“人亡艺绝”。据统计,湘西州国家级传承人全部在70岁以上,省级大多数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非遗的生存状态堪忧。在这种社会重视度不够的状况下,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不得不自己承担起保护的责任,同时还兼顾个人与家庭的经济问题,导致传承人在多重压力下顾此失彼。因此,传承人往往在个人生计、非遗传承与保护间选择生计,出现保护与不保护的两难困境。
(二)传承人创业对非遗保护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地区如果仅依靠政府或传承人单方面的力量已无法有效解决非遗传承与保护问题。文化创业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一种活态化的保护方式。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保持其非遗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传承性,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非遗资源如何建造一个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平台,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首要环节,也就是必须要进行非遗创业。
非遗是以人为个体或群体世代相传进行传承,传承人维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作为文化持有者和传承主体,也应当是非遗创业的核心主体。一方面传承人的创业能保证非遗的真实性,深深扎根在民间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是非遗的传承主体,而不是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媒体。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强势地位所取代,则很容易因为外行的参与而变味,使真遗产变成假遗产,对非遗的保护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非遗资源的核心技术都被传承人掌握着,在非遗创业中能为其提供专业能力、核心競争力和文化品牌只有非遗传承。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能比常人更全面、更系统。非遗创业可以激发传承人创作热情,从而推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对传承人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方式。非遗传承人的三种基本保护模式为:生产性保护模式、静态保护模式和活态保护模式。在非遗传承人保护中生产性保护模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生产性保护,传承人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作用,将他们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用以解决传承人的脱贫致富问题,提高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了传承人的信心,使更多的人能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
基于传承人创业对非遗保护与开发影响的概念模型,本文在湘西州选取了从事非遗保护与开发的两家传承人创业企业,对该两家企业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对案例企业的研究,探讨传承人创业对非遗保护和开发的影响。
(一)李铁骑艺术工作室。湘西自治州泸溪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踏虎凿花,它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所需工具就要十余种。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技艺要求较高,主流工艺都是单色凿花难以与市场对接,无法给传承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愿意传承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了将踏虎凿花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泸溪民间凿花传承人李铁骑成立了“李铁骑艺术工作室”。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成功地将电脑分层套色技术融入踏虎凿花传统工艺创造出多层“套色凿花”,使得踏虎凿花工艺变得丰富起来,也让凿花走进了多彩的崭新时代。2017年由李铁骑领衔采用多层套色工艺创造的《画里泸溪》通过世界纪录协会认证,成功申报为世界最长的手工雕凿踏虎凿花作品。凿花题材、工艺、表现手法的创新给传承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李铁骑推出DIY踏虎凿花私人定制业务,开发出人物肖像、婚纱照、挂牌吊饰等贴近人民生活的30余种多色套刻踏虎凿花产品,并创立了“泸溪县踏虎凿花艺术品电子商务工作室”,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互动把藏在深闺中的古老艺术推向了市场走出了国门。产品远销泰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使踏虎凿花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在市场上再聚光芒,得到了保护与延续;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魅力,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山谷居民。湘西处于武陵山脉,峡谷幽深,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多为苗族和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山水为伴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苗绣则是湘西文化代表之一。少数民族大多数是没有自己文字的,苗族也不例外,他们将历史传统文化绣成图画倾注于民族服饰中。苗族服饰中的苗绣则作为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更是苗族的标志。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湘西地区随处可见的苗绣图案大都是由现代工艺的机绣,纯手工的苗绣越来越少,传统的手工湘西苗绣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苗绣作为湘西地区十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为了不让其消失加大了保护投入,但保护效果欠佳。“山谷居民”公司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将苗绣用于服饰、包帽、家居用品和饰品等。为满足市场不同人群的需求,“山谷居民”的产品有全手工制作的产品,也有借助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产品,还有运用非遗元素开发的文创类产品。为了实现对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公司不仅在湘西自治州建立了苗族刺绣技艺传习所,而且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老家寨、吉首市坪朗设立手绣基地。“山谷居民”公司不仅在湘西建立实体体验店,而且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并用淘宝等网络进行销售,将产品远销外地。“山谷居民”公司的成功,为非遗项目带来了一定的资金,使苗绣得到了保护与延续;同时,也为传承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增强了传承人的信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历史文化的象征,只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工作,才能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湘西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了非遗传承与保护受阻。非遗创业既可以解决传承人的脱贫致富问题,又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创造出多重价值。非遗创业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合理路径,生产性保护的创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成为提升中华民族形象、增进民众文化认同、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游红霞.“非遗”生产性保护创业主体的认同性研究——以上海“非遗”保护实践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2]于正东,夏浩钰.能力贫困视角下创业行为对草根创业者的多维影响——基于武陵山片区农村创业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0).
[3]张海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瓶颈[J].黑河学刊,2017.1(2).
[4]夏浩钰,于正东,张岚,张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下的社会创业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3).
[5]游红霞.非遗传承人的创业意识研究——以“海派剪纸”的创业实践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2).
[6]泸溪踏虎凿花[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7(8).
[7]张小华.湘西踏虎凿花艺术图像形式语言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