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2019-03-05 20:44:24孙佳宁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孙佳宁 吕 鹏

(长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理论前提下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条件限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没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阐述,只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特征进行了理论设想。作为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我国的现实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和水平的低下。如此,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妄图通过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理论设想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实际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中产生了丰厚的理论成果,创造了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经验总结和必然选择,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路径,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共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全面、科学、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问题的首要前提。对马克思主义迷信盲从、教条僵化和生搬硬套的对待,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认识和扭曲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偏离和彻底背叛。长期以来,我们党的内部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两种分歧,第一种分歧是对马克思主义笃信坚持还是放弃背叛,第二种分歧是在笃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内部如何进行笃信和坚持,是坚持教条的、僵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本还是辩证科学全面地认识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种分歧显然是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上的分歧,根据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显然“辩证科学全面地认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在对待第二种分歧认识的过程中,由于对事实和形势的错误认识以及思想的僵化和对本本的迷信,使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实践中很容易产生一些或“左”或“右”的偏差。这就需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并在此基础上使全党形成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共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任何一次伟大的变革都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开端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我国人民的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当代的改革开放也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开端的,破除了“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僵化禁锢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认清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性;认清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辩证性;认清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清了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性。在此基础上,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法制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认识。

二、必须主观符合客观、理论联系实际,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归根结底为一种西方的理论,这主要表现为它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实践,吸收了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理论成果,批判的主要对象也是西方国家在完结了封建主义制度之后所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教条的照抄、照搬,僵化的直接实践是不可能与我国的实际实践进行很好契合的。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聚共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我国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有机的结合,方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国情与时代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尽管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但基于综合国力的考虑我国仍然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从宏观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最根本、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配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一些列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这些理论探索围绕的一个关键主题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从微观上看,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的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实行改革开放;要不要借鉴和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要不要在国内外严峻局势和挑战下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不要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科学发展;要不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层次的需要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指导,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就是从理论上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纠正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差。

三、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合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在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比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就认为是中国的文化不如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打出了“批林批孔”的口号。而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中,他们也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西方的价值体系才能用来支撑现代化,而东方的文化、东方的价值体系不能支撑现代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国的现代化是在强调传承中华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也是在根植于中国这样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比如我们强调和谐问题,讲到平衡问题、协调问题,这都是我们过去传统文化中讲到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要求。从现实看,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强调的是运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思想,比如在国际上强调一些和谐、协调问题;在国内强调一些平衡的问题,比如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产业的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等,这些基本的思想和理念都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所蕴含的宝贵财富。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在我们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来更好地支撑国家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大体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传承和创新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基本思想,

这些基本思想包含实事求是、协调平衡、重视法治、提倡德治、强调和谐、以人为本等;第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精神动力,这些基本精神主要有自强不息、热爱国家、勇于实践、求真务实、辩证思维、开拓创新等;第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形式形象化地表达出来,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方便他们理解,使其真正入脑入心,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小康”“猫论”“摸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等。

四、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造者和先行者。这是因为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价值指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性要求和重要任务。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起的,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历史过程考察可以看出,是安徽凤阳的农民为了满足温饱的现实需要而做出的命运选择。也就是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人民群众的首创,此举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实践中认识到这种形式可以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的情况下,配套实施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由此可以看出,党进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来源于人民的实践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在进行党所建构和主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属于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这些精神财富也需要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只有经过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能够真正用于指导实践的正确理论。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现实,需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接受、理解水平,用一种他们能够接受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形象化的表达。这样理论才能更加广泛地掌握人民群众,有利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人民群众中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使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更好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当前人民群众的时代诉求,一方面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诉求。在拉开收入差距促进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一些地区、阶层和领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当前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已经使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探索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五、必须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根本上说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建构者和推动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真理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等理论品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必须建设一个对理论态度科学、把握正确、推进有力的党,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和重大失误,均是由于党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认识并且教条、僵化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所致。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才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才使党内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共识。要建立一个对理论和实践有全面正确把握的学习型政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各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才能明确社会发展和理论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来说,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建构和推进,因此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在此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中国化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