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辅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9-03-05 18:02
语文天地 2019年34期
关键词:美好事物雨巷助词

刘 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习场所从传统的固定场所向随处可以学习转变。当前,在线电子学习在渐渐取代传统的纸笔学习。但是,当前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学校的教育条件有限,在学习方式已经开始转变的今天,微课程这一新兴的资源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微课程的有效性

1.碎片化

微课程的长度基本都在五到十分钟内,所以被看做是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实践也证明,学生在十分钟内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超过这段时间注意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微课程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设置课程长度的。这一长度的时间很适于古文虚实词的理解,比方说让学生理解“卒”这个字在古文中的含义,可以用简单的四张图片,士兵图、战争图、英文END图、坟墓图来表示士兵、打仗、结束、死亡四种意思,然后列举相应意思在古文中的原句,通过对整句意思的诠释展示“卒”这个字的四种意思。这样简单明了地让学生掌握了“卒”这个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其他古文虚实词也可以用这样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这些虚实词,想不起来的时候也可以找到相关字词的微课程点开看。

2.内容完整

虽然微课程的长度基本保持在十分钟上下,但教师在安排微课程的时候要尽可能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仍然以虚实词的讲解为例,部分虚实词的用法并不复杂,十分钟的时间足够,但也有部分虚实词内涵丰富,十分钟可能不够。

比方说“之”这个字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助词、动词,作为助词有多达四种用法,每种用法都需要结合相应句子理解,十分钟讲解可能不够。此时为了保障微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可以根据“之”字在句子中的作用进行拆分,内容相对较少的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和动词的部分放在一课中,将作为助词的部分单独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微课程的时候就能够有比较完整的概念,既避免了单独课程对“之”字的理解不够深刻完整,又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之”字会随着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而发生意义上的改变。像“而”一词,需要学生理解“而”在句中的作用,并能从五种关系中分辨出合适的一种,就需要课程有所取舍,着重讲解常用的并列和转折关系,对于用得较少的承接、递进和修饰则可以相对减少一点,这样也能够保障课程的完整。

二、微课程的应用实例

以《雨巷》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出这首诗所营造的一种低徊动人、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然后在准备PPT的时候,注意文字不要过多。比如说,在最开始讲解的时候,可以播放一张下雨天的江南小巷的幻灯片,接着可以让学生默读幻灯片的文字、观赏这张图片。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夏天的江南,它的天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请问同学们是什么特征呢?”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意境,立刻就能回答出来,多雨。接着教师就可以由雨引出今天要讲解的诗。比如说:“在我们的印象中,一旦到了多雨的季节,天总是湿漉漉的,地也是湿漉漉的,由此造成人的心情也不是很好,但是雨能够带给我们哪些感觉呢。”

当学生默读完《雨巷》这首诗之后,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很快能够回答出,这首诗中雨带给人一种悲凉而又忧郁的感觉。语文教师可以接着问学生:“《雨巷》这首诗的意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很快可以根据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回答出:“丁香一样的姑娘。”教师可以接着问:“为什么丁香可以给人这种感觉呢?”教师可以事先指定学生提前预习这一内容进行回答:“丁香花,它的花期是春天,有一股淡雅的香气,由于丁香的高洁和艳冷的形象,总是被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惆怅、哀婉的情感,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这样一来,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体会。接着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从诗人写这首诗的情感分析,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自己一个人撑着一把油纸伞,在雨中,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带着一些心事,穿梭在雨巷中,袅袅走来。这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生平、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自由讨论。

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丁香一样的姑娘实质上代表着转瞬即会失去的美好事物,作者想通过这个意象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的痛惜和追忆,对美好的事物念念不忘,但是又无法把握,剩下的只是春雨中对美好事物的深深追忆,但是对如今物是人非的事实又无可奈何。教师在讲解这首诗时,千万不能自己说自己的,一定要通过课件来引导学生从诗人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去体会该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情感。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可以将它应用于教学中,发挥其价值。将微课与语文教学结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使用微课时必须对其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并适度扩展和延伸,发挥微课的巨大优势。

猜你喜欢
美好事物雨巷助词
小兔运南瓜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戴望舒《雨巷》(节选)
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儿童教育的意蕴及其实现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为什么是“不三不四”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读写:让学生行走在“雨巷”中——基于戴望舒《雨巷》的情境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