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锦
《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重点课文,也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离骚》中屈原将自己生活经历分为四个阶段融入到四大段落之中,每个段落所表述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让人印象深刻。这部作品具有结构复杂、层次感强的特点,下面笔者从《离骚》的结构模式入手,谈谈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
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是指对一篇文章从整体结构中细化出几个内容,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安排教学步骤,此为文章结构划分的简单理解。而在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需要立足于文学作品复杂性、多层次性的结构特点,细化文章结构划分。在多重境界全面展示的理念下,文学作品结构划分需要具备从多种视角、不同侧重点分析其存在的价值,并且观察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人文特色、地域风貌,通过对文学作品三维展示的挖掘,优化文章结构划分的合理性,以此提升文学作品的观赏价值。
以《离骚》为例,该文具备明显的结构特点,对于《离骚》文章结构的划分需要教师与学生打破传统观念,突破传统文学结构划分的局限性,从文章内容与结构开发、创新的视角考量,通过对文章结构的了解和科学划分,为《离骚》构建出新的结构体系。《离骚》结构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方面,前半部分主要讲述了屈原与现实的斗争,对国家衰败的无奈,后半部分表述了虽怀理想却无处施展的情怀,在对国家的怀念和想要离去之间徘徊,实现了对情感的升华。
有人曾经说过,生命是一种具备差异性的统一能力,在《离骚》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理想、抱负和无能为力等复杂情感,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让读者从字面意思、文章内涵中均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情感感受,实现情感上的共鸣。《离骚》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作品中的情感足以震撼人心,这部艺术作品不仅是不同结构的简单组合,更是各个结构层次的相互依赖、依存,让读者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不仅收获到知识,更实现了心灵上的情感体验,用具备凝聚力的文章结构表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研究者对于《离骚》文学价值见解上的差异性,也就塑造了《离骚》更加深刻的、浓厚的文学价值。
如《离骚》的结构模式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到了“苗裔”、“皇考”、“正则”、“灵均”等内容,介绍了自己的家世、出生以及名字的由来,从中可以看出屈原血统高贵、身负厚望,生来便肩负着匡扶国家的责任,屈原在这样的家族期望下从小就立下了“舍我其谁”的理想抱负。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第一部分这样介绍?介绍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炫耀吗?”通过介绍文章第一部分中屈原的身世背景,为作者的心路历程做了铺垫,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与文学欣赏的线索。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到了“江离”、“辟芷”、“木兰”“宿莽”等花草,暗喻德才兼备、高洁淡泊、坚韧不屈之人,并且表达出了对这些“花草”应及时采摘的心情。同时在第二段中以“唐尧”、“虞舜”与“夏桀”、“殷纣”的成败做对比,抒发了时不与我的无奈,虽然日夜为国奔走,不辞辛劳,敢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先锋军,却反遭谗言。作者以上述几种花草暗喻自己的高尚追求和德才品质,并且以“道夫先路”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正直纯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在这条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中,最开始在万众瞩目中出生、在家族期望中成长,然后是经历多次失败,最后虽然有了希望的曙光,但是自己却选择了放弃,以放弃换取另一种成功,让读者感受到了崇高的理想,体会到心灵上的极大震撼,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疑虑,引发高中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度思考。
中国的抒情诗词以情感为主要路线。《离骚》这部作品既包含了情感思维,又体现出了形象思维,想要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深入了解,教师要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情感路线,挖掘出形象思维表层所蕴含的功能价值,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引导高中生生成辩证思维。如在《离骚》的情感鉴赏教学中,通过师生对作者心灵情感变化历程的分析,了解到作者心灵情感变化过程具备明显的连贯性,通过对文章结构与情感路线的分析,从辩证的角度探究,引导学生在《离骚》文章结构模式分析中实现思维情感的螺旋式上升,以此提升高中生在文学作品学习中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从文章结构模式的角度分析《离骚》作品,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学习中从多层次视角、心灵力量体会以及辩证思维的角度鉴赏分析,有助于学生清晰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内涵、功能价值,摆脱单一化的文学作品学习模式,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