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课堂留白,就是教师在恰当的时机,针对某个教学目标,有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深入思考、自我反思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留白,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助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是确保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留白就非常有必要。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准备实施留白,将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解析,通过留白艺术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放飞想象、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由表及里的知识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动画片,将小女孩在火柴微弱的光芒中所看到的美好景象真实呈现在学生面前,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给学生搭建丰富的思考平台,促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内容。同时,这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很多课文都具有留白节点,教师可以研读课文中的字、词、句,利用其设置留白,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促使学生逐步接近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可以将课文中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作为留白凭依,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用心体验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再创作过程。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此时教师要把握契机,抛出问题:“小女孩仰起头来看到了什么?”学生开始低头沉思,片刻之后纷纷举手:“小女孩看到的是美丽的蓝天”、“ 小女孩想象自己也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小女孩的眼睛好了,能看到整个美丽的世界”。可见,只要给予学生想象的平台,他们就能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这一留白为拓展学生思维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成为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获取。作为语文教师,此时要做的就是点拨和启发,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为学生打开艺术天窗,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能力。
再如,在教学《窃读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三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当文中的主人公在窃读时有怎样的心理感受?文中的“我”究竟为什么感到快乐,又为什么感到“恐惧”?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度,为学生思考指明方向,给学生思维上留出了足够的空白。这样的课堂是活跃的,是有效的,充分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课堂结尾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不太注重结尾,总是草草了事,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尾环节,教师也可以运用留白艺术,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真正达到“音犹尽而意不穷”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摄影师》时,课文结尾处高尔基对秘书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针对这一结尾,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小男孩还会来吗?”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找出相关依据。接着再问:“高尔基是否希望小男孩再来呢?”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最后一段话,抓住文中的“不过”“一定”等词语表示高尔基态度的转变,并引导学生感受高尔基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当小男孩再次来到高尔基的办公室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小故事。这样,课堂教学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却仍在继续,取得了“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效果。
很多课文的结尾总是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这便是留白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文结尾的留白,拓展课外延伸,及时鼓励学生对留白进行补充和遐想,满足学生意犹未尽的心理需求。
例如,《凡卡》这篇课文的结尾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同情与唏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蠢蠢欲动的写作欲望。此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结尾的留白,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凡卡的爷爷来到城市,接走了凡卡,他们俩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有的学生写道:“凡卡遇到了一对非常善良且富有的夫妇,他们不但收养了凡卡,还帮他找到了爷爷。”还有的学生写道:“凡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到了现代社会,再也没有可恶的老板和老板娘欺负他了,他和我们一样背着崭新的书包,迎着太阳高高兴兴的来上学”。通过留白延伸,不但升华了学生思想,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省略号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丰富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中学,教师应积极探索留白教学的有效策略,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