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初探——以“四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2019-03-05 14:58武立敬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武立敬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坚定“四个自信”,以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因此,加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 譬如,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道路普遍比较认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普遍抱有信心,等等。 然而,大学生使命担当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使命担当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有待完善。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2]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也应当如此。

一、大学生使命担当在“四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道路自信方面,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够坚定

时至今日,我国走过了四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 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然而,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信心,意志不够坚定。 具体原因,可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分析。

国际上,一些国家仍然具有冷战思维,对中国的不足在各种现代媒体上夸大宣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在国内,由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譬如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教育不公、保障不力等,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因此,在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中,全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正确、客观地剖析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化解国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十分必要。

(二)在理论自信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批判错误思想底气不足

有些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传来的19 世纪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主要发生、应用于改革开放之前的落后时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接受实践的证明,因此,用它们来批判当下出现的一些错误思想,总觉得底气不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自信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在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1978 年邓小平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的开篇工作。除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毛泽东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开创性的准备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矛盾新内涵,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正是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引下,中国才从贫弱走向了富强,中华民族才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以至今天的强起来。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证明理论。理论自信方能阔步前行,才能化解疑虑,才能明辨是非。因此,揭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是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必要前提。

(三)在制度自信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有所怀疑,对其优越性的认识不足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不仅吸引着发展中国家进行模仿与学习,也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冲击。当前,发达国家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甚至对立,使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表现的较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大学生,往往对社会主义制度不十分自信,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不足。我国就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允许并鼓励市场经济与私有经济,与强调计划经济与公有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有所不同,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有所怀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然而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方面相比,还是相对落后。 一些大学生只注意到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足之处,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优越性,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十分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 “改革开放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3]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至关重要,意义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是由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曾经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模式,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018 年11 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4]一些大学生在制度自信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开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尤其是经济制度教育,显然非常必要。

(四)在文化自信方面,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当代中国文化,主要是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而成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文化自信,主要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自信。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落后的思想,近代以来饱受批判,包括一部分大学生在内,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上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封建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以至现在强起来,赢得了中国人民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失误与挫折,使得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疑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十分坚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度不高。

十九大报告明确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方针,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求我们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转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批判传统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整个中国传统文化; 只有认真学习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不断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面向现实问题,满足人民的需要,才能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在坚定“四个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着重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道路自信

道路自信的基石,是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5]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志存高远,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目标密切结合起来,对理想充满热情,信念坚定,才能达到道路自信。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只有达到“真信”,才能达到“坚信”,只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密切联系起来,才有动力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才会坚定实现理想的道路。

(二)开展系统、深入、务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坚定理论自信

对理论的正确理解与把握,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坚定理论自信,需要做到下面几点。首先要系统学习理论,了解理论全貌,清楚理论发展脉络,把握理论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其次,要深入学习理论,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明白理论的目标与宗旨,知道理论的地位与作用。最后,学习理论要务实,把理论学习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证明理论。 高校只有开展系统、深入、务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接受与坚持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坚定理论自信。

(三)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 正确性、优越性的认识,坚定制度自信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认同制度的正义性与正确性,相信制度能够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公正与幸福,既能实现个人理想,又能实现社会目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关键是要阐释其发展的基本脉络与历程,教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平等性、公正性及在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目标上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而建立的经过实践验证、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它的正义性与正确性,不仅得到了历史的证明,而且能够经得起现实的考验。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与不可置疑的实践证明,就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自信。

(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文化的文明性与进步性。 当前,坚定文化自信,主要是认同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性与进步性毋庸置疑。因此,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接受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坚定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三、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回答学生的思想和现实问题,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基点。”[7]《基础》课通过讲授道德的内涵与法律的功能,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道德境界、增强法治观念;《纲要》课通过讲授中国近代史,结合中国人民的艰难求索,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概论》课通过讲授我国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只有立足中国实际才能成就美好人生;《原理》课通过讲授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危机,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观,懂得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等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能真正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勿忘昨天的苦难、无愧今天的担当、不负明天的梦想,逐渐养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追求梦想的情怀与志向。

(二)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

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园地,而且是学术研究的殿堂。 在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过程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学术研讨,对“四个自信”及相关主题的一些难点、困惑、热点进行剖析,开展对话与交流,必定会提升大学生使命担当的理论素养与思维能力,促进使命担当教育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格状况与思维能力已逐渐成熟,已不满足于书本、课堂所给予的既有知识、方法与能力,开始用自己的头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做出独立判断,往往对前沿知识、先进方法与能力拓展充满期待。 专家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与学术水平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讲座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效果显著,是高校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方式。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使命担当教育的一种重要路径。 大学生在参观、调研、实训、支教、竞赛、打工、创业等活动中,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理解社会实况,形成朴素而现实的使命担当观念,明白个人价值与社会目标的辩证统一,懂得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的道理。 习近平同志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8]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育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改变社会某些落后面貌的使命感。 因此,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直接面向社会现实的使命担当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教育,是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是我国革命文化的载体,记录了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艰辛求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红色资源对新时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革命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最为形象生动的红色教科书。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耳濡目染,可以切身体会到革命先烈、志士仁人的牺牲精神与历史使命,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历史重任,树立继承历史使命、勇于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 “若要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唤醒大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筑梦者、践行者的使命意识。”[9]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遵循了“不忘本来”的原则,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感悟。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