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华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很多教师只关心怎么把自己准备的教案按照程序走完,没有用心思考“学生学会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能力和品质”;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控制性活动多,生成性、开放性活动少;接受性活动多,产出性活动少;个体性活动多,合作性活动少;机械类活动多,交际类活动少等现象(陈燕华 2011)。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英语课堂“四多四少”的现状,教师必须做好“放”与“收”,在课堂交互反馈中推进教学,积聚生成,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增长能力和智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完整的课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展开的“新课教学部分”,即“基本教学”;另一部分则是在“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相关联的“语言拓展”部分。英语课堂中的“放”,就是把富有语言思维含量的英语教学大问题“放下去”,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语言学习、语言操练、语言表达中;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放”一“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大问题是相对于小问题而言的。英语课堂中的小问题指的是那些思维含量较低、语言承载量不足、不需要学生过多思考就能作答的问题。从时间分配上看,建议一堂英语课设计3—5个大问题即可,可以极大避免因教师提问过多、过繁、过杂、过细而导致课堂出现细碎化、小步走的现象。解决每一个大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过程,也是一次教学小目标达成的过程(吴亚萍 2006)。
教师不应“满堂灌”,要有放的意识,在放的活动中呈现多种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投入语言学习全过程,使其在参与中思考,逐步融语言学习于语言能力形成过程,形成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要想实现英语课堂的“开放”,首先要改变教师“霸占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局面和秩序。教师要努力建立“学生立场”,强调“重心下移”。具体地说,就是要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思考、表达。形式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两两讨论、小组讨论、组际之间互动等。“放下去”使教学的重心从面向个别学生下移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可以有效改善教学缺乏针对性的现象,从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解读出学生的初始状态,使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使学生在初始状态基础上获得发展。因此,“重心下移”是教学真实开放的关键。如果没有教学重心的“放下去”,就不可能有教学过程的真正“开放”(吴亚萍 2006)。
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从不会到学会,从说得不够好到逐步说流利,从只会说单句到逐步说一段话的过程,而不仅仅呈现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长进和提高。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进步,追求课堂的真实、开放。
“放下去”的目的在于“资源回收”。“资源回收”是教学有效开放的保证。如果只“放下去”而没有“收上来”,教师的作用就弱化了,教学就有可能是“放羊式”。“收”的目的在于:一是要改变教学“视而不见”的现象,使教师从只关注正确的答案转向重视学生的困难和错误,善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某些普遍性的错误也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吴亚萍 2006)。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必要有错必究,个别学生的错误也不必在全班反馈,避免出现“一人生病,全班吃药”的现象。二是要改变教学“走过场”的现象,使教师从只关注结果的呈现转向重视学生学习困难与学习状态信息的捕捉,把学生学习过程的呈现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即变结果性教学为过程性教学。
【案例1】
新标准《英语》四年级(上)Module 6 Unit 1的主题是“神笔马良”。学生对神笔马良的故事非常熟悉,教师在上课伊始提问学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Ma Liang?Share with your friends first.”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建立知识与文本之间的关联,使其真正进入文本。学生纷纷表达:“Ma Liang was a good boy.He had a magic paintbrush.He helped people.He was helpful...”教师在“放下去”让学生介绍后发现,学生能灵活运用以前所学语言描述人物,但是表达比较零碎,如何生动、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这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案例2】
新标准《英语》四年级(下)Module 9 Unit 2的主题是“Australian Animals”。教师在语言呈现环节进行开放式导入:
教师:I like kangaroos.They can jump very high and very fast.They are very cute.What about you?What animals do you like?Share in pairs.
学生 1:I like dogs.They are clever.They are my friends.
学生 2:I like elephants.They are big and they are very cute.
学 生 3:I like monkeys.They can climb the trees.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不断留心收集学生描述动物的句子,包括一些错误(如学生尚不能正确使用单复数),并进行归类和相应的纠正。在充分了解学生在描述动物方面的语言积累后,进入澳大利亚动物专题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回收”是指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使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成为生生、师生的互动性资源。这样,教学就有可能有效利用学生的各种资源。“放”不代表教师没有作为,无事可做,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放”也不是“滑西瓜,滑到哪里算哪里”;相反,“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捕捉学生不同学习状态的基础上,形成与“放”相关的“收”,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调整,推进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课堂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放下去”;“放与收”的前提是什么;在“放”之后,教师如何捕捉和解读学生的各种状态;需要把什么样的信息“收上来”。
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还是最有影响力的教学艺术之一。它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门艺术。问答作为英语课堂中最普通的一种教学形式,对语言的习得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小问题”没有“放下去”的必要,没有“放”也就无需“收”,因为“小问题”往往比较简单、细碎,学生往往不需要过多思考就可以给出答案。于是,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齐答”,师生一起“小步走、慢慢走”的现象。“小问题”的设计可能导致封闭的教学或控制性教学或“填鸭式”教学,即教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规定的路线行进,课堂无活力、无互动、无生成。相对而言,“大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习实实在在发生,有思维的参与、思维的激活、思维的提升,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其形成思考的意识与习惯。由此可见,“大问题”的设计是“放与收”教学的前提条件。
“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的答案不唯一,强调思维的多样性。
“开放”有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的含义:在广度上,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出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全程性、全面性。在深度上,问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思考,形成学生思维的互动。
开放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为主要目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原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让学生能用自己的眼光、视角看问题。例如,要了解学生的周末活动,“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How did you feel at the weekend?”是开放性问题,“Did you play football?”是封闭性问题。开放性“大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欲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用大问题来激发学生说、学的欲望是英语课堂设计要重点考量的维度。
【案例3】
新标准《英语》九年级(上)Module 9 Unit 2的主题为“feeling”。为了激活学生关于feeling的知识储备,教师首先出示一张学生的图片,只露出眼睛部分,并提问:“How does he feel?”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纷纷猜测:“Maybe he was happy/sad/angry/bored/excited/worried/hungry/thirsty/pleased/scared/wired/tired.”
教师出示图片并说:“Oh,he was happy!”
教师接着追问:“Why?What did he do last Sunday?”
学生同桌两人猜测:“He went to see a film./He played football./He listened to music./He met friends./He read funny book./He ate yummy food./He bought favorite toys.”
教师继续提问:“Can you talk about your last Sunday?”
案例3中,教师提出3个相互关联的“大问题”:(1)How does he feel?Why?(2)What did he do last Sunday?(3)Can you talk about your last Sunday to us?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交流的欲望。提出问题后,教师大胆地把时间给学生,“放下去”让学生先两两对话,用英语分享自己的周末活动,这是教学的亮点。
当然,“大问题”的提问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还可以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可以两两提问,可以在组内提问,可以组和组之间提问。
2.思维性
观察发现,在英语课堂上,有的教师虽然在设问方面有开放的意识,也会设计让学生讨论和质疑的教学环节,但所设计的问题的思维含金量不高,提问限制过多,或者过于细碎和简单,学生只是获得知识的“渣”,没有获得知识中思维的“营养”。问题缺乏挑战性和拓展性,难以激发学生思考。
在英语课堂上,问题的创设不可拘泥于形式,而应关注隐藏在问题中对学生思维的触发上,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教师应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4】
外研版《英语》六年级(下)Module 9 Unit 1 Best wishes to you的主题是“毕业留言”,文本提供了4个毕业留言的小语篇。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教师用以下3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What are their impressions of Daming?(2)What is their happy time?(3)What are their wishes? 这3个问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概括思考,提炼观点。
在英语课堂中,“大问题”还可以是各种有思维含量的猜测性问题。低年级:看图片猜动物、文具等;高年级:编英文谜语,猜英文谜语。
如在教授动物专题与can句型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What animal can fly?What animal can swim?What animal lives in the water?”等,这样的“大问题”能够让学生主动挖掘已有知识,激活知识储备,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输出。
“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与探索,能够增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信息传递,使学生的观点、见解、矛盾、冲突等充分碰撞,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考,取长补短,取得共同进步(陈燕华 2008)。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合作与倾听能力。
(二)设计大问题的核心要素:对学生状态的关注
教师要想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大问题”,应全面关注和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学习状态,学生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等。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普遍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平均用力,对学生表达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视而不见”,对大部分学生“不关心”。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很难找到教学的起点,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无法形成真实的师生、生生互动,也就难有动态生成了。所以,“大问题”设计只是开放的基础,能否真正实现教学的“开放”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推进和课堂组织,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不是一张张白纸。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笔者所在的英语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对教学设计提出校本化思考,在教学预案的设计环节增加对教材文本及学生状态的分析,将学生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将单向的教学过程描述变为师生双边互动的状态呈现。形成3个特色做法:一是在一个模块中整体设计单元分课时话题;二是在一个模块中整体设计分课时目标;三是在学情分析中用3个板块体现对学生状态的关注,包括前在状态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学生差异分析。
【案例5】
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下)Module 1的话题是“feelings”。
1.语用任务:学生能用一段话谈论活动及感受。
2.分课时话题:Period 1:Feelings;Period 2:My last Sunday;Period 3:Write and share my last Sunday.
3.学情分析
(1)前在状态分析。
①关于feelings的词汇,学生已经学习过sad,happy,hungry,worried,tired,angry,bored,scared,thirsty,nervous,proud 及句型 I feel...。感受类词汇在教材中比较分散,学生没有形成对feelings的系统认知和运用。
②关于过去式: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过去式,旧知有待激活。但过去式的发音、变化规则依然是难点,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掌握。
(2)潜在状态分析。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能主动参与同桌互助、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对于描述自己过去的活动和感受有较浓厚的兴趣;能完整表达过去的活动及感受。
(3)学生差异分析。
结合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The active students,语言表达欲望和表达力强;第二类:The introverted students,习惯良好,但口头表达不够自信,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第三类:The improved students,虽然乐于表达,但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待提高。
通过分析,教师在教学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这时,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课堂教学目标,就会在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做到收放自如。
教师追求英语课堂的生动、活泼,不应只追求外在形式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巧妙设计“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灵动。“放”与“收”循环往复,螺旋推进。“放”和“收”不可或缺,是互动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是“资源生成”的过程,“收”是师生互动、回应反馈、促进生成的过程。“放”是为了“收”得更有针对性,“收”是在“放”基础上的发展和提升。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表现出教学收放自如的明快节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情感得到自由发挥,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张扬,还体现出教学不断向前推进的互动生成过程,推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不断发展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每一个教师都应在一张一弛、一放一收的课堂中,用“大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和成长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