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婷
(广东东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5)
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是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新型大学。应用型本科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也进一步深化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而职业化的英语教学正好能培养具备这种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的交流和发展。
我国的应用型本科一部分是由原先的高职院校转型而来,也有一部分是原普通本科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的重新定位。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性大,自主学习能力弱,因此老师授课的学术性和趣味性之间难以平衡。生源英语水平普遍低,大多数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在及格线上下,更有一部分同学的高考英语成绩只有50、60分(满分150分)。再次,学校招生还有部分艺体生,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几乎为零。2016年,广东省合并了本科2A和2B的招生,此项改革更加拉开了学生的文化课分数差距。其次所用教材并未突出专业性,而教师也无法将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授课,种种问题使得应用型本科的英语教学未体现其应有的长处。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异造成了上课时教师难以把控课堂,课程安排也难以兼顾基础不等的各个群体。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也较弱,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弱。以大学英语课为例,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语法点、语言点,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来学习,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觉得有充实感。但与长远发展而言,现在社会更需要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需要具有主观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学习也是以应试为目的,对于语言的学习仍拘泥于对语法、句型和语言点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的本质是以交流为目的工具。学生更看中的是笔试成绩,而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是交流。所以,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在语法学习和应试练习上,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所以,学生能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则比较弱。在真实交流的情景中,很难自如地用英语沟通。
如上文所讲,一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学校是从原来的高职院校升上来的,原来的教师也想跟着一并过来。对于新晋应用型本科,教师也面临着各方面的转型和挑战。以笔者所在的广东东软学院英语系为例,在过去的高职院校时期,大多数教师反映,对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安排很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管理的部分,课堂安排的侧重点在于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如何使课堂更有趣,课堂活动也多以轻松活泼有趣的安排为主,学术性则较弱。当高职院校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以后,教师对于课堂安排的转型也需要一个适应时期。其中一种极端就是转变力度过大,以普通高等院校的标准来安排课堂,英语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强度都过大,没有照顾到应用型本科学生较薄弱的语言基础,导致教师上课为了赶进度而压力增大,学生学习压力也同样增大,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种极端就是教师仍未从过去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课堂安排花样过多,而实际的学习内容不足,导致学生产生“吃不饱”的错觉。趣味性十足,然而真正学习到的实际内容不多,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应用型本科,笔者建议英语教材的选用也应仔细筛选或可自己编排教材。理论上来讲,不同的专业应有相应的专业性英语教材。而事实上,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水平和专业特色的教材甚少。目前,高校大学英语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核心教材,例如外研社出版的《新视界大学英语》系列、《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等。这些教材都是针对普通本科的学生设计的,并无针对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的个性化设计。因此,不合理的教材选用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高,教师也难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如能选择具有专业知识特色的教材或教学内容,学生会觉得所学东西更有实用性,学习兴趣也能得以相应提高。这点也更贴合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目标。
然后,教材的选用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需要具备良好英文能力和相应专业知识的教师,这对于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师能力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此类型教师少之又少。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几乎无这类型的英语教师。针对此情况,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鼓励教师间的跨学科合作,可以自行编撰教材和安排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和其他各专业教师可相互合作,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适合每个专业的特色教材。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和教材问题,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需实现分层教学。由于应用型本科本身的招生层次略低于普通本科,而且广东省的招生也不区分2A和2B,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同学高考分数可达120、130,而基础差的同学可能只有2、30分,再加上招生还包括艺体生,所以语言基础可谓差异巨大。基于这种情况,分层教学势在必行。这点也符合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理念。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主确定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分层教学法不仅体现在对学生水平的区分,也体现在选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和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法。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要实现“应用”化。学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时候,要打破传统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更有专业特色,以此来与普通本科区分开来。教师在英语课堂活动也可以把英语学习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例如,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可在课堂上加入对于软件术语的学习,而不用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这样一来,英语和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学生之间也能增强交流,英语知识和专业课知识强的同学能更好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习将更有效。
应用型本科的考核方式也应打破传统。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所有的考试都是笔试的形式,笔试成了学生既畏惧又喜欢的考试形式。再加上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通过四六级等级考试为目标,所以,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等同为笔试的错误思想更加很难改变,而这在应用型本科英语学习中是行不通的。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后的交流,而非形式上的通过等级考试。所以,在应用型本科,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要使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而非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把对学生的考核渗透在平时的用英语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注重交流的过程,而非对语法的学习和阅读式的学习。
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大学中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语言学习能力较弱,再加上所用教材并未突出专业性,导致老师上课对课堂知识量和难易程度难以把控,课堂的趣味性和学术性难以平衡。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过四六级等级考试为目标,难以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种种问题使得应用型本科的英语教学未体现其应有的长处。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效,教改势在必行。分层教学把英语水平不等的学生分开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目标。同时,学校和教师也要紧贴“应用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都把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英语的课程考核,也要采用“应用型”考核方式,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打破传统的笔试型考试形式,考核方式要灵活化和实用化。只有敢于创新改革,应用型本科英语教育才能实现其应用型目标,使得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