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随着学习的深入,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通过语文学习来养成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新任务。对高中学生而言,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一方面指提高学生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赏析能力、理解能力等语文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则指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为人处事的能力,提高心性境界等。那么高中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呢?下面笔者从一名当代高中生的角度,就语文学习与学生素质修养之间的关系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的素养有高有低,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有人见义勇为也有人袖手旁观,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素养的高低和表现。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让高中生置身于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充分感悟作品的内涵,接受文学作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熏陶。反之,我们也要善于对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美进行感悟,体验作者心境,打开文学世界的大门,这是我们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前提。
例如,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全文强烈地展现了刘和珍同学优秀的品质,鲁迅先生描写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不难看出作者对刘和珍作为一名革命先驱者,英勇不屈、不回避困难、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的充分赞扬。读罢,我也久久地陷入了这位革命烈士威武不屈的精神中,反思我们的生活,比起那动荡的年代,我们面对困难、在逆境中的精神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刘和珍教会了我们作为高中生要不畏艰难、勇敢面对现实的精神,对高中生提高自身素养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素养,它既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对高中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时,好的一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素养;而通过对不好的一面进行学习,也能很好地对我们的素养进行修正。另外,由于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本身的修养素质体系已经形成,但是从客观上来讲,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我们的修养素质体系同样如此。要想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将素质修养内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学习经典作品对原本不好的素养进行修正不失为一个有力的抓手。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反映了一系列关于人性善恶的矛盾。祥林嫂本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妇,但那个封建思想盛行的时代注定了她悲哀的一生。丈夫早逝,被婆婆倒卖利用,靠自己的力量反抗,但命运始终不放过这个可怜的妇女,祥林嫂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握,最后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了漫天的飞雪中。祥林嫂悲凉的一生,体现了鲁迅先生站在一个情和理的道德制高点,对那个封建年代的人、情、理的批判。通过学习,我不禁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反思自己平常的言行,正视自己做得不够、不好的地方,修正自身素养,努力向鲁迅先生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真善美靠近。
素养的形成是后天的,对一些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进行参照,我们的素质修养是可变的。而高中汉语言文学作品对高中生的文学素养而言,就有这样一个参照作用。虽然汉语言文学作品只是高中语文下的一个分支,但是与国外文学作品比起来,汉语言文学对高中学生素养的影响却是最直观的,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文化息息相关,共同的思想和认识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通过模仿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意识行为,对我们的人文素养形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有学生写道:“通过对《陋室铭》的学习,我切实感受到了刘禹锡的那一份宁静与淡泊,让我突然惊觉: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物欲横流让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沾上了物质的气息,很多时候生活推着我们往前走,却让我们忘了审视自己、认清自己的内心。作为一名高中生,升学的压力更容易造成我们迷失自己,刘禹锡的淡泊名利正是指引我们学习生活的一剂良药,高中生也应当试着用这种心态来面对生活和学习,找到属于自己心灵上的那一片宁静,以修身养性的心态进行学习。”这正是汉语言文学作品对高中生文学素养产生的正面影响。
总之,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对高中生的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修养成为社会对高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对高中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是明显的,一是由于汉语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时代对高中教育的呼唤;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中作为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也是促进高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