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绘本教学低效诱因及对策

2019-03-05 10:48
语文天地 2019年18期
关键词:低段绘本想象

绘本指的是用手绘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相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绘本的阅读为他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视觉。绘本相对于纯文字的阅读材料更具有吸引力,能够为枯燥的课堂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在低段的小学生的绘本阅读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小学低段绘本教学的低效,本文将针对这些诱因,来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小学绘本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低段绘本教学低效诱因

在小学低段的绘本教学中发现主要存在着几个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诱发绘本教学低效的原因。首先,是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差。经过观察发现很多的学生存在着坐不住、看不进、无从下手、走马观花、随意翻阅的问题,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是跳跃式地看书,翻到哪算哪而不是从头看到尾。很多教师将学生看书没耐心和坐不住当作是由学生自身的天性所引起的,但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次,是学生的看图能力差,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画书,但是他们缺少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进行绘本阅读的时候只是一眼看过去,没能联系图画之间的关系。最后是,学生经过绘本阅读后自主提问情况出现的少,从绘本中获取的信息少。可见他们的提问思维还存在着“老师问、学生答”的情形下,缺少了积极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发问和质疑,对故事画面进行质疑是增强学生绘本学习和阅读有效性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增强绘本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空白之处,做扩写

低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简单句的表达,在进行绘本教学后让学生进行扩写并在全班面前表扬优秀学生的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绘本作品中会有许多的艺术留白部分,给人们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这就为课后的练笔增加了途径。对这些留白的续写和补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对这些留白的续写上是建立在绘本故事的基础上,有助于培养学生文本理解能力。这种练笔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灵活地处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身的情感也会被文本内容所感染,在绘本的激荡中,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思维,让绘本促进写作的教学实现真正有效性。

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描绘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爷爷,总有办法用自己的巧手将孙子心爱的各种东西修补好,他能把孙子心爱的破毛毯变成外套、背心、领带。在这个绘本教学时可以留个悬念,让鼓励学生去探讨爷爷还能将破毛毯变成什么,并用笔来按照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和想象能力,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写画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根据学生创造的画来进行说明解释,他们往往能够绘声绘色地变出一个故事来,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画画比写作更能够表达他们的思想世界。他们面对自己的画作能够想象出许多有趣的情节,这种将自己的画作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相当于一个口头作文。所以为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学生进行绘本创作,用这一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语言世界,减少学生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因素,通过写写画画来最大程度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中,作者从我们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联想和想象,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丰富性,被其情感所感染。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绘本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一文本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表达情绪的念头。在对相关的真实生活的话语和场景进行有效认知后,培养自己的真实表达欲望,将这种真实转变为作画的欲望去进行有效的表达,教师通过学生的画作去感受学生的掌握程度。

3.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体系改革

为了各项的改革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其本身作用,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教学环境活跃起来,从而让学生处在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让思维和视野更加开阔,在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观点,促进其表达欲望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绘本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走入文学,爱上文学。将绘本引入低年级的写作教学体系中,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也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在文化经典中,感受文学对人的影响,通过绘本的渗透性来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绘本能够发挥很强的作用,学生能通过绘本增加课堂参与度,在绘本中找到书写的快乐。绘本阅读为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层次,通过绘本语言和自然的对话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到有效地增长。

猜你喜欢
低段绘本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绘本
绘本
绘本
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