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把握文言文课堂教学呢?
1.“单变双”,通过双音节来解读
推断某个单音节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在其前后试加音节,扩充为双音节词,再加以推断。如2018年全国卷Ⅰ中“世有名德”一句,四个字中的“世”“名”“德”三个字均可扩为双音节:世代、名望、德行。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好理解了:“(鲁芝家族)世代有名望德行”。
2.抓意符,通过字形来解读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汉字中现存最多的形声字,一般是由“形旁”与“声旁”组合而成。“形旁”往往能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有效的帮助。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从“木”旁,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大意为“木制的船具”。
3.析对称,通过结构来解读
古人为文往往追求句式的对称美,处于结构对应位置的词语,意义上大多呈现出相近或相反的关系。通过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就可以确定词性,推断词义。如贾谊《过秦论》中有一句“追亡逐北”,在这里“亡”与“北”相对应,均指“逃亡的军队”。
4.溯典故,通过联想来解读
我们知道,不少成语源自古代典籍,其中很多词保留着古汉语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借助我们熟知的成语,才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日薄西山”中“薄”的含义,就可以通过李密《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薄”的意思来解读。
5.想课内,通过迁移来解读
高考语文试题经常考查的某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试题中来。如2018年全国卷Ⅲ中“使者以白陵使韩琦”一句,“白”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学过《孔雀东南飞》,知道“便可白公姥”中的“白”是“告诉”“禀报”的意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称谓类
谦称。主要用家、舍、愚、贱、臣、鄙、小等自谦,如“臣之壮也”。
敬称。称对方的字、号、斋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等,如“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2.官职类
表授职的有拜、除、授、补;表升职的有迁、擢、升、陟;表降职的有黜、谪、贬、罢、左迁;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车、视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离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
3.科举类
隋唐实行科举制,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考查会试考中的贡士。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4.礼俗类
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曰元狩,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来说,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1.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一般不用标点符号,虚词也就成了断句的重要标志。比如“唯、窃、夫、惟、嗟乎”等虚词,有些关联词如“至若、向使、继而、是以、是故”,有些时间词如“已而、、顷之、向之、既而”等经常出现在句首;“为、而、以、于、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也、耶、哉、矣、焉、兮、乎”等语气词则经常出现在句尾。
2.看对话
古人在对话时,常常有一些特殊标志的词语出现,比如“曰、云、言”等,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3.看修辞
古人在写文章时非常严谨,讲究对仗工整,前后照应,喜欢用对称句、排比句、顶真句、反复句来增强气势,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结构上的帮助。
4.看文史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这些词语是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抓手。
5.看句式
文言文有许多固定句式,一定不要将其拆散理解。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有必要记住下面几种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唯……是……”(唯余马首是瞻);“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做文意概括分析题,只有知晓命题人经常在哪些地方“设陷阱”,才能找准答题出口。
1.词语曲解,脱离语境
明明是这种意思,可命题人员偏偏将文言词语的含义加以曲解。2018年全国卷Ⅱ概括分析题D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这句话中,“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属于曲解词意。文中的意思是: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
2.对象错误,张冠李戴
有时命题人员将人名或地名错位搭配,张冠李戴。2018年全国卷Ⅰ概括分析题B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3.表述失度,难以信服
一般来说,对人、事或者景的评价我们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可命题人员却故意拔高或者贬低,导致表述失度,令人难以信服。2018年天津卷概括分析题C项,“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这句话中,“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表述明显不妥当,原文是“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作者只是用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突出杨汉公的政绩,说有批评之意未免重了些,难以令人信服。
4.无中生有,凭空添加
命题人员故意编造一些材料中根本不存在的事实,以此来干扰考生的判断。2018年全国卷Ⅲ概括分析题中D项,“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误,原文说的是“激驸马都尉王诜曰……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
1.拆分
古代汉语中形式上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双音节词,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拆分翻译。2018年全国卷Ⅰ文言文翻译题“帝以芝清忠履正”一句中,“清忠”和“履正”均是两个单音节词,分别是“清廉忠诚”和“行为端正”。
2.加字
古代汉语用词大多为单音节词,在翻译时,就应当加上语素使之构成双音节词或短语。2018年全国卷Ⅱ文言文翻译题“民思其德”一句中,“民、思、德”就需要我们加字,构成双音节词,分别为“人民(百姓)”、思念、品德。
3.保留
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比如年号、国号、地名、时间、官职、物名等专有名词。2018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翻译题“杨君前牧舒”一句中,“杨君”为人名,不用翻译。
4.对译
翻译时,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018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题“迟明行六十里”一句中,我们就可以采取对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
5.删除
一般发语词、音节助词,或者某些连词、语气词等予以删去。2018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题“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一句中,“者”作为语气词,翻译时就要删除。
6.调序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等特殊语序的顺序。2018年全国卷Ⅰ文言文翻译题“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一句中,这一句为倒装句,就需要我们调整语序,“使军兵为作五十间屋”,翻译为“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