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好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位

2019-03-05 09:17
语文天地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本过程语文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语文教育专家严格筛选出来的,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详细来说,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解释等一系列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阐发行动、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

教师是语文文本引导的主体,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文本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

一、进行自主性地探索阅读

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探索阅读,是整个积累过程的“底色”。因此,教师只有完成了自主性的阅读,才能拥有识别其他评论文章的能力,从而不会被一些不好的解读所左右。当然,教师的这种探索性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的艰苦奋斗。惟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文本解读的眼界和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认知对他们进行文本解读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语文文本的美。

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解读

适当的文本解读会涉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积累。什么是适当的文本解读?详细来说,文本解读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做出的文本分析。如我在讲解《鸿门宴》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以及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上课之初,我引导学生分析宴会的起因?

针对学生对事物因果分析能力偏弱这一状况,我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简单回答下面这个问题:“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随着我的引导,学生有的说:“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还有的学生说:“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我开始为他们讲解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比学生单纯地进行角色朗读更容易使他们理解文本。

三、认识到文本解读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文本解读的特殊性是指它自身的特殊性,如开放性、过程性、不完满性(也可以说是“留白”性)等。现代哲学“阐释学”认为,我们在阅读时对文本产生的判断,与当代社会需要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说明文本不是直接存在的,而是经过时代的变迁,是读者的变化产生真实的历史的阐释。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随着讲解文本的过程,会不断增加他们的人生阅历,学生也会在此基础上不断成长,且对文本的解读也会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新课改也提出:“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使他们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文本解读的不完满性,也就是“留白”性。我们在文本中经常能看到一些画面留有“空白”,我们看到的空白也属于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文本中的“留白”处是创作人和欣赏人都应注重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空白”在文本中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与画面的形体、线条、色彩一样,是直接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对文本进行反复揣摩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并在此基础上不仅用感官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揣摩,还要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使自身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鉴于此,教师只有真正对文本进行反复揣摩理解之后,才能将文章的重点把握好,最后才能在教学中将文本的价值突显出来。

如在教学《窦娥冤》一课时,为了使学生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以及能在学习本文后学习窦娥正直善良的品质,并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并思考以下问题:①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哪些?②《窦娥冤》又称《感天动地窦娥冤》,从文中找出她是怎样感天动地的?③文章的题目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④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能否都应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懂得了文本是一个好人被杀的故事,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剧作结构完整、曲词精练朴实动人的特点。

除此之外,教师对文本解读越是深入,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就会越高,文本的功能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反,非但达不到文本应有的作用,还会有“张冠李戴”的意思。再加上课堂中的种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往往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地方,如部分教师经常出现“越位”和“失位”的问题。

“越位”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讲述的内容超出了大纲。详细来说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教师讲解的内容过于枯燥,缺少知识的及时补充,甚至缺乏新意。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只为学生讲解小说人物的性格。鉴于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全面理解文本的意思,而不是不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和自由。

“失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详细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受“越位”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观点或材料,常常会忽略作家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世界、本文的思想原有深度。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好文本解读中的“位”,采用“三读”文本的方式,以不一样的阅读角色走进文本。惟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不一样的体验,更好地把握文本层次。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自己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自己的教学目地也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因此,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才能贴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与感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文本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这一切都和教师在备课时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揣摩有莫大的联系,否则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话。所以,中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位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的教学本事。另外,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过程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