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使得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加强阅读有效性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效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认知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基于阅读教学的特点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悟,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问题驱动学生探究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着重以“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由兴趣到思考延伸,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阅读是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发展语文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架接的桥梁,在提问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语文阅读效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研读课本,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将文本中的问题整理归纳出来,设计成导学案,供学生预习时明确方向。
比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我在充分研读教学内容和分析学情认知的基础上设计制订了如下导学案:首先,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要求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作品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前提下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到反动政府的残暴;理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思想感情,能够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借鉴刘和珍及其他爱国青年身上的优秀品质。其次,在夯实基础知识方面,要在朗读中勾画出重要的基础知识,总结归纳生字词、成语及典型标点符号的应用,可以在导学案中附一份自测清单以供学生巩固。最后,在研读赏析部分将归纳的问题罗列出来以供学生预习时思考:围绕“纪念刘和珍君”这一中心,鲁迅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用了哪些描写神情举止的词语,这些事件反映了刘和珍的哪些品质?文章一共写了几类人?这些人怎样评价或对待刘和珍等人?作者对这些人的态度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最终的指向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打破过去学生围绕教师权威学习的局面,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以问题串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文本,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索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生生对话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窦娥冤》一课时,我将课堂预设为三个主题进行,即品文、品人、品文化。我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小组探究结束后派出代表在班级内向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其他学生针对此主题内容进行提问,在分享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窦娥所发的誓愿是否有问题呢?在“滚绣球”中她指斥了天地清浊不辨,为何在“耍孩儿”“二煞”“一煞”曲子中又寄希望于天地为她洗刷冤情呢?针对学生提出的窦娥先“骂天”后“靠天”的矛盾态度,我借此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针对这个问题,我将人物置身于当时境遇和时代背景中来引导学生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惯性影响下,创新和质疑受到限制,教师也迫于应试教育压力考虑教学进度,留给学生自主提问思考的时间较少,或者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目的性和逻辑性不强,提问质量不高,导致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艺术。教师可以从文本特点出发,立足文本内涵,从修辞、逻辑或中心思想、篇章结构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原因追溯和文本分析中提升素养。
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针对第4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我先让学生齐读课文,针对表达技巧做了如下问题探究:(多媒体展示)这一段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样,在层层问题中明确景物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特点作用。又如,针对第5自然段中关于月光的动词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划出动词,以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些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针对颇有争议的《采莲赋》是否删除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从《采莲赋》的现代文翻译、艺术描写角度、表达技巧及对整体文章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提问中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基于生本理念开展问题教学不仅能有效连接学生学习动力和语文有效阅读,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的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已有认知,深入探究阅读教学具体策略,以问题为中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写作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力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调动自己的思维灵动性,促进综合素养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