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可能。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混合式教学中的翻转模式可以有效增加知识输入的时间,并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供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选择。翻转课堂思想最早起源于19 世纪早期西点军校将军西尔韦纳斯·塞耶(Sylvanus Thayer)。他当时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资料,在课上展开师生交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崔艳辉、王轶2014)。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首次采用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预观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的模式,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具规模。2007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建立了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并上传视频供国内外广大师生学习和借鉴,成了翻转课堂的实践雏形。2011年末,美国《纽约时报》和加拿大《环球邮报》均刊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其中,《环球邮报》评选翻转课堂为2011年度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我国对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及一线教师一直对其高度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混合式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截止到2019年2月,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64 篇,其中在近三年内的发文量明显增加,2018年发文量达到1,676 篇,占总发文量的50%以上。可以说,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根据对文献的进一步分类,目前我国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混合式教学内涵的界定,如吕静静(2015),冯晓英、王瑞雪(2018);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如张其亮、王爱春等(2016),刘斌(2016);教学改革,如陆(2014);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如黄天娥、李兰皋(2014)。
纵观国内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已经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并在多个学科和课程教学中实施。然而,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偏少,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平台建设及教学模式构建等层面。大学英语课程是面向全国高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旨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提升现代化人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学高效且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一直是教育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大学英语教师主体意识培养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
混合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颠覆,认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及个体差异,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过程是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的,所以教师感觉失去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权威感,沦为微课制作者和网络资源的后勤保障人员,失去了对于课堂的把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自己的角色转变存在误区,不知道该如何分配课堂时间,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对学生的知识输入过程进行监督,如何监督,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一种隐形的无序状态,长期以往,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等于“学生自学”
混合式教学不主张学生在课堂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学习,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观察目前的教学发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了混合式教学在实施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简单地将“自主学习”与“自学”混为一谈,每次上课前仅仅将学习资料及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剩余的教学环节则全部交由学生完成,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不负责任的表现。自主学习必须是教师主导下的自学,如果没有了教师的及时干预和指导,可能会有很多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或者学习不够深入,甚至逃避学习的情况,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合作学习”等于“课堂小组讨论”
混合式教学将“知识吸收”和“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反转,即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而“知识内化”的过程则从课下转移到课堂。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杜绝教师的“一言堂”。如何有效分配课堂时间,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小组合作都是需要教师仔细考量的。但是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将学生随机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教学任务后便让学生讨论,期间既不参与学生的讨论,又不对小组分工进行具体的规划,因此小组讨论往往不会产生太多有价值的结果,课堂时间也得不到有效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内化也十分有限。这样的教学变成了无效教学,这样的课堂也就变成了无效课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教学实施中的失误归咎于学生,即学生不能在课前高质量地完成知识输入,课中不能很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后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知识内化等。也就是说,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改革中的变化,而忽略了自身的改变。在这场“革命”中,教学双方都是被改革的对象,但教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和教学环境的转变,却忽视了对自身的构建,而且对于自身的反省和思考明显不足。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出现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混合式教学及教育技术的培训,但仍然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混合式教学的实质并不了解,在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按照流程完成混合式教学的每一个步骤。
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单单以教材中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结合学生的自身需求,从学生实际能力入手,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王鉴2007)。其实,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改革的主体,而且学生的改变是以教师的改变为基础的。如果教师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混合式教学,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学改革的主体,那么混合式教学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不会发挥应有的辅助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主体性、教研主体性、师生关系主体性。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指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非剥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相反,任何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来完成,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混合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表面上看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监督和主导下完成的,否则学生自主学习就等于自学,这样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以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为例:课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规划微课内容,在十分钟内展现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提供不同学习层次需求的教学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或者移动教学终端的帮助,对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互动,及时纠正和答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掌握学生课前在线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课堂,并不是简单地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也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参与,恰恰相反,教师不仅要明确规定小组讨论的任务及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还要预设讨论的结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在课后的知识内化阶段,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设定学习评价标准和下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由此可以看出,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然,教师的工作量会相应增加,教学负担也会比以前更加繁重。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教师的教学任务,导致缺少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导致教师放弃教学科研工作,甚至认为科研与自己的教学任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科研工作应该留给专门从事科研的专家、学者。其实,科研和教学是不可完全割裂开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方案并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科研。只有结合教学实践完成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缺乏科研指导的教学实践基本不具备系统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勇于承担起课程科研的任务,克服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足,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即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课堂中的权威,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从表面来看,现代教学模式削弱了教师的权威,但实际上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的平等,即相对的平等。事实上,一味地放纵学生和认可学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师仍然需要给学生作表率,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关注和干预。
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大学英语课程由于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的训练复杂,因此进行混合式教学势在必行。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混合式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与教师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这无形中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英语教授的是西方文化,而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为了把最新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师就必须具备不断学习和随时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研究范式”,教师应该遵循“在这里—到那里—再回到这里”的研究规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再接受理论学习。而且,不管是去国外进修还是参加培训,都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可能是系统、科学的。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接受理论学习的精力十分有限,即便如此,为了自身发展,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还是应该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最新教学理论,并与自身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切实做到科研指导教学,教学使科研更加完善。
混合式教学在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设计和准备,因此混合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前线上学习需要教师完成课件制作并设置在线测试,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小组互动的主题及评价标准等。如果仅由单个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确实压力很大,很容易造成教师过于疲惫而产生应付或者消极心理。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同教研组或者同系教师的合作教学,即同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各自分工完成相应的教学准备工作。同时,还可以深入同伴的课堂进行听课,为对方提出改进意见,达到彼此进步的目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具有语法知识和应用技能双重特点。将哪些知识制作成微课,将哪些知识以测试的形式出现等都需要教师之间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优化,从而选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制作出教学资源并在组内进行分享。
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国内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区。研究发现,教师主体性的缺失是混合式教学实施中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了使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推广开来,并最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应该保持随时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还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与同系或者教研室的教师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以便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