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志,丁思尧,韩 锋
(佳木斯大学 美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赫哲族人口5354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数最少的六小民族之一。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敖其镇的敖其赫哲族村和抚远县的抓吉赫哲族村;也有少数赫哲族人散居在依兰古城。
史料记载,在密山市新开流时期①,在先秦时期赫哲人被称之为肃慎。在汉魏时期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又把赫哲人称之为挹娄②,清政权建立后,满族的政治中心和主要活动区域移到了关内,经过200年左右分化整合,清代初期,赫哲族体进入了形成期。1983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现实生活中,赫哲族因地域及生存环境、自身能力等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1.赫哲族的舞蹈艺术
赫哲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萨满舞(跳鹿神)和天鹅舞这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舞蹈主要展现的是赫哲族的狩猎活动及祭祀活动等。此外,赫哲人还跳名叫“庇里西勒”或“庇里沁”的舞蹈、哈康布力舞蹈和皮里西勒舞蹈,它们都是赫哲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萨满舞
萨满的满语意思是因为兴奋而狂舞的人。万物有灵的观念一直存在于赫哲族先民的思想中,因此赫哲人就有了对自然、对图腾和对灵物的崇拜等风俗习惯。赫哲族人把萨满舞信奉为寻求神灵护佑、免除灾难、驱鬼辟邪、挑战自然灾害、消除恶势力和疾病的神力,人们通过相应的仪式来祭奠这个神灵,主要是祈求神灵驱除恶鬼、消灾、消难,祈求神灵的庇佑并赐予幸福安康的生活,祈求神灵保护全村人口兴旺,祈求渔猎丰收。这是一种很隆重的宗教仪式,群众集体参加,后来根据活动演变成了现在的“乌日贡”。
(2)天鹅舞
赫哲人的家乡原本有很多地处沼泽环境,在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就会有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于是,在赫哲族的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而赫哲族又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没有文字记载和舞蹈传承的情况下,天鹅舞目前已基本失传了。
(3)哈康布力
在赫哲族的民间还流传过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之为“哈康布力”。“布力”的意思是“跳”“做”“干”。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哈康布力”舞③。
(4)庇里西勒或庇里沁、皮里西勒
赫哲人还跳一种名叫“庇里西勒”或“庇里沁”“皮里西勒”的舞蹈,这是由外来语音译而得名。会跳此舞的人说其实就是“踢踏舞”,这种舞蹈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后来发展成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2.赫哲族的美术艺术
赫哲族的美术艺术是比较发达的,其美术艺术形式主要有鱼皮画、图腾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源于赫哲族人们的生活,并且实用性很强。
(1)鱼皮画
赫哲族的鱼皮画艺术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奇葩。其传统工艺主要有鱼皮熟制和鱼皮缝制两种工艺。
(2)图腾
“图腾”原是印第安人奥季瓦族方言,意思是“他的祖族”,图腾崇拜是萨满教的主要内容之一。赫哲族的鱼皮神谱是光辉异常的,主要有日、月、星等天体,有鹰、虎、熊、鳇等动物和柳、桦等植物。构图新奇,表现手法多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也笼罩着萨满教的神秘色彩,承载着远古时代的信息,与起源神话关系密切,充分显示了赫哲族“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趣。每一种图腾往往都伴随着神话传说而诞生,继而成为萨满对氏族起源的“权威”解释。如风神和敦、火神佛加玛发、鸟神克库思都里、月神毕哈恩都、蛙神窝鲁呼达等。
3.赫哲族的特伦古艺术(文学形式)
赫哲族的“特伦古”艺术是赫哲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特伦古”也有人叫做“特伦固”,是赫哲语,它的意思就是“教育的知识”,包括赫哲族口头史实文学、知识掌故等。一般情况下,它由历史传说、自然和生产知识、诗词歌赋、宇宙观及宗教信仰等构成,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与赫哲族“伊玛堪”、“说胡力”齐名。特伦古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学的重要佐证之一[1],可以说是赫哲族的百科全书,被列为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赫哲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乡风文明的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层出不穷的民间艺术中,赫哲族萨满舞的表演形式不仅让新时代的人们耳目一新,同时,舞蹈的语言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人们常常用舞蹈的肢体语言作为一种动态文字使用,向人们不断传达着情感、传递着信息,逐渐成为本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
2.赫哲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能够推动乡村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鱼皮画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有着重要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它材料独特,地域色彩浓郁,有一种自然美。鱼皮构成的画面色彩斑斓,意境深沉幽远,富有诗意和哲理,其风格古朴粗犷,更有立体感和动态感,是任何其它美术材料不可取代的,也非是人工模拟能够完成获得。
分析鱼皮画图案,可以了解赫哲族的审美观;研究鱼皮画的加工制作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赫哲族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和生产技术。鱼皮画工艺品独特精美,是纪念和收藏馈赠佳品。经过艺术者的努力,其艺术和文化含量不断得到提升。若文化和旅游部门、商家企业能够重点扶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鱼皮画有望成为黑龙江的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并打入国际市场。[2]
3.赫哲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对生态治理提供学术参考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知识掌故文学”——赫哲族“特伦古”是赫哲族民间口头文学之一,与伊玛堪、说胡力齐名,原来传承人众多,现能讲者不足十人,处于濒危断传边缘的状态。“特伦古”是口口相传下来的,伊玛堪文学偏重文学本身、艺术性强,而“特伦古”偏重教学,偏重历史讲述,偏重人文、地理、原始科技生产知识的传授,偏重宗教、哲学、民俗、伦理知识的宣讲,偏重对语言词汇的讲解。它对赫哲族历史研究、生态文化研究和传承有重要学术价值。
[注 释]
①密山市新开流时期历史介绍:它记载着600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新开流遗址在黑龙江省密山县大、小兴凯湖之间新开流以东1.5公里的湖岗上。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约2.4万平方米。1972年发掘28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2座,渔窖10座,出土大量以鱼鳞纹、网纹、波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渔猎工具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说明当时人们是以渔猎为生,尤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来源。经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年代为6080±300年。这是一处不同于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富有特征的遗址,以本遗址为代表的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新开流文化”。1981年新开流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原址建起了一块新开流遗址——石碑。与兴凯湖一起成为我国东北著名自然和人文景区,并且对我国人类进化历史和文化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②挹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来源于肃慎。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前后约有600余年(汉至晋)。公元5世纪后,改号勿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
③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对“哈康布力”有注释:“正月初一日晚上开跳舞会,青年男女相抱跳舞,名曰:‘哈康布力’,此种跳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