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如璋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未来10 年,中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主题之一将是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孙有中,20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由此可见,思辨能力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大学师生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课程,然而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语言技能学习。例如,重复背诵记忆等机械式活动,属于思辨能力记忆理解的低级层次,而高级层次训练例如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等重视不够,缺乏思辨意识,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鲜有积极性,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高,因此即便从培养学生英语的语言技能角度看,思辨能力培养也是不可或缺,势在必行的。本文以思辨能力的基本含义及特点为指导,研究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评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国内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等做了多元化的介绍和阐释,可以归纳总结如下:思辨能力分层分级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不但乐意(情感倾向)思考,而且习惯有深度的思考(认知技能),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有见地的观点(智力标准)(任文,2013)。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上述批判思维能力,教师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相对薄弱,准备不足。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们就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思维缺席现状和问题,从英语教学的不同方面例如口语,文学,写作,演讲,泛读等探讨如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可以看出,国内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们对思辨能力的缺席现状已达成基本共识;探索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有效的教学活动课堂设计,特别是能够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甚少。(孙有中,2011)其次,多数研究仅围绕英语专业学生展开,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不多。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实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评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是否可以启迪思想,培养思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效果如何是值得探讨的。
评判性阅读是一项运用心智和已有知识理解读物内容的分层次阅读活动。一般层次为理解语篇掌握阅读方法;较高层次重点是作者为何说这些,在文本中是如何表达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层含义,了解作者意图。更高层次阅读以鉴赏为目的,不局限于文本,引申扩展主题思想,鼓励学生问题意识,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三个层次的阅读训练,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开启学习者的想象,引发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思辨能力。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的第三单元The Right Son at the Right Time 课文为例,根据评判性阅读的三个递进层次,设定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思考开放性有深度问题-----课后鉴赏----反馈评价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在每个教学环节训练思辨技能。
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借助词汇表或字典自主阅读课文,预习好新单词和词组,整理出单词句法难点,了解课文大意。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为思辨能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刘晓明)
讨论之前,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通过回答问题,PPT展示把握课文结构,对课文中心句,主题思想段落里出现的重难点单词,句型和语法进行梳理讲解。再从文章体裁,篇章修辞模式等方面,确保对课文的理解全面透彻。The Right Son at the Right Time 是一篇引人深省的小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结果又令人不可思议的记叙文。因此针对这类篇章体裁,可改变传统的分层分段学习模式,采取整体阅读思考,不打断文章结构情节连续性。熟悉篇章体裁和修辞模式,有助于学生把握篇章内在逻辑关系和文章脉络,从而理解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根据时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方面总结五至六个问题,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全文基本信息和叙述结构。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更深层次的阅读。以小组讨论形式,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讨论5 个人物形象,包括奄奄一息病床上的爸爸,真儿子,“假”儿子,值班护士,弄错儿子的工作人员,最喜欢哪个人物角色,以及对于标题的个人理解,你会怎么做?通过欣赏经典短文,透过文字表面深层次挖掘文章内涵,看到人性善良和伟大。教学重点从语言层面的认知转向批判性思维的培养(critical thinking)
最高层次的阅读应以鉴赏为目的。鉴赏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它能促使我们联想和想象,引申和扩展课文的主题思想,启迪思想,开发智力,唤起创新意识。(秦秀白,2013)
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任务一是把故事继续下去,添加有创造性的结局;任务二搜索报刊新闻书籍,每小组分享一个关于感人至深表现人性美的小故事,并加以分析。教师采用圆桌讨论(seminar),分享各小组见解看法,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最后基于阅读和小组发言整理成小论文,完成个人观点论述。此环节中,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对课文续写进行富有创意的阐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引申并拓展阅读内容,把感人的故事,人性善、宽容的一面从文字转换成生活画面,继续拓展到实际生活里,使过去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浮现于眼前,做到举一反三反复思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质上得以提高。
本文采用问卷方式对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35 人)学生进行评判式阅读教学。调查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后是否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等方面的思辨能力得到发挥。根据兴趣,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课堂气氛,教学效率五个方面进行评判性阅读教学效果评价。
评判式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和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乐于参与,回答更具有多样性,用英文表达的比例增加;由于问题和学生的智力认知结构相符,对学生构成挑战,激发其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用英文表述思想。该教学方法延长了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率。
评判式阅读方法能够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通过评判性阅读训练,思辨能力的自然融入使得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分析判断创新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上让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三个层次递进阅读的课堂效果说明,语言学习效率是意义学习,不是形式学习。(蔡基刚,2012)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思想,语言就毫无意义。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是空洞,没有内涵的(程悦,2012)。学生对老师给出的开放性问题独立分析、评价,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判断,大大提高了思辨能力。
在大学基础阶段课程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精读课在所有基础课程中课时和广大师生投入精力都比较多,因此通过加强评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做到语言,内容,思辨的融合。总之,要改变当前大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彻底解决传统大学英语课中的问题,就需要一线教师共同合作,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自身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言技能与思辨能力培养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