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珏, 胡祎静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上海市儿童医院 呼吸科, 上海 200062)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其病理基础是一种以慢性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可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出现可逆性的气流受限[1]。一氧化氮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介导和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2]。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可以作为反映上、下气道炎症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3],具有无创、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逐渐用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4],在儿童哮喘疾病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鼻呼出一氧化氮在鼻部炎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为了能提高患儿口、鼻呼出气一氧化氮同步测定(以下简称口、鼻一氧化氮测定)的成功率及配合度,科室在儿童口、鼻一氧化氮测定检测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激励式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4月—10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儿81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14岁;②均为首次进行一氧化氮检测的患儿;③无上、下呼吸道手术史。排除标准:①认知障碍、智力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疾病患儿;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75±1.93) 岁;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8.20±2.09)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纳库仑呼气分析仪(无锡市尚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选定口、鼻同步测定模式,先进行口一氧化氮测定,仪器分析后再进行鼻一氧化氮测定。对照组给予常规操作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激励式护理干预。
1.2.1 常规操作指导: 测试前2 h避免剧烈运动,禁食富含氮的食物(如香肠、动物内脏、莴苣、菠菜等),禁饮含咖啡因的饮料。测试前1 h不得行肺功能检查。口一氧化氮测试:患儿取坐位,将肺内残气排出,将口唇包住滤嘴,确保不漏气。深吸气后向仪器内呼出气体,流速为50 mL/s,在系统动画界面提示下,保证稳定在呼气流速限定的上下限范围内,呼出气稳定流速的平台持续时间至少3 s,仪器自动分析出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值。呼气过程中不可中断,不可重复吸气。鼻一氧化氮测试:患儿取坐位,将仪器连接过滤器与橄榄头的部分连接患儿一侧鼻孔,仪器内设的抽气泵按国际标准推荐的流速从橄榄头连接的鼻孔抽气,另一侧鼻孔保持通畅,抽气的同时患儿口含口哨,深吸气后吹响口哨保持10 s(中间不可换气),直到该仪器规定的检测时间结束,仪器自动显示所测得的一氧化氮的浓度。
1.2.2 激励式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通过分析和评估影响患儿依从性的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持续鼓励患儿[4],给予激励性的指导,促使患儿积极主动地配合完成检测。具体操作如下:①患儿进入检查室后,护理人员主动迎接,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告知患儿做检查就像做吹气的游戏,不需要打针,也不会有痛感。向患儿家长要解释一氧化氮测试的目的、必要性及方法,鼓励患儿家属主动参与到检测中,适当激励患儿,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检查。②在指导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耐性。口部测定时,护理人员先示范吹小纸片,保持小纸片一直飘起,结合电脑屏幕动画,指导患儿平稳地吹气,同时生动地解说:“我们长长地吹一口气,将小鸟吹回鸟巢中,看看你能不能把它送回家哦”。对于不能理解如何吹气的患儿,护士可以握住患儿手部,对着患儿手部吹气,让患儿感受到吹气的力度和平稳性。对于第一次吹气的失败的患儿,护理人员不可指责患儿,要在鼓励的同时强调下一次吹气的重点,比如“我们吹得很好,还差一点点就到鸟巢了,因为我们刚刚吸气吸得少了,所以吹得不够长,我们再多吸点气,你一定可以吧小鸟送回家的”。针对少数不能完全掌握吹气力度的患儿,护理人员开展指导时可以鼓励患儿:“我们力气不用太大,力气太大吹得太高撞到上面的石头,小鸟会撞晕的,吹得慢一点不要急,你一定可以吹过去的”“刚才吹得有点太轻了,小鸟就掉下去了,稍微用点力,吹长一点,就可以把小鸟吹过去了”。针对一些容易受动画影响的患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引导患儿平稳地吹气。当患儿口一氧化氮测定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你很厉害哦,这么快就把小鸟送回家了,闯关成功,我们要进行一下个闯关,肯定也难不了你的”。③在鼻一氧化氮测定时,先让患儿自行拿口哨并尝试吹响哨,提升患儿兴趣,然后引导患儿吸一口气,再吹长口哨不中断,提示患儿换种方法也可以把小鸟吹回鸟巢。将橄榄头部分对准患儿鼻孔,切勿按压过紧,避免贴住鼻黏膜而无法抽气。患儿如有鼻塞症状,清除鼻腔后选择通畅的鼻孔进行测定。
分别记录患儿口、鼻一氧化氮测定一次成功率和测试时间。 测定时间为从护理人员输入信息后,开始指导的时间起进行记时,直到患儿从口部测定到鼻部测定吹气通过记录结束的时间。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口一氧化氮测定一次成功率对照组为36.59%(15/41),低于观察组的60.00%(24/40);鼻一氧化氮测定一次成功率对照组为41.50%(17/41),低于观察组的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测定时间平均(2.16±0.97)min,对照组平均(3.38±0.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学龄期儿童采取激励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口、鼻一氧化氮测定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虽然是无创检查,但对患儿的配合度有一定的要求。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会受到年龄、环境、情绪、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口、鼻一氧化氮测定比单项测定所花费的时间更长,如不能有效缩短检查时间与测试次数,患儿会很快失去耐性,导致配合度增加。采取激励式护理干预,能缓解患儿紧张情绪,提升患儿兴趣,提高配合度,能让患儿更快更好地掌握吹气的技巧,减少失败次数,提升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观察能力与沟通能力,拥有足够的耐心、亲和力,在检查过程中始终积极正面引导,针对不同个性的患儿,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很快能掌握的患儿,给予表扬,当患儿失败的时候,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切不可流露沮丧、厌烦的情绪,避免让患儿产生胆怯心理。
综上所述,激励式护理干预可提升学龄期儿童口、鼻呼出一氧化氮一次测定的成功率,有效缩短检查的时间,整个过程让患儿能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提高了患儿的就医体验,这对于儿童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长效管理中定期复查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