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幼儿开展多视角、多通道的自主美术活动

2019-03-04 08:13南平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幼儿

南平市实验幼儿园

徐 晶

“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生性喜欢艺术。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幼儿游戏的过程;是他们认识、理解周围世界,自然且独特地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幼儿园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能够透过幼儿珍贵稚拙的作品,体会幼儿的所见、所感、所知、所想。笔者在一些幼儿园里常看到幼儿作品呈现整齐划一的构图、造型一致的大树、固定不变的小草……透过这些模式化的符号,可以感受到浓重的成人示范痕迹。这是因为传统美术活动多以“教师提供范例—幼儿模仿—集中评价”的模式进行,花费大量时间从成人视角灌输传授如何作画,更多关注活动目标达成度如何。幼儿只能机械地模仿,没有主体性发挥的空间,自主想象能力受到束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应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在“以幼儿为主体”理念的引领下,美术活动如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由“幼儿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支持下主动学习”,由“以单纯发展幼儿美术技能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我们尝试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努力探寻美术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一、提供少障碍的环境——创设更加自主、灵活的环境

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环境能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悦。

(一)多尊重、少干预的精神环境支持

创设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是支持幼儿自主参与美术活动的首要条件。教师应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活动的主人,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美术材料,自主地体验,自信地表达和创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师应用接纳的态度,努力探寻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给予幼儿更多的支持与肯定,使教育方法更加适合幼儿当下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是让幼儿来适应固化的模式。

(二)多方位、多创意的空间环境支持

温馨而富有艺术性的环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敢于创作、乐于感受的积极性。美术活动具有多变性,足够的空间是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活动空间安排是否合适、材料摆放是否合理,都会影响幼儿的参与度。创设蕴含美意的走廊环境及富有个性的班级环境,可以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积极互动中充分发挥想象,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素养。创设固定的美工活动区、美术创作室、艺术创意中心等功能室,将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有序摆放,可以为幼儿创造性的表达提供更大的空间。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园内其他有效空间,努力扩展物理环境,不要只固定在一个地方“上课”,应多带幼儿走入大自然、小菜园、小树林、游戏场进行美术创作等,多方位感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活课堂”的美,享受动手的快乐与乐趣。

(三)多元化、高弹性的时间安排支持

拓展弹性时间,是指不局限于集中教学式的美术活动,而是将幼儿美术活动灵活分散到形式多样的区域活动、自由活动、游戏活动等碎片化的时间内,给予幼儿更多的、有弹性的独立思考与表达的时间,支持与满足幼儿随时随地创作的需要。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由,必然能更加自主、智慧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二、创造条件与机会——引领幼儿多视角参与自主感受与体验

过分强调技法和结果的美术教学,忽略了幼儿的内在情感体验,剥夺了幼儿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自主感知与体验美的事物,才能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一)欣赏自然环境,萌发美的感受与体验

自然中处处有美的事物,日出日落的美、山水的美……幼儿园、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犹如一幅幅艺术画卷。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教师可以结合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美:春天到大棚采摘鲜艳欲滴的草莓,在青青的草坪上放风筝,欣赏芬芳扑鼻的桃花;夏天到藤架下品尝葡萄,欣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到水中嬉戏玩耍;秋天到果园里采摘黄澄澄的柑橘、橙子,欣赏银杏黄叶;冬天到公园里寻梅、赏梅,捡拾落叶,分辨常绿树和落叶树……幼儿身临其境地欣赏自然环境,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欣赏人文景观,发现美的事物及特征

美术活动是多感知协同活动的体验活动。生活中的人文环境、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幼儿艺术体验的契机。教师可以筛选出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人文乡土艺术内容,引导幼儿走向社会,走访家乡各处的名胜古迹;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版画文化、器物文化等各种民间艺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传统艺术的优美;感受一年一度的农村赶庙会、地方各种文化节,加深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开阔视野,积累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三)欣赏经典作品,培养审美情感

《指南》艺术领域的目标有“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难以理解,幼儿却有与生俱来的独到眼光去欣赏、领悟。教师可遴选经典作品,如凡·高《向日葵》、毕加索《梦》《牛》、米罗《绘画》、莫奈《睡莲》、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等,以及诸如天安门、埃菲尔铁塔等中外经典建筑图片,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直觉审美欣赏、与名画名建筑“对话”,尝试感受经典艺术中夸张的对比、抽象的构图、大胆的色彩与离奇的表现,汲取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精神及营养,丰富自身的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可以经常带幼儿去剧场、戏院、美术馆、博物馆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如参观美术家画展、3D图片展、摄影展、菊展等各种主题展览,观看富于变化和幻想的音乐喷泉,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愿望。

三、改变教学策略——鼓励幼儿多通道自主表达与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自主性美术活动正是幼儿依据自己的意愿,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艺术活动。

(一)改变活动主题统一安排为主,关注趣味性

传统绘画教学常是教师提出主题、幼儿按题作画,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没有创造和想象的机会。如画花灯,“以教为主”的背景下所有的作品构图和色彩几乎一致,幼儿个性表现的仅是花灯大小、形状的不同。“以幼儿为中心”则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鼓励幼儿选择自己想表达的艺术内容。大班开展的“过新年”主题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自己新年里最有趣、最开心的事情。幼儿展开想象,自主选择一个小的场景加以表现,有的幼儿表现的是“放鞭炮”,有的幼儿表现的是“吃团圆饭”,有的幼儿表现的则是“拜年”……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

(二)改变活动目标以技能表现为主,关注过程性

“学会画闭合的圆形”“学会画正面人和侧面人”,曾是很多教师设定的美术活动阶段目标。这些目标缺乏幼儿学习路径的鹰架支撑和过程性关注,结果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幼儿能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有的幼儿一再抱怨“我不会”。过分依赖“教”的幼儿,内心体验是苍白的,没有自主思维,丧失了艺术表现的自信。

教师应重新定位美术活动目标,打破固有的表现符号,不再用枯燥临摹局限幼儿的思维与想象,更加注重幼儿的真切感受与体验,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如在绘画“树”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大树,量一量树干的不同粗细,看一看树皮的不同纹理,比一比树叶的不同形状,体会近看一棵树及远望一丛树的不同轮廓……多维度感知体验后,再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树,画出它在自己心目中的样子,真正做到百“树”争鸣。

(三)改变单一的活动材料,关注多样化的材料

材料是激发幼儿创作的工具。单一的绘画材料会缩小幼儿的创作范围。教师不应局限于引导幼儿用笔来绘画,任何工具和材料都能创造美。教师可以从幼儿身边熟悉的材料入手,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生活中各种材料,提供生活中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如树叶、松果、旧报纸、碎布条、饮料瓶等。这些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愿望。如美术活动“运动小人”,教师不仅投放了画纸和笔,还准备了锡箔纸、剪刀、软电线等材料。幼儿通过操作和摆弄,有的选择了用画笔绘画,有的选择了剪纸并粘贴作画,有的用软电线塑造出运动人的外形,有的则使用锡箔纸搓揉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动态……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激情。

(四)改变教学策略以教师指导为主,关注主动性

自主性美术活动既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幼儿体验与感知的传统美术活动,也有别于偏重幼儿自我表现而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活动。

1.调动感官通道开展情境式教学

幼儿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学习,能够激发兴趣,主动地创造、表现。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敏锐地捕捉幼儿生活中有价值的题材,善于运用情境来感染幼儿,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油水分离法、刮画法、拓印、点染、泥塑等游戏方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如“有趣的喷画”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快乐的复印机”游戏,用喷画工具将镂空纸板造型“复印”在宣纸上……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富有个性地表现所思所想,每一次作品创作过程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惊喜。

2.结合主题活动开展美术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节庆活动开展“传统节日”“爱家乡”等主题活动,通过“青花瓷器”“剪纸之美”“南词古韵”等引导幼儿了解节日风俗和传统文化,拓展艺术想象。美工区、劳作区、表演区、创意区等区角游戏中,教师可以将美术、音乐、文学目标融合,让幼儿在认识主题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美术表达经验,构建学习能力:开展“我爱家乡的老房子”拓印绘画活动,引导幼儿感受家乡传统建筑的美;组织“民间工艺美术”乡土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尝试剪纸创作、油纸伞制作、版画创作等,不断发展幼儿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美术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美术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充分表现作品的魅力,刺激幼儿的听觉和视觉,令教育内容直观、立体、形象,唤起幼儿的共鸣。如欣赏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利用搜集的大量图片、视频和动画素材制作微课,在优美动情且充满诗意的钢琴曲伴奏下,画纸上逐步展示出艺术大师笔下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世界。视听结合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让幼儿更能理解国画的浓淡相宜、疏密有致,更能体会作品中若隐若现却又姹紫嫣红的境界。

四、培养审美能力——尊重幼儿自主想象与创造

(一)适度指导,做幼儿的解读者与支持者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生活,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创作,用自己的方式发挥想象和创造,大胆表现和创造美。

(二)正面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主动性

幼儿的美术作品来自于幼儿纯真的心灵世界。教师在作品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幼儿,不能以“像”或“不像”的标准简单评价。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寻找每幅作品的闪光点,合理评价是否有童心、童趣,并随时对具有积极思维的幼儿给予鼓励,使幼儿在愉快、充满自信心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创作。

(三)家园共享,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有艺术特长的家长自愿走进幼儿园课堂,与幼儿一起参与艺术创作,这是丰富美术教育活动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亲子艺术沙龙、艺术分享会、亲子艺术活动,让更多家长跟孩子一起欣赏艺术作品,一起参与手工制作、绘画、美食创意等,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亲子美术活动,既能增进亲情交流、又能互相传递艺术教育的经验,帮助幼儿在更广阔的艺术实践中多元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