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幼儿师范附属幼儿园
鄞燕瑜
问题情境是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学习。教师应立足幼儿视角,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并有适当困难和挑战的问题情境,给予幼儿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发幼儿自发性的内在动机,实现深度学习。
本文以中班建构游戏“桥”为例,阐述教师在幼儿游戏的不同阶段,如何巧设联系幼儿生活经验、利于幼儿挑战、启发幼儿思考的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游戏实录一]桥是什么样子的?
自主建构游戏中,黄斌、亿焮、佑诚在建构区域来回忙碌,终于搭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桥。这座桥可真长!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杰作”。可是,这座“桥”引来了其他幼儿的热议:“这哪里是一座桥?我见过的桥是有桥墩的,你们搭的桥怎么没有桥墩?”伊伊提出了她的想法,还有几个幼儿也开始说起自己看过的桥。
看到幼儿兴致盎然,笔者问道:“那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开始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桥有桥墩,才能让桥立在水上。”“桥有路灯。”“我见到的桥是长长的,可以上坡也可以下坡。”……
笔者没有总结幼儿的问题,而是提出:“是这样吗?周末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桥,再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游戏实录二]桥洞完工了
以“桥”为主题的建构游戏开始了。和黄斌一起组队的小伙伴推选他来当桥的主要设计者。在黄斌的带领下,小伙伴们很快投入建桥活动中,他们一起努力,很顺利地完成了桥墩、桥面的搭建。这时,锡森拿了块拱形的积木走了过来,他和身边的黄斌说:“我们用这种积木来做弧形的桥洞吧!”说完,他们一起试着将拱形的积木靠在桥面的边缘,但这样的桥洞并不牢固。这时,笔者走到旁边,说:“这个桥洞看起来真不错!锡森家附近的田安大桥也有这样的桥洞,但桥洞是怎样和桥面连接起来的呢?”锡森想了想后说:“对哦,我看到的桥洞和桥墩一样都是在桥面的下面,它们都是把桥面顶起来的。”说完,他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将拱形的桥洞嵌在桥面下面。不一会儿,桥洞被改造好了。“哇!我们的桥可以让船从这里过去!”锡森开心地说。
第一次自主搭建游戏中,教师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幼儿对桥的结构认识不足。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以追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深入讨论,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互相交流各自不同的认知。从幼儿的交流和讨论中,教师让幼儿带着“桥是什么样子的”的问题,在生活中进行探究:参观身边的桥、观察桥的结构……在接下去的以“桥”为主题的建构活动中,幼儿对桥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幼儿的建构兴趣再次被激发,积极而投入地进入游戏状态。在搭建桥的过程中,幼儿想用拱形积木搭建桥洞。教师紧抓幼儿的游戏兴趣,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幼儿通过回忆、联想、对比,联系生活经验,深入地思考桥洞的特征,自主解决搭建中出现的问题,将生活经验迁移到游戏活动中。由此可见,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的动力,更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了支持。
由于大多数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直接经验的获得可为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让问题情境贴近幼儿的生活,才能引导幼儿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情境的理解和建立知识的迁移。教师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自主宽松的交流氛围,创设贴近幼儿真实生活和带有真实任务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影响幼儿学习的深度。教师应在真实的游戏中,创设挑战式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进行对比、尝试,让幼儿在深度探究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实录三]桥建好了?
黄斌跑到笔者面前:“老师快看,我们的桥造好了,我们的桥墩设计得怎么样?”笔者仔细观察后,惊叹地说:“哇,太棒了!可是,桥上还得有什么,才能保证人、车在桥上安全地通行?你可以看看其他小组小朋友的作品哦!”
在笔者的建议下,黄斌环顾四周。他发现其他组幼儿搭的桥有漂亮的桥塔,还有用三角形或者长方形积木组合成的护栏。看了别人的作品后,他和合作的同伴纷纷回到原来的场地上继续搭建。当笔者再一次关注他们的作品的时候,发现他们建构的桥塔顶端也是用三角形积木组合而成的,护栏是用半圆形积木连起来的,桥的造型更加丰满。桥就这样完成了吗?笔者面对他们的作品,又一次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桥面这么高,人从哪里上桥?”
这个疑问让幼儿有了继续搭建桥坡的兴趣。昕怡递来长方形的积木,将其一头扣在桥面的边缘,一头斜靠在地板上,但桥坡滑落好几次,身边的几个幼儿也蹲下身来试了试,还是以失败告终。看到幼儿的失败,笔者俯下身,问道:“有坡度的桥面为什么会滑落下来?”幼儿开始讨论:“因为它没有和桥面很好地连接。”“是因为地板太滑了!”……
这时,在一旁的骊颖跑到积木区拿了几块长方形积木,在桥的另一头用一块长条积木靠在桥面上,然后用手里的短积木连接摆放,在放手时桥坡没有滑下来。骊颖激动地叫了起来:“成功了!成功了!”旁边的同伴也很激动,他们一起合作把桥面搭好。这一次,桥正式竣工了!幼儿欢呼雀跃!
促进幼儿的持续探索,创设挑战式的问题情境尤为重要。倾听与提问,则是教师观察、了解幼儿游戏状态的策略之一。教师在倾听幼儿讲述、谈话、议论的基础上,能发现幼儿的期待、好奇与疑虑,从而把握介入游戏、进行提问的好时机。
当幼儿认为已经完成桥的建构时,教师积极地给予肯定,并提出如何保证人、车在桥上安全地通行这一问题以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通过对比同伴作品,借鉴游戏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当幼儿又一次要结束搭建时,教师进一步提出了增加“桥坡”这一有挑战的问题情境,激励幼儿进行新的思考、探究。几次的失败,促使幼儿在试误中寻找桥坡滑落的原因,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搭建了桥坡。游戏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究、不断试误、向同伴学习等方式不断建构新经验,解决游戏中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以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促使幼儿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和经验,通过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方式去释放自我和集体的力量,引发高质量的合作游戏。
幼儿在游戏记录中,能用画笔表达自己参与游戏的主题、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发生的情节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幼儿通过记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并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幼儿的游戏记录,梳理幼儿的游戏经验及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从中生成聚焦式的问题,为幼儿下一次的游戏提供问题导向。
绘画记录口述记录黄斌口述:我和小伙伴一起搭桥。我们用圆柱形积木搭桥墩,用长条积木搭桥面。我们一起合作,很快就把桥搭好了。我们的桥有桥洞,船可以来回行驶。老师也喜欢我们搭建的桥。但是,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桥这么高,人和车要怎么上桥?”于是我们就打算搭建一个坡。但桥太高了,坡老是掉下来。后来,骊颖用积木连接的方法搭起了桥坡。楚熙口述: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搭建桥,我们用了很多圆柱形积木搭建桥墩,所以桥墩很密、很结实。这座桥快搭好的时候,宜轩说:“我们一起来卖西瓜吧。”于是,一堆的半圆形积木变成了西瓜。这些西瓜从桥上滚到桥下就裂开了,有的裂成了三角形,有的裂成了半圆形。最后,我和小伙伴一起吃西瓜,真开心啊!恺恺口述:我和阿宝搭桥,我们用三角形的积木组合起来,做成桥的围栏,看上去好像要垮了,但并没有垮。我们的桥墩是用圆柱形积木建成的,可以顶住长方形积木组合的桥面。锶煜口述:我和陈昱凯一起搭了一座桥塔。这座桥塔的柱子是长方形积木做的。一开始,我们在柱子上加横梁的时候,柱子会倒。但是,我们不放弃,后来,我们成功地将横梁稳稳地放在四根柱子上了。我们还在横梁上小心翼翼地放上三角形和半圆形的积木,用它们做成了一个漂亮的顶。
在解读幼儿的游戏记录后,教师可以更有目的地支持幼儿,推动游戏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游戏记录中发现幼儿多次出现对建构作品——桥的稳定性的探索。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教师就引导幼儿聚焦“如何搭建可以让建筑更稳”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推动游戏的发展。教师将幼儿的绘画和口述记录作为经验分享的媒介,组织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借鉴同伴经验,加深体验。
问题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和来源。教师要在真实的游戏活动中,捕捉最佳时间,提出适宜的问题,以生活化、挑战式、聚焦式的问题情境为线索,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幼儿不断树立问题意识和培养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