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中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

2019-03-04 08:13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豆蜗牛工具

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唐艳艳

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科学基地。幼儿通过自然角的观察、探究,可以相对集中、深入地了解某种动植物,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师应如何支持幼儿在自然角中的自主探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探究、发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支持幼儿在自然角中自主探究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尊重幼儿的兴趣与意愿,是幼儿自主探究的前提与基础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热衷于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各种想法与观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才有更持久的关注度。顺应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意愿,不仅是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前提,更是引导幼儿持续探究、深入探究的基础。

[案例一]幼儿在小花园里发现了蜗牛,好奇地想要知道它吃些什么、怎么爬行、怎么睡觉。于是,教师尊重幼儿的意愿,允许大家把蜗牛带到班级的自然角观察。幼儿利用来园、自由活动、放学等时间观察蜗牛的习性。为了探索蜗牛的生存环境,他们尝试在蜗牛的窝里投放干沙、湿沙、黑泥土、干红土、水等,他们发现蜗牛害怕太阳直射、喜欢潮湿阴暗的窝。为了了解蜗牛爱吃什么,他们投放了各种食物,发现蜗牛爱吃蔬菜。一些幼儿在蜗牛窝附近发现“蓝色线条”,蹲在自然角观察很久很久,最终发现“蓝色线条”其实是蜗牛的粪便,原来蜗牛吃的食物是什么颜色,拉出来的粪便就是什么颜色的。通过持续的观察,幼儿甚至发现小小的蜗牛也能产卵,这个卵就像是小小的透明的“珠子”……

“案例一”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饲养小蜗牛。为了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幼儿可以很长时间地蹲在蜗牛窝前仔细观察,最终有了很多的发现。可以说,尊重幼儿的兴趣与意愿是幼儿自主探索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与意愿,幼儿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发现,一步步地探索下去。也正是因为教师的尊重,幼儿在照料蜗牛时学会了观察辨别、探究思考,在探究蜗牛生活习性时学会了对比试验、持续探究。教师的尊重,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支持,也让幼儿感到内心的安全与自由。

二、适宜的工具、材料,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支架

幼儿的自主探究,离不开工具、材料的使用。在自然角的探究中,工具、材料是连接探究主体与探究对象的媒介。适宜的工具、材料能给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架,使幼儿的探究更加深入。工具、材料投放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自主探究的有效与否。

[案例二]幼儿在为植物浇水时,往往不是浇得太多把植物淹死了,就是浇得太少把植物“渴死”了。如何帮助幼儿给植物浇适量的水,成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浇水的时候通常比较盲目,便在自然角增加了量杯和记录表,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一次浇多少水是合适的。通过记录,幼儿发现有些植物得天天浇水,多肉植物则不能天天浇水;有些植物得用洒水壶浇水,有些植物可直接用量杯盛适量的水来浇。一段时间后,教师又增加了湿度计,鼓励幼儿浇完水后用湿度计测量土壤的湿润程度。自此,自然角的植物再也没有因为水量的原因而枯萎了。

[案例三]在探究土壤的过程中,幼儿收集了多种土壤,有的土壤是红色的,有的土壤是黑色的;有的土壤是沙沙的,有的土壤是黏黏的……究竟这些土壤有什么不一样?为支持幼儿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教师提供了湿度计、pH值试纸、树脂实验瓶、压舌板等工具,引导幼儿学习用更科学、严谨的方法来探索土壤的秘密。小翔和小昊选择了浅黄色的黏土进行实验,他们先用压舌板刨了些碎土装在树脂实验瓶里,接着在瓶子中加入一些水并摇晃瓶子,使土与水均匀混在一起,然后将瓶里的水喷到pH试纸上,最后拿着变色的pH试纸与pH值表进行对照,发现土壤的颜色跟pH值是有关系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在创设自然角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适宜的操作材料与工具确实能够引发幼儿摆弄的好奇心,也能促使幼儿持续、反复地和自然角里的各种动植物进行互动;单一的、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具体探究需要的工具与材料只是一种摆设,无利于幼儿的切实探究。在“案例二”中,在没有投放量杯与湿度计之前,幼儿的浇水行为是盲目的,可能有些幼儿会提出“多浇”或“少浇”的建议,但由于工具的限制,他们并不能马上验证。当教师投放量杯与湿度计后,幼儿开始进一步探究:各种植物是否需要每天浇水、各种植物适宜的浇水量各是多少……“案例三”中,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工具,对土壤的pH值进行了自主探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幼儿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以及预测推断、应用测量方法、记录、表述交流、比较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丰富且吻合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工具与材料能够帮助幼儿准确地认识探究对象的性质与特征。根据幼儿对事物的探究情况,教师应及时地提供适宜幼儿探究的工具与材料,有效地支持幼儿持续探究。适宜的工具与材料是幼儿自主探究的支架,它可以帮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用更科学的方式发现自然的秘密。

三、及时的经验梳理,能有效助推幼儿的自主探究

幼儿完整的探究过程要经历很多环节,其中经验的梳理可以说是整个探究过程的点睛之笔。《指南》中强调:“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梳理经验时应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尽量用开放、自主的方式引发幼儿思想的碰撞,引发幼儿对更有价值的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也为幼儿下一次的探究提供新的经验支持。

[案例四]幼儿对土壤进行自主探究时,他们把带过来的土壤进行了分类,发现土壤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沙质土,一类是壤土,一类是黏质土。到底哪一种土壤适合种植呢?幼儿进行了猜想,并选择自己猜想的土壤种植黄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其实每一种土壤都会让黄豆发芽。由于实验结果与原本的猜想并不一致,幼儿疑惑了。此时,教师适时地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梳理,并提出问题:“原来每一种土壤都可以让黄豆发芽,那是不是每一种土壤都可以让黄豆更好地生长?”

带着新问题,幼儿再一次种植。通过记录,他们发现壤土长出的黄豆苗最粗壮、沙质土长出的黄豆苗最细长、黏质土长出的黄豆苗最容易腐烂。由于生活在城市的幼儿缺乏对土壤的了解,因此,教师又一次组织幼儿进行经验的梳理与讨论。有的幼儿说黏质土里的水太多,所以黄豆苗会腐烂。有的幼儿提出疑问:“每一种土壤浇的水都是一样的,为什么黏质土里水最多?”就在大家争执时,突然,琦琦说:“我们可以做实验啊!”于是,关于土壤保水的实验活动生成了。幼儿将三种土壤分别放在三个瓶子中,倒入一样多的水,开始观察哪种土壤保水性最强,最终他们发现黏质土保水性最强,沙质土保水性最弱,而最适合种植的壤土则保水性适中。基于此,幼儿得出结论:适合种植的土壤应该是保水性适中的壤土。

当幼儿的自主探究碰到困难无法自己解决时,当幼儿的已有经验无法支撑自己的探究时,教师及时的经验梳理可以助推幼儿持续深入地进行自主探究。“案例四”中,最初幼儿把土壤分成三类进行探究,这个过程教师并没有介入。在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猜想与实际结果不一样并产生困惑时,教师适时地组织幼儿交流与梳理,有效地助推了幼儿的持续探究;在幼儿对土壤的认知无法支撑进一步探究时,教师及时的经验梳理,使得幼儿把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在自然角中增加实验式操作探究,助推了幼儿对土壤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幼儿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常常会迸发出奇思妙想,但这些想法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甚至是在同一水平上的。为了帮助幼儿突破原有的经验,教师必须把握时机,适时集中幼儿讨论、回顾、梳理已有的发现与现存的疑惑,并在梳理中进行相应的提升。除了语言的交流,幼儿探究过程的图片、记录单、视频也能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教师帮助幼儿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可以启发幼儿深入地思考某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鼓励幼儿再次制订计划、开展实验,最终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幼儿在自然角中的自主探究不仅仅是幼儿主动发现、大胆猜想、操作验证与分享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将其已有的儿童观、学习观与对待科学的态度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支持幼儿在自然角中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把自己当成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幼儿,这样才能使自己和幼儿真正感受自然角的神奇力量,爱上自然角!

猜你喜欢
黄豆蜗牛工具
黄豆噼里啪啦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黄豆变形记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蜗牛说
黄豆成长记
小蜗牛
蜗牛(共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