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元
那是学校“教学开放周”中的一节“历险”公开课。当时笔者执教的班级是中职一年级幼师1班,全班清一色的女生。针对中职女生(相当于水平五阶段的高中学生)上肢和腹部力量相對较弱的特点,笔者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双杠“两臂支撑前移”,并辅以练习下肢的奔跑游戏。
准备活动之后,进入“基本部分”的双杠教学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首先进行“两臂支撑前移”的动作示范:杠端跳上成支撑,两臂移动至远端。本已完成的动作,笔者故意加了一个“双腿前摆挺身下”,随着优美的弧线,双脚稳稳地钉在地上,接着夸张地平展双臂,再后转身顺势鞠躬(两臂一前一后分别屈放在腹前和背后)。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笔者乘兴问道:“哪位同学想上来试试?”“小不点儿”王云被大家推了上来。王云小巧玲珑、身轻似燕,但在双杠上支撑移行却很费力,她勉强移到杠中便滑了下来。笔者趁机说道:“双杠支撑前移动作看似简单,但如果不得要领,就很费力,且不协调。大家要记住两点:一是支撑动作要直肘顶肩。”笔者拍拍肘和肩,然后跳上杠端做“两臂支撑”示范。“二是杠上前移动作要有重心转移。我现在把身体靠向左手,也就是把重心移到了左侧,看我的右手就可以轻松地向前移动了;再看我的身体靠向右手,重心也就带到了右侧,左手也可以轻松地向前移动了。”边说笔者边跳下双杠。接着说:“为了更好地体会重心的左右转移,我们先在地面做个模仿游戏,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学生齐声回答:“大象走!”“好,大家就在原地学做‘大象走,重点体会身体重心的左右转移。”在“大象走”的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们双手离开地面,身体直立地在原地体会重心的左右转移。接下来,笔者点名“小不点儿”王云再次上杠,就保护与帮助的具体方法进行示范,之后便安排全班学生分组上杠练习“两臂支撑前移”动作。笔者依次进行巡视指导,一切都在按照教案预设的步骤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突然,中间的一个练习小组爆发出哄然的笑声。笔者定睛一看,原来是“大块头”汪霞正在杠上卖力地做着移行动作。只见她双手握杠,双脚猛蹬地,一屁股坐在一侧杠面上,然后双手前移一截;再滑下蹬地,一屁股坐在另一侧杠面上,双手再向前移了一截。“小不点儿”王云站在一旁打趣道:“大块头,别把双杠坐折了啊!”汪霞边做边反击道:“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我砍下半头猪的肉给你背着,你来做试试?”围观的人早已笑得前仰后合,其他练习小组的部分学生也不自觉地围了过来。
见此情形,笔者果断地用哨声召集其他小组过来集合。稍稍平复情绪之后,笔者朗声道:“刚才的分组上杠练习,有成功,有失败,也有大胆的创新。比如,汪霞同学的动作就很有新意。”学生大笑,气氛活跃。“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汪霞同学的动作,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重心转移。”略为停顿,笔者用眼光环视所有学生,场面迅速安静下来。笔者跳上双杠成“两臂支撑”,边模仿边说:“当臀部坐在左杠面上,身体的重心是否都在左侧?我们的右手就可以自由地向前移滑;当臀部坐到右杠面上,身体的重心又到了右侧,我们的左手就可以自由地向前移动了。”笔者跳下双杠接着说:“汪霞同学很聪明,她为了克服体重困难,想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双杠移行动作,实属不易!”笔者话锋一转,问道:“那么,大家为什么笑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前移吗?”“不是!”学生们答道。“那么,怎样改造使它更接近、更像支撑前移呢?”笔者提出疑问并再次上杠,边示范边说:“能否将臀部坐在左杠面,改为臀部局部坐到左手大拇指上,或者左胯局部抵挂在左手大拇指上,这样右手不也能轻松移滑吗?”笔者慢速做了几次左胯挂停左手移右手、再右胯挂停右手移左手的示范动作,然后安排全班学生再次分组练习。
接下来,笔者重点帮助汪霞纠正动作。出乎意料的是,只不过三四个回合,对动作要领早已心领神会的汪霞,便能独自完成“两臂支撑前移”到达杠中了。
此时,笔者抬眼望去,其他各组的练习都很顺利,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课后,笔者认真地反思课上的“小插曲”,有惊,有喜,更多的是感悟。为了以后更好地处理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既不浪费时间,又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点化,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通过一番研究,得出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案留白,做一个接纳意外的“有心人”
教案是教师事先准备的,虽有多种预设,但很难穷尽。所以说,教案是死的,课堂是活的。课堂中的意外,很多时候让人措手不及,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个环节、由谁而起,无从知晓,无法预料。我们在教案设计时,往往把教学的推进时间精确到秒,似乎只有那样才觉得严谨踏实,殊不知,一旦课中出现“意外”,则手足无措。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笔者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要有弹性,体育教案要有留白的预设,要给生成留足空间,给生成留有和谐创造的生态环境。
二、正视差异,做一个尊重学生的“贴心人”
无论从学生的性别、性格、体格、体育基础等任一方面来看,“小不点儿”与“大块头”的个体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极少数过胖、过瘦、过于调皮、过于内向、甚至身有残疾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区别对待、用心呵护、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不歧视、不放弃特殊学生,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方能彰显体育教师的高尚情操。
三、巧妙引领,做一个课堂生成的“助产士”
体育教学处于一个开放的富于变化的时空,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意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生为本,充分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使精心的预设和即时的生成和谐统一。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导致学生自由散漫,肆意妄为,“形散而神亦散”矣。在本案例中,笔者先是肯定“大块头”汪霞别样“重心转移”的创新,再引导学生思考接近标准动作的“重心转移”方法,最后指导学生尝试练习并取得成功,最终达成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面对课堂意外和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为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接生”。
四、沉稳冷静,做一个驾驭课堂的“掌舵人”
如果把一堂体育课当作一次快乐的泛舟,那些小小的花絮就像水中溅起的浪花,那些突来的意外就是途中偶尔的漩涡。作为掌舵人,我们要做的是,让浪花点缀我们的航行,在经历漩涡时,即使打个弯,也要拨正“船头”继续前进,而不是任由“小船”漂荡或者慌乱中“翻船”。作为一个优秀的“掌舵人”,我们既要详细了解航行的水域情况,更要丰富和提高自己的驾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