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化:工商资本下乡后的村庄应对机制*
——基于广东省珠海市X村和S村的调查研究

2019-03-03 09:16杜园园苏柱华李伟锋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农集体经济村庄

杜园园,苏柱华,李伟锋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640;2.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51064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要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在政策上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这意味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将通过制定多项扶持政策,加大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政府鼓励工商资本下乡,一是期待帮助解决农地抛荒和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问题;二是期待解决小农与市场的对接问题。然而,工商资本虽然在市场反应、项目承接和资金方面具有优势,但资本天然的逐利性也决定,如果不对下乡资本进行严格限制,资本会与目前尚有存在意义的小农生产户争夺原本有限的农业生产利润空间①贺雪峰.实施乡村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11-116。,并对村庄治理产生直接影响。例如,资本下乡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用土地租金优势剥夺中农生存的土地基础,让村庄治理失去最后的依靠力量②杜园园.资本下乡与新中农争地的社会后果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8-121。③周飞舟,王绍.农民上楼和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1):66-83。,陷入无人治理之境。有的村庄则在资本下乡后日益依附于公司,让公司成为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④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00-116。。

学界和政策部门对工商资本下乡争议颇多,而最大的争议点集中于在资本下乡的后果方面,较少关注村庄和农民面对工商资本强势进驻后的应对机制问题,且多数研究者将调研对象限于中、西部农村,对发达地区的村庄关注较少。

基于此,本文将珠海市斗门区传统种养区域的白蕉镇X村和莲洲镇S村作为调研对象,在资本与村庄、小农互动关系下分析村庄应对机制,提出村庄和村民只有组织起来,发挥生产的主体性,才能不被资本驱逐,维持小农生产利润。

由于资本下乡开展项目要与村民和村委会发生联系,企业与村庄、村民的互动是研究资本下乡的重要内容。对目前研究梳理发现,企业与村庄、村民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是主导依附型。资本下乡流转土地的大量工作需要村委会以及乡镇政府的配合①郭亮.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来自湖北S镇的经验[J].社会,2011(3):114-137。,基于政绩冲动、牟利取向、精英俘获等多重目标,村社组织承担了资本流转土地的中介和担保人,帮助企业免除村民忧虑,扫除项目实施障碍②陈靖.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39。。冯小(2014)指出“资本借用拥有社会信任和村庄权威的村干部的操作,顺利获得土地的同时,还雇佣村级组织为其承担雇工管理、租金发放等工作,使得村级组织成为其代理人。”③冯小.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基于湖北省S镇土地流转的个案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42。村委会干部帮助企业流转土地,资本对失地农民产生挤出效应④曹俊杰.资本下乡的双重效应及应对负面影响的矫正机制[J].中州学刊,2018(4):38-43。⑤杜园园.中农塌陷:对农村土地不同流转模式的后果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8-42。。二是双方合作型。也有小部分村庄在自我理性考虑后,通过与资本合作,使村社共同体利益保持最大化⑥陈靖.村社理性:资本下乡与村庄发展——基于皖北T镇两个村庄的对比[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1-39。。在村民与资本企业合作模式中,“村企结对”或“村社共建”是当下典型代表,受到部分学者推从。陈光梅(2011)指出,“村企结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制,是民营企业矫正其负外部性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新农村建设及资源配置效率。⑦陈光梅.外部性与“村社结对”长效机制研究——以宁波为例[J].企业经济,2011(12):157-159。

在“村企结对”或“村社共建”的合作模式中,实践层面有“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具体模式。它们被认为能有效解决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分割问题,克服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倾向,在促进民营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有积极意义。⑧黄志宏.“鸿源米业”:值得推广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6(6):24-31。⑨黄汝丽.农业产业化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探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04-219。然而,这种合作模式,较为侧重的是农业产业化的意义,较少整体考量小农生产的历史阶段性和农村治理问题。

由于较为缺乏村庄占主导地位的合作实践模式,关于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村庄自发组织小农应对资本下乡的实践机制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在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X村和莲洲镇S村的实地调查发现,X村和S村作为传统小农户种养区域,面对资本下乡对小农的排挤,总结和发展出以村社为主体,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重新将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村集体统一经营组织管理功能,建立自我运营和管理的合作机制,重建集体经济,维护小农利益。

二、田野概况

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X村,东临珠江,河涌环绕,地市平坦,南接广东西部沿海高速,西有江珠高速,是海鲈养殖传统区域之一,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552户,2550人。农业税费时期,由于种水稻收入低,X村的农民宁愿出去“瞎混”,也不愿种田,导致生产队很多农田发包不出去,农业税收不上来。面对这种情形,生产队选择对土地进行整理,变耕地为鱼塘,再重新发包给农户,让农户从事水产养殖而提高生产收入。由于水塘难以水面和田面分离,以及河道、水渠、塘埂、用于造氧和抽水的电路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性,虽然国家在农村推行了第一轮土地承包和第二轮延包的土地承包政策,X村的水塘一直没有分塘固化到户,而是由生产队按照自定的承包期按时发包,由本村村民承包。

X村的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来源为鱼塘的承包租金。得益于生产队一级无需承担太多行政村一级的村级基础实施和公共设施费用,X村集体经济组织鱼塘承包收入的90%都可用于村民分红。一般情况下,每个村民每年能分得大约2000元左右的集体经济分红,一户一年大约可得1万元。

X村的鱼塘,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向村民发包,在实际操作中能保证90%的鱼塘由本村小农户承包。目前全村共有200多户养殖户。为了让村民户户都有机会继续通过养殖海鲈获得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定了严格的承包规定,对承包期、承包亩数、租金等都有具体规定。例如,鱼塘实行每5年一轮包,一户一次最多承包2 口鱼塘,大约15亩,租金1800元/亩。

虽然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实行严格的承包规定,满足农户对养殖的需求,继续保持传统小农养殖方式,但水产养殖毕竟属高风险行业,资金投入高,受市场波动大。2010年,由于海鲈的市场波动大,价格跌宕起伏,农民无法准确捕捉市场信息,亏损严重。为帮助小农获得市场竞争优势,X村的村干部逐渐意识到小农养殖的脆弱,组织小农生产的重要性,于是决定打破小农个体间无组织化养殖方式,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元,发挥村集体在海鲈养殖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帮助小农规范养殖。

2014年,在政府资金协助下,X村正式走向了小农组织合作化之路,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将小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民水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销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开拓销售市场等,帮助小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例如,合作社自己和厂商订购鱼饲料,然后以低于市场价销售给社员养殖户。相比于社员去农资产品商店买,可节约800元/吨。折算下来,相当于农户的一斤海鲈可降低0.18元成本,一亩鱼塘可降低1500元。同时,合作社直接与水产企业合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以高于市场价0.2元/斤的标准收购社员的海鲈,社员1亩鱼塘可多卖1680元左右。如此“一降一增”,农户1亩鱼塘可增加3000元的收入。此外,合作社还设置内部金融,低息贷款给社员,帮助小农养殖户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2014年,合作社向社员内部低息贷款共5 笔,最高贷款10万,最低贷款1万,共计43万元。

通过村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将小农组织起来的现象并不只出现在珠海斗门的养殖领域。斗门区莲洲镇S村是花卉种植的传统区域,村土地共2950亩。2014年村集体成立了村级园林花卉专业合作社。2015年土地确权后,村集体将1/4的土地以一人一亩、五年一轮包的方式重新分包给农户种植花卉,并保留55亩的种植基地留在村集体。合作社负责采购和向社员供应生产资料,并在日常管理中为社员提供花卉苗木种植的相关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负责收购、储藏、销售社员种植的花卉苗木等,例如,当花卉的市场价格处于低潮时,合作社会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从社员手中购买农户需要售卖的苗木,将其移栽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以帮助小农度过价格低潮期,抵抗市场风险。在花卉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农户一亩可挣5000-6000元。

综上可知,作为发达地区的小农生产,尤其是从事资金投入较大、市场风险高的农业类型,单依靠小农个体的力量,很难应对市场风险。X村和S村选择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再发挥村集体统筹功能,向小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小农依靠组织,顺利对接上市场,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获取了农业生产利润。

三、村统筹:防止工商资本的驱逐

工商资本下乡进军农业领域,在自由竞争环境下,个体化小农很难抵抗资本,但在半工半耕家庭生计结构,小农生产还需要为家庭带来保障性收益情况下,小农需要借助其他力量帮助自身提升市场竞争力,防止被大资本驱逐出农业生产领域。然而,社会力量有多种,就目前状况而言,能发挥小农生产主体性,照顾小农长远利益,兼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依靠力量之一为村集体经济组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在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X村和S村正是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小农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发挥组织的统筹功能,防止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小农的驱逐。

(一)统筹发包土地,保障小农平等租赁权利

X村属于海鲈养殖传统区域,近年由于工商资本下乡进军农业,X村的小农养殖户遭遇到了生产“排挤”。同样情况,由于资本聚集,S村以前从事花卉种植的小农,竞争不过资本对土地的流转,只能默默放弃花卉种植,选择外出务工。

在集体统筹之前,X村的村组织为了土地发包更加公平、公正和公开,套用市场招标投标体制,通过农村集体资产“三资”交易平台发包土地。然而,市场招投标机制被运用多年后村组织发现,土地的市场招标和投标,虽然做到了公开公平,但村里的鱼塘越来越聚集在少数资金充足的大户手中,一直依靠海鲈养殖为生的本村小农户逐渐退出了海鲈养殖业,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村干部意识到小农户个体无法和大资本相竞争,看似公开公平的市场招标机制无形中剥夺了小农户继续从事生产的土地,驱赶着村民外出务工,村庄面临空心化危险。

针对此种情况,为留住村民,村集体重新收回调整农户土地的权力,保障每个村民相对平等的租赁权利。X村和S村的村干部一致决定,选择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并制定以维护小农生产的发包民约。例如,X村实行每五年轮包一次,每户最高承包2 口,总面积不超过15亩的鱼塘发包政策。正是通过采用有限制性的鱼塘发包政策,X村90%的鱼塘由本村村民承包,保障了每个农户都有机会继续养殖海鲈。同样,S村也采取由村集体统筹发包土地的政策,按每人一亩、五年一轮期的标准发包给本村村民,保障了村民人人有地可种,家家实现小面积种植。

然而,土地只是资本“驱逐”小农的第一步。村集体通过统筹发包土地,保障了小农生产的土地条件,但并不意味小农的生产之路从此顺畅,能与资本相竞争。在农业生产和销售环节,小农同样需要村合作社的保驾护航,以防止小农在农业流通和销售环节无形被“驱逐”。

(二)统一提供生产经营销售服务,规范小农生产

虽然X村和S村属于传统种养村庄,有着丰富的海鲈养殖和花卉种植经验,但如今的种养行业市场化程度高,分工更细,在自由竞争市场下,个体农民力量单薄,如果不合作起来,就无法应对市场风险。①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J].开放时代,2009(4):05-26。X村和S村仅仅通过土地统筹解决农户生产的土地条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发挥村级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其他生产环节的服务。

X村和S村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的合作社,其发挥的重要组织功能是为成员提供产供销一体化的指导与服务。例如,在生产方面,小农为提高海鲈的亩产量,往往会采取高密度的养殖。即按正常养殖标准,要保障海鲈品质和口感,一亩鱼塘最高不能超过8 千斤养殖量,但农户往往会选择一亩鱼塘养殖1.5万斤海鲈。养殖数量严重超标,海鲈的活动空间受限,容易造成缺氧和生病的问题。农户为让海鲈在密集的空间中存活下来,一是通过造氧机不断造氧,二是用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海鲈一旦得病,如果病得严重,农户就会加大药物剂量。养殖的海鲈,及时能活下来,品质和口感也早已丧失,最终失去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规范鱼苗、发放药物、饲料,控制养殖密度,跟踪生产过程,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及销售环节服务等,提高小农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提升小农市场竞争力。例如,合作社通过自我销售饲料,帮助农户降低饲料成本;通过安排专人跑市场、拿订单,打通农户销售环节;通过采取保底收购价,帮助农户度过市场低迷期。

(三)组织对接政府资源,改善生产条件

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小农生产,同时发挥了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小农通过村党支部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表达利益需求,争取项目资源。2014年,X村、S村和其他附近4个村一起成立了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委员由6个村书记组成,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华南农业大学的2名专家担任副书记,通过校村合作方式,解决小农生产的技术问题。

联合党支部主要在村庄片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发挥统领协调作用,打破各自为政,势单力薄现状,带动和帮扶各村发展集体经济,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防止恶性竞争。同时,以联合党支部作为片区组织载体,帮助小农争取农业发展项目资源以及农田基础设施项目资源等。在联合党支部的组织与领导下,其4个村庄目前有效承接和实施政府涉农扶持资金大约1000万元,发展成为省级示范村。

中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农民需求差异较大。联合党支部能有效帮助小农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公共品供需对接问题。一是联合党支部按轻重缓急向上级政府部门集中表达村庄公共品需求,让政府部门知晓并提供政策支持,解决政府部门供应和农户需求对接问题;二是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后,联合党支部组织承接村庄公共品项目,把准资金使用去向,整合资源,将资金用于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基础条件上,扩大了受惠群体,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可见,联合党支部负责上传下达,连接供需信息,让村庄和村民形成了一致行动的能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改善小农生产生活环境。

可见,村庄成立农民合作社组织,一是以合作社统筹的方式抵制资本通过占领土地等生产资料而排挤小农;二是合作社为小农提供技术、农资产品等生产服务以及生产设施建设,防止资本通过生产技术、农资产品、销售市场等地垄断,控制和排挤小农;三是通过成立联合党支部,借助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合作社以组织合力方式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表达需求和争取项目,与小农需求精准对接。将小农组织起来防止资本排挤,是为了不让下乡资本将小农挤出农业生产领域或挤占农业利润空间。然而,小农最终需要面向市场,在市场上与农业资本相竞争。小农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正视市场,并改变当下无组织化的生产状态,通过联合起来开展有主体化的农业生产,获得长续发展机会。

四、主体化:村庄应对排挤的长效机制

村庄主体化指的是作为组织主体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何种方式,采取何种措施,带领小农在市场环境下获得话语权。从实践调查分析发现,X村和S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分配土地方式防止了资本以投标方式合法垄断小农的土地,为小农生产创造了土地条件,再通过组织小农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为小农创造优良的生产条件。这是村庄防止下乡资本排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第一步。发挥村集体优势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有主体化的生产,是小农获得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X村和S村建立的合作社,不同于资本参与或主导,以“企业+农户”为合作模式的合作社。村主导创建的合作社,它通过组织、统筹和服务小农,培养小农规范化生产意识,并重建集体经济,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障功能。

(一)组织规范小农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传统海鲈养殖区的X村,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但由于小农“单打独斗”,缺乏统筹以及市场分析能力,多数陷入生产无序和市场大起大落漩涡中,最终顶不住市场价格波动,被迫退出海鲈养殖领域,转而外出打工。为更加规范、有序生产,维持村庄海鲈养殖传统,让小农持续获得养殖收益,合作社对农户养殖海鲈进行了规范化生产管理。第一,合作对农户养殖的鱼苗进行种类管控,通过合理安排农户养殖种类,差异化养殖,防止生产过剩。第二,全程跟踪,控制农户养殖密度。合作社对农户一亩鱼塘的养殖数量进行了规定,通过维持适当的养殖密度,保持海鲈品质和产品安全。合作社统一规定,海鲈的亩产养殖不得超过1万斤,以数量控制质量,维护品牌。第三,提供技术和生产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养殖技术指导,提供药物、饲料等生产服务,以规范小农养殖,提高小农生产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帮助小农规范养殖,保证海鲈质量,维持了传统养殖优势,同时为合作社发展海鲈加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合作社意识到,海鲈生产环节的利润毕竟有限,农户要想提高收入,就必须延伸产业链,通过发展海鲈加工业,换取更多农业生产利润。

(二)尝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工商资本主导组织的合作社,小农主要是为农业企业提供产品原料,将自身变为农业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小农提供原料,农业企业加工原料,小农获取种养环节的部分利润,资本赚取加工环节附加利润的合作格局。众所周知,生产环节的利润有限,农产品的附加值主要集中在加工环节。X村的海鲈生产合作社,除了解决小农生产的规范化问题之外,尝试组织小农延伸产业链,通过发展海鲈加工业,提高小农养殖利润。不过,由于加工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高,目前X村的海鲈加工业还处于初步探索发展阶段。

X村合作社组织小农发展加工业,除了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获取农业附加利润之外,还为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由于海鲈的养殖环节不需要投入太多劳动力,一对夫妻甚至一个男性劳动力就可以胜任两口鱼塘的日常管理工作,村庄其他成年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合作社延伸海鲈加工环节,能够解决部分村庄成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村民的在村就业。

(三)主动承接政府资源,改善村庄生产条件

政府涉农资源以项目形式进村,并且对项目承接单位有资质要求,对项目实施有考核要求,这导致普通村庄很难申请和完成项目。“只有农民合作起来,农民才有能力对接外来的物质资源。若农民是一盘散沙,外来资源无法真正地用于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条件,外来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的损耗。”X村和S村成立合作社之后,村庄自行组织和实施申请和承担政府项目,将政府资源用于改善农户生产设施建设上,改善农户生产条件。例如,X村和S村合作社成立后,用政府涉农资金200万,X村开展了鱼塘清淤,道路和水电设施维护等。S村则用200万政府资金整理土地,维修机耕路和桥梁等,改善农户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合作社成立后,组织和承接政府下沉多项涉农资金,共计大约1000万元。

可见,由村庄主导将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实现有主体性的生产和公共品供给,不仅如此,还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保障功能,让普通村民分享收益,维持村庄发展。

(四)重建村集体经济,提供社会保障

村集体主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包土地和提供生产服务,既降低了小农生产成本,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X村和S村将土地发包给农户,农民需要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租金。有3300亩土地的X村,一亩鱼塘可收入1800元租金,村集体每年有600万元的稳定收入。合作社直接对接农资产品生产工厂为农户提供农资产品,减少了中间商赚差价,为农户提供了比市场较为便宜的农资产品同时,也能从中获得集体收入。S村合作社自身留基地进行苗木的移植栽培,合作社通过转卖在市场价格低迷期以保护价收购的农户苗木换取集体收入。集体经济组织有了集体收入了,能够通过采取再分配或者采取村庄公益的形式为普通村民提供保障。

每年,村集体经济组织会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集体收益进行分红。X村每个村民一年能获得2000元的土地租金分红。合作社将每年30%的饲料利润以分红形式分给村民,将小农贷款利息收入的30%作为养老金分给老人。农户家庭一年能分得大约1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分红。S村村民每人每年能得4000元左右的集体收入分红,一户大约能有2万元。

综上可述,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资本主导型合作社不同,其运行更加强调农民和村庄主体性。村集体以小农为服务对象,以统筹的方式,满足小农实际生产生活需求,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不好办和办起来不合算”的共同生产事务,按小农利益最大化原则运转合作社,并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合作社在产前进行土地等生产资料统筹,保障户户有地可用于农业生产,并通过提供农资产品、技术、组织小农规范生产等产中服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合作社试图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小农生产收益。同时,合作社通过向农户提供各种农业有偿服务,壮大了集体经济,有能力通过分配集体经济收入,提供村级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虽然村级合作社为小农提供的以上农业生产服务可以通过借助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得到解决,但由村集体将小农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能重新将农民组织起来,激活村集体的组织能力,开展有主体性的生产生活活动,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真正让农民和农村成为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主体。

五、余论

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和农民生活富裕目标,关键在帮助乡村建立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培养村庄和农民主体意识,让乡村自我良性运转起来。“工商资本作为一种外来资源,主要是让其进入农户家庭和农民合作社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农业生产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并确保以农户家庭为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①张晓山.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问题[J].江苏农村经济,2015(1):21。事实上,利润导向型的工商资本,很难确保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农户家庭为主体地位。要实现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政府可以借助现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资源,采取各种形式,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当下村庄可通过重建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激活村集体经济,提高村庄自我运作能力,形成农民和农村的主体性,以建设农村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小农集体经济村庄
我的小村庄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村庄,你好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