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娴,钟科代
(1,2.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集中体现中国精神和全体人民价值追求的价值共识。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应充分认识并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性内涵,使之成为基于民族性的人类价值共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纵深发展,人类总体的物质积累不断丰富,物质条件不断升级,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国家和地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从未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为世界性价值共识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现实基础。同时,人类发展面临着种种问题,如自然界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人类社会存在的恐怖主义、贫富差距、局部冲突与动荡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了全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甚至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显然上述问题的真正解决,不能仅凭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之力,必须依靠各个国家和民族通力合作、共同协商、共同应对。共同的利益诉求是形成共同价值取向的基础,全人类必须携手应对共同问题必然要求形成世界性的价值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离开它生根发芽的土壤,应结合我国自身的发展状况来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正是这一飞跃标定了当今中国崭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里,世界价值不断传入对中国产生影响,一部分经过理论批判和实践检验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化的人类共识性价值,这是价值从一般性到特殊性的过程。在中国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关照世界问题,作为中国的价值共识开始影响世界,这是价值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的过程。如今,站在“强起来”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内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外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命运的发展走向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这些都需要价值观的引领和支撑。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有民族性的根基又要有世界性的关怀,这样才能既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流内在蕴涵世界性的发展要求,其诞生过程就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的交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因此在其基因中就包括自觉追求人类共同文明的任务和反映人类基本价值诉求的渴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当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阶段性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时代发展与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重视“世界历史”的产生与“共产主义”最终得以实现之间的内在关联。因此,马克思主义肯定了资本主义的一大贡献在于开启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时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分析,做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本身就包括世界性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但其世界性的价值追求并没有改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和合大同”、“诚信友善”“兼济天下”等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源泉,其语义背后所指的“天下”概念与当今世界的整体概念相融相通,包含着面向世界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也熏陶影响了中国周边国家,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大中华文化圈。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吁全人类友好、合作,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视角,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构建公平合理世界秩序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既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又契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利益冲突、霸权主义背景下的人类理想和道德追求,因而具有世界意义。
强调整个世界“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构建过程中必然经历国家认同与共同体认同内在张力转化的冲突与矛盾,而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性与世界性内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即用共同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符号形成对共同体认同的价值基础,进而促进各国人民对本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共生共融。
“富强”顺应了全人类对未来发展的物质丰富的期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生产力高度发达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而企盼过上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天性使然。当今世界南北国家间贫富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回应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于经济水平提高、生存质量提升等的关切。“富强”中所包含的追求经济高质量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提升是全人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的关键。“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体是全人类,强调各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不应忽视其他国家发展的权利。“民主”中蕴含了“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24。的现代化民主治理理念,有助于在尊重价值多元的基础上,构建国家认同与命运共同体认同相统一的政治基础。“文明”体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要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全世界各族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提供文化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符合世界人民的整体利益,能够为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提供心理基础。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际关系日益紧张,局部冲突不断,平民伤亡事件时有发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相处、和合共生。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共产党宣扬》中关于共产主义特征的经典表述即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的自由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真正享受到的自由,是人的意志及存在和发展的自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强调解放思想、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其自由发展是以共同体中各国人民的意志自由和存在发展自由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内在蕴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构建的价值基石,习近平强调:“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③习近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8。。我们所倡导的平等不是无差别的平等,而是在尊重不同民族独特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强调一种价值共同性,不仅尊重各民族价值独特的民族性,更用民族性推动世界性,实现人类共同体中多元价值的真正统一。“公正”的价值外延就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各个国家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应对世界性问题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对世界各个国家一视同仁,欢迎世界各国来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法治”不仅是我国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构建的制度基础。每个民族国家的法律都体现了这个国家公民对某一价值理念的普遍服从,法治保障了共同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和发展的权利。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各个国家价值观构成中的基础元素,是在充分尊重每个国家的独立性的基础上,捍卫自己的爱国权利,也尊重别人的爱国自由。没有每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爱,共同体就会缺乏立足根基,没有所有人对共同体的爱,世界就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时代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敬业”所倡导的使命感和尽职尽责精神,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重要的价值准则,也是当今世界共同发展的动力基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所有人无论国家与民族,都必须爱岗敬业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人类所崇尚的美德。各个国家或自觉或被动都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诚信”作为道德支撑,就会增加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不信任。“诚信”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要求,更应该成为全世界共同的道德规范。“友善”是消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矛盾冲突的良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倡导“友善”这一价值有利于大家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实现世界各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是其立足之基,世界性是其发展之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④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一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独有的中国色彩;二是与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点;三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在中国,是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它诞生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中,植根于中华大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不仅不同于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的民族性特点,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存在相符合。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在这一阶段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既要坚持其具有中国气象的民族性不动摇,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突出其世界性。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中包含着世界性的价值追求,具有世界意义上的共同性与普遍性特点;二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价值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可以而且应该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价值观相互交流参考;三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其价值观也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指向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不会与人类的价值共识相冲突,相反它还应该内在蕴含着主动与其他价值观交流借鉴的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国特色”却不会止于“中国特色”,更包罗着对人类共同利益和未来发展的关照与考量,始终将引导全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履行作为人类先进价值理念的责任与义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很多人对其世界性的一面认识不够到位。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在全球化的洪流中破浪前行,深入挖掘并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性内涵,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表达要有世界性的理论自觉,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要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身的价值力量。基于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中要更加突显其世界性的一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的展现,应以其世界性影响力的提升为发展目标,要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取得世界层面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从而上升为共同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必须与世界性相辅相成,在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民族性中体现世界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其他民族或国家可资借鉴的价值理念。要做到这两点,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构建与表达方面,具有世界眼光和情怀,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以理服人,以魅力吸引人,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感染力和辐射力;同时积极与世界沟通,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国家价值观的融合并彰显自身,主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与价值导向。
冷战结束以来,以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影响力为核心的国家软实力的较量日趋激烈,我国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有所作为,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才能进一步消弭国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误解与偏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在中国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性内涵并扩展其国际影响力,是对全人类共性的价值需求和基本精神的有机把握、有力彰显,对于中国在全球性意识形态争锋中提升话语权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蕴了中华民族普遍性的价值基础与面向世界共性需求的价值内涵,具有“‘人类意识’、全球视野和整体精神”①孙伟平.“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6-9。,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其说服力与亲和力,凸显其世界性内涵,对于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即构建科学、正义的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全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和向往,增进全世界对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认同与信任;二是有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论断权,即依据新时代的特点,顺应全球化趋势,对人类文明走向做出判断,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营造中国和平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有助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权,即批判西方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在国际交往中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行为,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美誉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从本质上来说,价值观是对文化更鲜明更凝练的表达方式,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其背后深广的文化底蕴就更容易为世界人民所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民族的”走向“世界的”,就会使作为其滋养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以诚待人”“无信不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更多的国外人士所了解并认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在国际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不可避免地提升与之相关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晓度。在全球范围内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意义,创新其话语体系,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扩大中国文化的受众面,增强文化定力与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构建的重要前提。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性内涵,将进一步推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显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使世界人民明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由此为人类命运共同的构建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由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不同,对于价值的选择和认同上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如果各自为政,都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国之上,就会激发矛盾和冲突,由此陷入零和博弈。例如,美国等国家极力推广资产阶级价值观,要求世界按照西方主导的模式继续发展,甚至在其他国家搞“颜色革命”,制造混乱抑或战争。这肯定是中国等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超越文化差异的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跨地域的文化交往、对话与合作,为当代各个国家求同存异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在全球普遍交往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交流沟通才有可能跳出零和博弈,消除误会摩擦,找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赢、双赢、合作共赢变成现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性内涵的表达,有助于搭建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与价值沟通的桥梁,其“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等价值理念具有求同存异的内涵,力求在国际关系中建立更加合理、和谐、有序的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推动着世界各国在求同存异中发展,共同创造全人类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