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试题作答的规范化

2019-03-02 02:23田宗昌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字数评析手法

田宗昌

古诗鉴赏一直是考生不易突破的瓶颈,其中的主观题更让不少同学感到无从下手,作答时只能跟着感觉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考生自身的积累不足,也有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当然,一些高考试题所给答案的不规范,也会给考生多多少少带来一点困惑和迷惘。本文拟以近年来部分高考试题的答案为例,具体分析其中的不规范之处,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要而言之,古诗鉴赏题作答的规范化,有如下三个方面:字数的规范,格式的规范,内容的规范。

一、字数的规范

到目前为止,高考试题中虽然从未出现古诗鉴赏试题在字数上的规定,但受制于考试,作答的字数通常应与试题的分值以及答题纸上特定的答题区域相匹配,如此一来,字数也就成了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规范化的“隐形指标”。近三年来全国三套试卷诗歌鉴赏的一道简答题所给答案,2017年字数分别为59、67、62,平均63字;2018年字数分别为71、104、73,平均83字;2019年字数分别为81、75、77,平均77字。三年平均,每道题答案的字数为74字。可见,每道简答题的字数保持在70多字,是较合理的答题长度。但遗憾的是,并非所有年份高考试题的答案,在字数上都能自觉地大体保持在这个范围之内。存在问题有二:

一是答案过繁。

(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義,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阔、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评析]这道题仅有4分,但答案居然长达187字,字数与分值严重失衡。这样的答案,因过于细碎,近似于鉴赏辞典中的专业分析,容易使学生误以为鉴赏题就应当这样回答。其实,像答案中的“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等,属于可有可无的分析解说,并非必备的得分点,而真正的得分点只有两个:一是这两个字分别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它们传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修改]①“荒”字表现数缕荒烟、几户人家的荒凉冷落;“瘦”字表现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的贫瘠。②二字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关切、怜悯及自己被贬蛮荒的失意。

[解说]修改后的答案,从内容看,保持了原答案先分析这两个字所表现的事物的特点,然后分析其所寄寓的诗人的情感的基本面目和答题层次;从字数看,仅有69字,比原答案的字数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二,用语简洁,要言不烦。

二是答案过简。

(2011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④萦纡:旋绕曲折。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评析]这是一道6分题,但答案仅有20字,有骨无肉,没有分析。虽然题干中并未出现“简要分析”之类的要求,但作为一道鉴赏大题,如此“瘦身”,似不妥当,考生如果回答此类问题时“照猫画虎”,无形中就要丢失一半的得分。诗歌鉴赏的简答题,作答时通常都要有血有肉,总分结合。

[修改]①触景生情。诗人“荒郊”一望即极其哀愁。②寓情于景。被牛马吃尽的春草,原田上残存的古碑、积雪、残阳、黄沙等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③写哀景抒哀情。眼前的荒凉之景,与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一致。

[解说]这个完善后的答案,结合诗句补全了每个要点之后的分析,观点与材料和谐统一,总共96字,是简答题比较适合的长度。

二、格式的规范

尽管近年的命题有破答题套路的明显取向,以拆解考生作答时生搬硬套的模式化,防止诗歌鉴赏走入死胡同,其用意是引导考生把心思用到真正理解诗歌本身上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基本的答题模式可以不要。遵从基本的模式,有利于使答案条理化,要点明晰化。通常,鉴赏题作答的格式,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采用总分式,即先总说,后分述(分析);二是采用分点式,即6分题一般分为两个或三个点。格式不规范,表现有两种:

一是答案不分点。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评析]高考诗歌鉴赏的简答题,大都是采用分点作答,一则为了眉目清晰,再则便于评阅试卷,三则也有利于考生思维的条理化。但这道题却在本来可以分点的情况下,采用“混装”的形式,而且,不分点的结果是,答案的第二句“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的分析,只是强调了他们的分离,未能体现诗人的“旷达”性格,既与总说里的“旷达”无法照应,亦与诗句中“更沾巾”的“更”(意味着此前曾有分离,但不以为意)相跳脱。

[修改]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①远在杭州的苏轼与在京城的苏辙天各一方,但诗人并未因此而伤感。②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仍然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说]修改后的答案,分析时分为两点,分别扣住了首联的两句,并且两点都围绕“乐观旷达”展开,答题形式上有条理,内容上相统一,而且体现了较好的得分点意识。(总说2分,每点分析各2分)

二是分总不清晰。

(2015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评析]赏析句子题,实际是赏析句子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类的答题,通常采用先总后分法,即先指明所用的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解说这种技巧。该答案虽然从内容上看无甚瑕疵,但呈现内容的逻辑顺序有混乱之嫌,在解说衬托手法时又杂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几种手法“混搭”,缺乏条理,格式失范,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修改]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且运用衬托手法。前一句是从听觉写动景,后一句是从视觉写静景,以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之响与月色之浓,表现了山间景致之美。

[解说]修改后的答案,先总说手法,然后分说各种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后点明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先总后分,顺序合理,条理明晰。鉴于分值仅有3分,可不必考虑分点作答。

三、内容的规范

内容规范,主要指答案必须准确无误,毫无瑕疵。虽说诗无达诂,但作为高考试题,其应有的科学性、区分度,决定了答案必须是准确的,甚至是完美的,否则既会影响评分,也会降低其权威性和示范性。相对于字数和格式的规范,内容的规范难度最大,要求最高,而且问题不易察觉。仅举几例: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评析]这道题实际考查技巧。答案的三点,每点都有可商榷处。首先,用“描摹”而不用“比喻”,舍熟取生,剑走偏锋。描摹是指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征等,它是一个宽泛且相对陌生的说法,而本句的“春蚕食叶声”,是一目即可了然的比喻。其次,对以动衬静的手法未作具体分析,答案显得粗糙。最后,“希望”一说没有来由,缺乏根据,揣摩诗意,应是满含“期待”,这从下联的“朝廷列爵待公卿”的“待”字可以看出。

[修改]①用春蚕食叶之声比喻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動地表现了考生专注作答的情景;②以动衬静,以写字的声响衬托考场的安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了作者充满期待的喜悦之情。

[解说]修改后的答案,既调整了①②的手法,又增加了②的分析,且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更贴合诗意。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北来人二首

刘克庄

其一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评析]这道题亦属鉴赏表达技巧类。答案问题有二:一是对仗(对偶)一说,有不如无,因为作为律诗,对仗是其共性,并非本首诗的个性,因而对仗就成了“万金油”,不说没有错,说了也白说(天津卷数年来一直坚持这种说法,争议颇大);二是将“情景交融”作为一种附属性的分析文字,降低了其地位,淡化了这两句诗最重要的手法。

[修改]运用拟人的手法,情景交融,借铜驼哭泣和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亡国之痛。

[解说]修改后的答案,保留了画线句最主要的两种手法,并且有对两种手法的简单分析,文字不多,与本题的分值匹配。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评析]该答案有两处矛盾。

一是答案内部自相矛盾。①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与②中的“委婉”出现了乖违。既然是“委婉”表达的情感,读者就不可能“直观地感受”作者的心志,反之,能“直观感受”的心志,一定是明确表达出来的。

二是答案与题干相互矛盾。题干说颈联“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其实已经暗示了颈联在写法上委婉含蓄的特点,据此,①中的“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就与题干的提示格格不入了。

其实,就全诗而言,颈联理解难度最大。所谓雨中垂纶(垂钓)而起渔乡之思,表达的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此乃诗人应试时投赠裴侍郎意欲求得青睐而又不直白明言的“耿介”之处,而借夜晚秋风中传来高天上大雁的悲凉之鸣,来象征诗人孤独的处境和高傲的心境,自然贴切。两句诗,借两幅画面,形象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修改]①情感表达:诗人借垂钓而思渔乡以及高雁断魂之鸣,把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表达得形象而含蓄。②结构安排:使全诗的节奏曲直相间,缓急相应,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说]修改后的答案,无论是从情感表达还是从结构安排方面,都紧扣了颈联两句的内容,突出了其含蓄委婉的特点。

高考试题中尚且有诸多可商榷的不规范之处,练习题中的不规范现象就更屡见不鲜了。对此,复习时,我们应仔细推敲斟酌,力求准确理解、清晰表达,如此,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诗歌鉴赏这一难点才能逐渐突破。

猜你喜欢
字数评析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以“高富帅”为目标提高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趣味阅读精选
高考考场作文复习方略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