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考卷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真题解读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一改2018年“评价型”和之前出现的“寓意型”“现象型”的题目“传统”与“范式”,改为“感悟型”。鉴于此,具有转型性与陌生化的特点,因而,在审题上就加大了难度,虽然给考生发挥的空间较大。
1.材料的剖析。本则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即题目的第一个部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其言下之意就是:在比较和鉴别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事物的特征,以便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中国味”。
更为重要的是,要细心品味其中的“更有意识地去寻找”这几个关键字,其暗示的信息是:写作的重点应该是格外注重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怎样认识本国的、本民族的事物的独特性;拓宽视野、见识与了解更多与自身不一样的事物,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体认,以利于更好地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特征性的东西。
后一部分: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其弦外之音就是启发考生写作时不应仅仅局限于音乐或“中国味”,而是要从音乐发散开去,纵论文化与文明的交融,以便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在正确体认自我的过程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可见,有了后一部分这句话,写作的空间和自由度就更加放大,给考生以纵横驰骋的余地。就是说,写作时应由此及彼,开阔视域。
2.命题的倾向。就所给材料来看,其主旨意思是:要有对音乐中国味的更深感受,要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就必须了解异国异域的音乐。唯其如此,才能更准确、更深入、更到位地寻找到“中国味”。
3.写作的角度。人们要冲破羁绊、狭隘与束缚,即“小我”的局限,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与胸怀,感受与领略不同美妙的“风景”与“风光”,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认识、感悟到自己和民族本就拥有的舍我其谁的东西。
4.立意的方向。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也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因为,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能更好地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闡释接受异域文化对理解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在国际交流中,建立起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共同体,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事物的本质与特点,在比较中彰显;等等。
优秀之作
走出庐山,才能看清庐山
上海一考生
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占领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空前热烈,胡族音乐渗入中原,为中原音乐注入了刚强有力的异域活力,此后的许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国古典音乐。现在,我们能在国内听到各个国家的音乐,在比较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音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家国情怀,不自觉地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味”。这便很好地诠释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要走出去,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们走出自己的小天地,是为了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找寻独一无二的自己,是去发现新的事物。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果我们拘泥于自己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便全部只有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东西。这样,我们就不清楚我们与世界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我们也就不会找到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也不会更好地体验自己身边所拥有的美和价值。
周国平的一位朋友,问他为什么世界上有歌德,有波德莱尔,我们还要写诗,周国平只说了一句话:“尽管有歌德,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他们不能代替的,我会向他们学习,但我还是要写。”可见,只有找到了独特的自己,才会体认与尊重自己的价值,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国家的民族自豪感也是如此。央视有一条公益广告曾说:“看过世界,更爱中国。”这体现的正是我们国家包容自信的民族心态。我们敢走出去,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与世界的不同。我们吸取外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从而为我们的文化注入活力。所以鲁迅先生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那么,只要走出去就能够认清自己,就能找到自我的价值吗?只要接触了很多的不同,就真的对自身理解得更透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同样在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接受抛来的东西和送来的东西有多么可怕,不停地将文化送出去却不懂得主动吸收反而会失去文化自信。所以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此,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特色,这需要勇气和毅力。我们必须要有敏锐的头脑和清醒的认识,去分析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从而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发现却不反思,不保持着求同存异的心态,会很容易陷入自我迷失和价值沦丧中。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心怀敏锐和智慧。
走出庐山,我们定会看清庐山!
[点评]
1.文题出新,引人入胜。文章以“走出庐山,才能看清庐山”为题,既契合所给材料,又简洁意明,并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因此,运用此法拟题,对于考场作文,尤其值得提倡。
2.论点鲜明,以理服人。在首段即引出论点,接着,文章从“走出自我小天地”的目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如何认清自己、保持自己的特点和特色等方面加以论证,末段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论点凸显,有理有据。
3.引用精当,以一当十。本文引用了诗句、广告语和名言,有力地论证了本文所持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文采,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也体现出作者积累的丰富。
操千曲而后晓声
上海一考生
几个月前,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引得多少国人在网上幸灾乐祸,甚至扯出“八国联军”的陈年旧事;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国人激动之余发现华为老总的女儿在使用苹果手机,于是为她套上了“叛国”的“罪名”。这样不理智爱国的行为,来源于认知的肤浅,他们倘若亲眼见过或是稍有了解巴黎圣母院内的文物,自会懂得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他们倘若知道一点当年第一代苹果手机研发的不易,应该会了解学习借鉴本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二世纪,古罗马人发现了一种材质,把它研磨成粉末加入葡萄酒中,可以让酒更加香醇;用它做成的容器不易锈化,光亮闪烁;用它做成的化妆品可以让人的皮肤变白……
古罗马贵族大肆使用它,并把它带去其他国家。这种物质就是铅。新航路开辟后两百年间,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它会使人神经紊乱,智力低下,还将导致生育问题。在各国的交流中,人们才发现,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同样可以让酒更香醇可口,中国的瓷质容器同样不易被氧化,光彩照人;有些植物的纤维也同样可以美肤润肤。更重要的是,它们与铅不同的一点,对人体无害。在大量的材料比对之后,我们才能知道这一结论。当然,在对比中我们也同样知道铅依旧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不易被X射线穿透,经常用于制作放射性实验的防护服。
物质有其各自的优点。铝的硬度远不及铁、铜等物质,但它轻便,延展性强,可塑性高,因此人们将它与铁、钛等金属结合。这种铝合金既有其本来的延展性、可塑性,又拥有了它本来所没有的高硬度,成为航天之中的重要材料。
两类文化的交流也同样是如此,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中国文化当然有不可磨灭的优点。我们推崇的儒家思想,讲仁德、博爱。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形成的,他们追求宗教信仰,讲人权、自由,等等,因而想真正地了解中国味,万不可只学中国的思想文化,必须要了解西方的文化。
长期待在中国,说汉语、习汉字,自然会觉得汉语好得一塌糊涂。但当我们学习其他的语言后,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拉丁语的简洁,法语的浪漫,西班牙语的热情,德语的严谨……与此同时,我们也能进一步体会到汉字独特而又博大精深之处——超强的组词能力、超强的形音义结合能力。
当然不是说中西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后形成的新思想、新文化就一定是最佳的。事实上,往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就每个国家的制度来说,中国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他国也有他们的社会制度。这都是在历史经验、基本国情、对比鉴别的基础上发展选择出来的,因此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孰优孰劣,只能说制度是否符合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才能端正我们对中国味的认知,才能让人们理智地热爱祖国,才能品尝到真真正正的中国味。
[点评]
1.引入要闻,鞭辟入里。作者善于从国内外重大事件中取材,体现了为我所用的思想意识,难能可贵。更为重要的是,分析入情入理,并以此引入和开启下文所要论证的中心,这样的谋篇布局,值得借鉴。
2.眉目清楚,条分缕析。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分别从物质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论证了本土与异域交流、比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特征与特点对彼此的作用。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3.觀点辩证,结构合理。本文能够运用辩证思维展开论证说理,论点鲜明、正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记。
月是故乡明
上海一考生
“月是故乡明”,杜甫在颠沛流离的动乱年代曾这样说,而在如今白鸽飞满蓝天的时代,脚步遍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依旧可以这样说,只是这“明”的不只是月,还源于一份来自文化的自信。
清朝闭关锁国到后来的崇洋媚外,一路走到21世纪,中国人变得更加理性和包容,欢欣而好奇地面对着异域的浪潮与流行。“韩风”“日系”等词语热度久久不退,一档音乐节目《中国有嘻哈》在纷杂的浪潮中突出重围,一跃成为年度爆款节目,嘻哈也随之走入了大众的视野,源于美国街头文化的嘻哈,绑着脏辫,带着叛逆的气息饶舌,这似乎与国人喜闻乐见的风格有所差异,但这也恰巧反映出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节目高手如云,不乏外国歌手,但最后胜利的冠军之一却是那个高喊着“嘞是雾都”学不来低调的重庆男孩GAI,这体现的不仅是他个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更是无数中国观众在异域嘻哈大风中仍保存的一份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我们渐渐地发现,在欧风美雨中,中国文化像一股清流,如同唢呐在世界之音中脱颖而出。现如今的我们不再会因为怕而关上国门,更不会在纷杂浪潮中迷失本我,我们自信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世界开放,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展示出“中国味”。中国更加开放了,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但依然有人穿上汉服,捧起国学,梦想有一天“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才是真正的自信,不在于你有多骄傲自豪,而在于世界浪潮的冲击下你仍能坚守什么,热爱什么。
中国人常言,没有比较,就没有差异,对任何事物都是一样的。我们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但也不完全肯定本土文化,在倾听过世界之音后,我们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立足于传统,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经过细致雕琢而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文化,才能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对它保持信念。
在日益开放的生活中,如今的“月是故乡明”更代表着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坚守,代表着在见识过大千世界后的希冀与归属感。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在世界之林中走好自己的文化自信之路,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点评]
1.诗句为题,寓意丰赡。文章撷取诗歌中的名句作为文题,并由此扩大了“月”的内涵与外延——即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与自信,旨在贴合所给材料与话题,还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这样的起承转合与构思立意,学以致用,颇具匠心。
2.对举论证,观点鲜明。在主体部分,作者能够从本土音乐因吸收异域音乐的长处而更具魅力,以及中国的唢呐依然在世界音乐中傲立群芳,来说明音乐相互交流、融合的好处与必要性。
3.言简意赅,思路顺畅。读着本文,你会被多处对称、洗练、义丰的短句所打动,如第三段和末段等。同时,总分总的结构,使得文章整体架构非常清晰。
踏雪寻梅
上海一考生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古琴,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了那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味”,倒不如说是在寻找那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淹没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道”?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业的主流地位。看着始于我国的端阳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申遗,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他们最高的崇敬。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一次以其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许渊冲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他对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对这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之林有着难以丈量的热爱与憧憬。博观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的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肆意挥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我们想要海纳百川,就也应当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感悟。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归属之感。“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正是“中国味”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因为这使命的感悟,邓世昌选择了撞船沉海;因為这位命的感悟,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声色俱厉、义正词言;因为这使命的感悟,“中华民族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苏醒。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中国味”亦是如此。我们携带着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荡气回肠,抑或是半句曲笛婉转悠扬。生活在东南亚的潮州人,他们始终称自己为潮州人,并为金漆木雕大神龛的修护,筹措了大量的资金。而那下飞机后轻吻故乡热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给予我们对于故乡的无比亲切,那或许是这“中国味”,带给我们的归属的幸福感。
我们热爱梅,只源于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或是因为这“中国味”所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和使命。
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点评]
1.文笔优美,感情充沛。读着本文,一下子就会被作者那美妙的文字抓住眼球,被文字所营造的美好氛围所感染,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感,赏心悦目的诗意美。同时,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和洋溢着对中国味的敬爱与赞美,感情真挚而充沛。
2.论点显豁,一语中的。围绕着主题,文章以三段简约、精准的“我想,……”的内容展开,这三段分论点的内容总体上是递进的语意关系,层层深入地分析说理,使中心论点得以有力地被佐证与凸显。
3.关注呼应,卒章显志。很明显,文章的文题、开头和结尾都做到了很好的呼应。并且,开头与结尾,用字简洁而意蕴深厚、绵长,耐人寻味,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特别是结尾,干脆利落,强化中心,升华主题,恰到好处,富含哲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