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乔忠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 昆明 650051)
科普能力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社会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是筑强科普一翼、助力创新型云南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搭建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桥梁和平台,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保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建立高素质创新大军,需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云南科普能力建设,在建设创新型云南中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形势下,推进云南科普事业,要坚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建设云南科普能力工作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位置,聚力把科普打造成与科技创新的坚强一翼。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工作基础,以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参与、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有关任务,构建科普工作组织网络;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健全和发挥科普功能;加强创新文化宣传,推进科普传播,营造推进科普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及 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事业的氛围, 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对科普能力建设,在《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做了界定,主要有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内容。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与此同时,云南省还颁布了《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推进科普工作的法规、政策,确立了云南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推进了云南科普工作,推动云南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建设创新型云南战略目标任务的实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任务更加具体。而科普能力建设支撑科普需求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低,距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8.47%,而云南省为5.15%,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普场馆总量不足,缺少专业的科普场馆;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尚未形成政府投入与市场化投入的多元化机制;科普活动影响力不大;体验性、互动性科普活动欠缺;对科技事件和热点问题,民众参与讨论的机制和渠道不畅;科普工作手段单一,科普人才队伍不足不强,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从事科普事业的意愿不够强烈;媒体科普传播能力不强,省内主要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大众媒体承担科普传播的责任意识有待增强;以科普内容出版的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等总量不足,缺乏富有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普网站和科普专栏、专版、专题节目。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进程,事关建设创新型云南的大局,必须要高度重视。针对科普能力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精准制定措施,助力建设创新型云南的目标任务的完成 。
只有科普这一翼足够强大,才能大幅提升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才能更好发展创新所需的外部环境设施,才能使得我省在2020年如期进入创新型云南之列,才能在 “十三五”实现云南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8%的目标。云南科普能力建设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布局。
科普发展应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服务于民生,服务于公民素质提升。要紧紧围绕云南省八大产业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名片,出台符合云南科普工作跨越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搭建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进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积极参与的社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
要以培育科学文化为目标,推动“知识科普”向“素质科普”转向,让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为公众所掌握和遵循。把科普内容、科普教育基地的品牌植入“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
建立完善科普动员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开展科普工作,充实科普人才队伍;注重科普专业学科教育体系建设,强化科普专业人才培养;加强科普人员的培训,提升科普队伍整体业务能力及水平。
政府在推进科普产业发展方面要发挥引导作用,抓好支持科普产业创新创业和产、学、研用结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扶持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等;加大对科普产业研究机构、科普企业等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中科院昆明分院等科普主力军的力量,聚集力量打造科普作品创作平台,让科学家带头创作科普作品;加大科普网络建设和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打造“科普+旅游”“科普+产品”等多种“科普+”的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