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琳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菲律宾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本薄弱、研发支出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联系薄弱,创新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在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菲律宾在126个创新经济体中排名第73位、31.56分(满分100分),排名相同,分数略有下降,在2017年12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73位、32.48分。菲律宾创新能力在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东盟)的7个成员国中排在第5位,处于柬埔寨(第98位)和印度尼西亚(第85位)之前,但在新加坡(第5位)、马来西亚(第35位)、泰国(第44位)和越南(第45位)之后。
2013年,菲律宾的研发支出增加80%,虽然总量达到159.2亿比索,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4%,大大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1%基准和全球2.04%。由于公共和私人教育研发支出较低,以及国外学生占菲律宾高等教育人数较少,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也较低,如越南0.19%、泰国0.36%、马来西亚1.09%和新加坡2.0%。60%的研发支出用于农业、工业、人类健康、保护环境等。
截止2013年,全国共有研发人员36 517人,其中科技工程人员26 495人,其他为技术和辅助人员,相当于每百万菲律宾人只有270名研究人员,达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百万人口380人的标准,以及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经济体平均每百万人口1 020名研究人员的标准,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力资源不足。在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和私营非营利部门的全国研究人员中,博士学位占14%、硕士学位占38%、学士学位占34%,而且,科技研发的数据近几年来在世界银行的统计中一直没有更新,不利于跟踪后续的发展和调整政策等。另一方面,菲律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出现了向外流失的趋势,他们中的很多人向有更好经济机会和发展潜力的海外寻求就业机会。
许多大学没有专业知识来推出具有商业用途的专利,技术转让系统薄弱。2005年到2015年,平均每年有209项发明专利、599项实用新型和598项工业设计,2017年,“百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数量,在140个经济体中,菲律宾排名第70位。2001年至2013年间,授予当地发明人的发明专利占授予的知识产权数量中比例最小,工业设计和实用新型占授予的大部分知识产权。菲律宾每百万人口中同行评审期刊的科学出版物数量为55,远低于东盟成员国新加坡10 368、马来西亚1 484、泰国478和越南105。
菲律宾的科研基础设施一直比较缺乏,实验室、测试设施和研发中心的设备不仅落后而且升级问题还没有解决,导致研究机构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从更先进研究机构回来的海外博士缺乏必要的设备供其开展研究,而且菲律宾领先的研究机构多集中于吕宋岛。
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不紧密,企业难以得到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烦琐的政府采购过程妨碍了购买设备和其他研究材料,制约研发计划和项目的实施。
菲律宾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菲律宾发展计划2017-2022》以菲律宾2016年批准的《我们的愿景2040》25年长期愿景为基础,为包容性增长、高信任度社会和全球竞争经济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以实现到2040年的愿景;实现目标的战略分为三大支柱:富足或增强社会结构、变革或减少不平等以及繁荣或增长潜力。科技创新方面,一是保持甚至超越过时的技术,在提高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力方面具有差距,二是在建立当地技术发电能力方面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竞争优势不足。
与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国家具有的优势,一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农林产品、海产品、石油、天然气等,同时一些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十分丰富。二是工业发展在东南亚起步较早,工业制造有一定基础。科技创新的差距表现在工业发展面临许多瓶颈,工业体系和结构不健全,工业制造能力较低,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差距较大。
在菲律宾政府推进的“我们的愿景2040”国家战略中,农业、制造业等是首要发展领域,改善基础设施是实现目标的“第一要务”。
菲律宾从种植业的种子资源研究到采后加工和产品开发一系列开发中需要得到技术支持;牲畜业方面在品种改良、牲畜增产、喂养和营养等方面亟待提高产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农业贸易、灌溉、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遵循动植物卫生标准等领域技术需求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也是制约菲律宾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对于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发展农渔业和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慢慢得到重视。在水产养殖方面,如水产储存、加工生产、销售等,一方面需要提高渔业效率,另一方面开展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等方面的技术。
随着人口增长,菲律宾的卫生问题对政府是一个巨大挑战,防治传染病道路还很长,比如,疟疾发病率从2011年到2014年显著下降,但在2015年再次增加;新诊断的艾滋病毒病例大幅增加,自2010年以来数量持续增加中。在药物发现、医疗诊断、防治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是菲律宾政府目前需要的帮助之一。同时,通过大数据运用、软件开发、引进远程通信技术等形式,医疗信息化建设也是进一步使菲律宾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所需要的技术之一。
菲律宾能源规划于2003年制定、2007年更新,从2008年起,可再生能源法促进了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发展、利用和商业化,菲律宾需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有利机制,在建设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开展合作,需要采用替代燃料和能源技术,目前水电引领的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等领域技术合作需求空间巨大。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虽然很具前景,但目前菲律宾缺乏明确而强有力的政治承诺来发展和刺激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市场。
菲律宾政府近年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持续上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010年的1.8%上升至2015年的4.3%,到2016年达到5.2%,2017年至2022年,菲律宾政府基建开支占GDP比重将提升到5.4%至7.3%之间,计划拨款将达1 600至1 700亿美元,过去50年间,菲律宾此前六届政府基建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值仅为2.6%,菲律宾加大基建投资,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财政预算中的优先项,这是当前菲律宾基建的“黄金时代”,技术合作涵盖道路、桥梁、机场、铁路、港口、防洪设施、信息化等各个领域。
从菲律宾优先发展领域可以看出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但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多是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针对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应该主要开展应用科学的技术合作,合作需求巨大。
目前,菲律宾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产业提升和经济发展。曾被誉为“亚洲四小虎”的菲律宾工业起步较早,但在工业制品、深加工等方面迫切需要与中国等国家开展合作。
一是利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与菲律宾的技术转移工作,与菲方共同筹建“中国—菲律宾技术转移中心”;建立政府、企业与组织间常态化需求沟通对接机制,定期开展技术转移对接活动,组织企业与机构参与交流互访活动,实时对接菲律宾的科技合作需求。二是通过举办针对菲律宾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技术培训,拓展交流渠道和沟通形式,为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发挥重要作用,加强中菲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分享中国在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促进双方在技术方面的推广应用。
一是推进在新能源、健康与生物医药、农业、水产养殖与海洋科技、卫星数据共享服务以及人才培养交流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援助。二是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建设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中菲农业科技合作的品牌工程。三是借鉴日本多年来在菲律宾的合作经验,加大有关农业和农村项目的开发投入力度,在保护环境和防灾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在改善菲律宾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方面提供技术支援,在农业、工业技术、医疗、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各种领域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一是开展两国间的人才交流活动。鼓励中菲双方互派青年科学家交流合作,进行短期或长期的人文或学术交流。邀请菲方参与到有关双方的特色科技创新活动工作中,推动两国专家学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交流活动。二是促进中菲两国高等院校间开展更密切的合作,积极拓展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与来源,推动中菲双方派遣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间互访学习与深造,并设立奖学金。鼓励双方具备学科共性与互补性的高校间建立学生与科研人才交流与交换渠道,加强联系,深入挖掘中菲双方在科技方面合作的可能性,联合展开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