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圣源,孙玉珍,周颖,张权
1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450);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05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较为少见,其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脑。在影像表现上,可类似其他脑肿瘤,因此常被误诊[1]。为了提高对该病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本研究选取医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110例,对其影像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0例,女30例;年龄30~63岁,平均44.9岁。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原发肿瘤病史。临床表现均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局部症状包括额叶、基底节、丘脑、中脑、胼胝体、脑室、透明隔等不同部位受累征象。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80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30例。
行MRI检查的设备包括PhilipsAchieva 3.0T、GESignaExcite 3.0T和SiemensSonata 1.5T。扫描参数:FOV 230 mm×230 mm,Matrix 512×512,TR/TE 2 000 ms/10 ms,3 000 ms/80 ms,Nex 2~3,SL 6 mm,增强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2 ml/kg体重。行CT检查设备包括Philipsbril-liance16和SiemensSensation16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 kV,250 mAs,FOV 220 mm,SL 7 mm,增强造影剂为碘海醇(300 mgI/ml)100 ml[2]。
肿瘤的大小、数量、部位、形态、血管分布及增强后的情况,并且按照病变强化的类型进行分类,如脑实质强化型、脑室播散型等。
2.1.1病变数量、形态和部位
110例共显示病灶200个。其中单发70例,病灶70个,包括位于左基底节区20个,右额叶30个,右顶叶和左顶叶各10个;多发40例,病灶130个,包括位于双侧额叶10例,共60个;左顶、右基底节区和胼胝体部10例,共30个;右额叶、右中脑丘脑10例,共20个;左基底节、四脑室10例,共20个。
全部病灶中,累及脑深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中脑、丘脑、胼胝体、四脑室和额顶叶深部的病灶共计110个(55%)。病灶呈类圆形肿块120个(60%),直径最大约2.5 cm,其中单发病灶70个,多发病灶50个;不规则块20个(10%),不规则斑块60个(30%),均见于多发病灶。多发病例中,10例显示肿块以广基紧贴颅穹窿部脑膜。另10例显示左基底节区肿块累及左侧脑室、室管膜和透明隔。
2.1.2密度/信号特点
CT检查30例共显示病灶30个,平扫均呈稍高密度,平均CT值46 HU,较皮层灰质高10 HU,其中20个密度均匀,10个内有斑点状稍低密度区;所有病灶内均无钙化灶。增强扫描,30个病灶均明显强化。MRI检查80例共显示病灶170个,均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与瘤周水肿相比呈相对低信号。增强检查均呈明显强化,其中20个分别呈厚壁和薄壁环状强化,其余呈均匀性强化。全部病灶中,呈均匀强化170个(85%),环状强化20个(10%)。
2.1.3瘤周水肿
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瘤周脑白质水肿带,呈片团状或指状分布,邻近脑沟变浅,侧脑室不同程度受压。
2.1.4其他征象
显示梗阻性脑积水10例,系多发性病灶,肿块累及侧脑室室间孔和四脑室。
所有病例影像诊断均误诊,其中误诊为胶质瘤70例,脑膜瘤10例,转移瘤20例,脑结核10例。
PCNSL属少见肿瘤,见于30~60岁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免疫抑制患者罹患的概率较高,特别是器官移植受体、艾滋病患者和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病理上,病变主要为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成分多,沿血管周围间隙浸润,可侵入血管壁或堵塞脑小动脉管腔。肿瘤可弥漫性或局限性生长,多发者占病变的30%~50%[3]。分类上,PCNSL多属弥漫大B细胞型。
3.2.1肿瘤的部位和形态
脑深部结构为PCNSL易累及的部位,包括胼胝体、丘脑、基底节、脑干、侧室周围白质,此外,皮层和皮层下区也为好发部位。本组患者的多数肿瘤在发生部位上体现了上述特点。部分肿瘤也可累及较浅表部位,邻近脑膜和脑沟[4]。位于脑室旁的肿瘤,易于沿血管周围间隙累及室管膜,继而发生种植性转移,这些均在本组患者中有所反映。在PCNSL的多种形态中,较多见的为实性类圆形,本组病灶中占60%,而呈环状改变者仅占10%。不规则斑片状更多地体现了肿瘤沿血管周围浸润的特点,在本组的病灶中占30%。
3.2.2密度和信号特点
CT平扫:肿瘤密度稍高于脑皮质,边界清晰,钙化少见。MRI上: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与周围脑水肿相比,呈相对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大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这种密度和信号表现反映了肿瘤内细胞成分多、侵袭性强及血脑屏障破坏明显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如发生坏死或出血,肿瘤内密度/信号可不均匀,增强扫描可呈环状强化。累及浅表部位的肿瘤可呈脑回状强化,类似脑梗死。本组PCNSL的密度/信号表现基本反映了上述特点。
3.2.3瘤周水肿
脑水肿明显是PCNSL的另一特点,当肿瘤较小时,瘤周水肿的宽度可超过肿瘤的直径,与脑转移瘤类似。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对血脑屏障破坏较明显。此外,肿瘤占位效应所引起的静脉回流受阻也为脑水肿原因之一。本组的PCNSL均有明显脑水肿。
3.3.1胶质瘤
当PCNSL表现为单发肿块时,易误诊为脑内最常见的肿瘤星形细胞瘤。但两者在以下两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1)发生部位,星形细胞瘤主要发生于额、顶、颞叶脑白质,而PCNSL更常见于丘脑、基底节、脑干或胼胝体等脑深部结构。(2)肿瘤的密度和信号,星形细胞瘤CT平扫大多呈低密度,可有不规则斑点状钙化;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和不规则环状强化。PCNSL在CT平扫上多呈稍高密度,钙化灶少见,MRI T1WI上,瘤体呈相对低信号;增强扫描,PCNSL多呈明显均匀强化,环状强化相对星形细胞瘤少,且多呈较规则类圆形[5]。
3.3.2脑膜瘤
位于脑浅表部位并紧贴脑膜的PCNSL类似脑膜瘤。但肿瘤的边界和瘤周水肿情况两者有一定区别。脑膜瘤为脑外肿瘤,边界常较锐利,对邻近皮层通常为推挤效应。PCNSL位于脑内,肿瘤与皮层表面无明显分界,边界不如脑膜瘤锐利。脑膜瘤的瘤周脑水肿程度一般较轻,而PCNSL多较明显。此外,脑膜瘤中钙化较多见,而PCNSL钙化少见。
3.3.3转移瘤
影像上,多灶性PCNSL与转移瘤鉴别较难,但两种肿瘤在病变部位上有一定区别。脑转移瘤多发生于皮髓质交界区,而PCNSL更多出现于脑深部结构。具有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原发恶性肿瘤的病史,对于脑转移瘤有确诊意义[6]。而有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低下的病变和治疗史者,应考虑有PCNSL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PCNSL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对于其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