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之明,周逢年
(蚌埠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电视节目片头如同人之冠首,此效用可想而知。从形式角度而言,片头是节目形象的关键所在;从内容角度而言,是节目文化性的风格体现。片头是节目之眼,片头设计不仅是视觉形式的表达,更是文化内涵的体现和意义的表征。香港凤凰卫视台的办台理念是“不管如何迎合、如何重视收视率,都没有问题,但必须坚守三条:文化、道德、品味”。《锵锵三人行》是由凤凰卫视主办、窦文涛主持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自1998年4月1日开播以来,节目主要邀请两岸三地各领域精英针对时下所关注的新闻热点发表各自观点、分享观点、自由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在大陆拥有较高影响力。该节目的名字由“锵锵”和“三人行”两部分组成,前者来源于古语“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主持人窦文涛曾解释为“凤凰这种动物这种鸟飞起来叫的声音是锵锵锵锵的”[1]74;后者来源于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之句。该节目谈话内容既有文化,也有水准,雅俗共赏。片头设计在数次的变迁中,所指意义更与节目品牌和内容相吻合,文化表征更明确,即图像的视觉权力和政治隐喻。
《锵锵三人行》电视谈话节目已有近20年,历经4次片头设计的变迁,每一次的片头设计有不同视觉图像变化,制作技艺有所提升,视觉语言更趋政治隐喻。视觉图像主要有几何图形、城市建筑、抽象动物、数字和色彩(黄蓝等)等构成;技艺上,采用蒙太奇、木雕、建模等技艺。视觉效果、技艺呈递增状态,能指意义的指向性越趋清晰:突出凤凰卫视品牌,并与政治隐喻相勾连。波德里亚认为,图形图像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1.它是某个深度真实的反映;2.它遮盖深度真实,并使其去本质化;3.它遮盖着某个深度真实的缺席;4.它与无论什么样的真实都毫无关联,它是自身的纯粹拟像(simulacra)”[2]P85。笔者认为,波德里亚关于图形图像的论述,高度概括了能指意义和所指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罗兰·巴特、索绪尔等学者就相关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论述。视觉图像在特定的语境和环境下有其明确的意义和文化表征。
《锵锵三人行》电视谈话节目初创于1998年。此阶段的片头设计形式如图1:圆形镜头中呈现转动的带有主持人(窦文涛)头像的金黄色圆形,然后演变成在金黄色的大背景上,以蓝色圆形衬托的十字架形,在图形外围按照十字架形设计有浅黄色的线条轮廓。十字形的“—”是由三个等距浅灰蓝色并列布置的小方框(中间方框稍大)构成,方框内设计有投影的立体式白色“三人行”字样;十字形的“︱”是由金黄底色衬托蓝色的带有投影的立体式“锵锵”字样构成。整体构图呈从左向右渐小的透视状。构图简洁,历时17秒钟。本片头主要从设计角度考量,采用黄蓝对比色和几何图形等元素,能指意义大于所指意义,除了体现本节目的品牌属性外,与凤凰卫视品牌以及政治隐喻关联不大。
第二阶段的片头(图2)设计大约是在2003年前后,六边形的镂空形柱镜头由远及近推向观众,镜头中呈现高楼大厦,随后演化出浅蓝色主题的五个字“锵锵三人行”,中间的“3”字较大,其余字为瘦黑体,时长10秒。此阶段的片头设计风格与第一阶段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已有模糊的政治隐喻,视觉语言更为简洁,较第一阶段减少7秒。
第三阶段的片头(图3)设计是在2005年年初至2015年7月期间,与前两阶段的片头设计风格相比,视觉语言更加简洁,设计风格现代、时尚、简约。设计主题特写“3”字,3D建模的水晶材质黑体风格的造型。共4个镜头,分别从画面正上方缓行到画面中央,“3”字不同角度的切换镜头,然后推演出“锵锵三人行”主题,时长10秒。
图3 2005年1月—7月片头
第四阶段的片头(图4)设计是从2015年7月13日沿用至今。木雕风格的凤凰标志演化出“锵锵三人行”,以盾牌衬托主题,主题正下方是左右对称的木雕型的卷草纹,衬底的是发射状的深色图案,时长10秒,同前三次的片头设计相比,除了“锵锵三人行”的主题一直承继外,视觉风格以及视觉语言有较大突破。木雕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在片头设计中充分体现。马家辉认为这样的片头是配合子东、文道,像外国如英国球会的徽章,感觉很霸气。徐子东认为片头设计是权力的游戏,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节目17年来的变化。窦文涛认为,此片头设计充满贵族的贵气。片头使用木雕技艺表达匠心独运之感,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片头设计的发射光芒的视觉感,说明节目已登堂入室(引自2015年07月13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哈尔滨富二代一年零花钱60万称在圈里算穷)。
图4 2015年7月13日以后的片头
在这4次片头设计的变迁中,由于时代审美和思想观念不同,各自的视觉形式有所不同。现在看到19年前的片头设计可能如窦文涛评价自己主持的第一次《锵锵三人行》节目时所说的,如此僵硬、如此不堪入目、如此……不过,在当时的历史阶段已是最好的选择和表现。如弗雷得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建筑与意识形态批判》一文中所阐述:“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所体现的基于人体构想的空间观念或范式不相同。”[3]P20但是前3次的片头设计在表现风格和设计思维上有较强的连贯性,重点表达视觉形式即能指意义,而第4次的片头设计,无论在视觉形式、设计思维还是在文化表达上,都有更明确的所指意义和凤凰品牌属性的思想表达,视觉图像表意化了。
视觉是一种权力,当电视与视觉勾连时,这种视觉又更为“仰望”或“崇敬”。图像符号自然会成为视觉权力者,也是权力的平衡者,即大家共同接受的“仰慕者”。仰望者自己则成为视觉奴隶,渐而成为非主体者。仰望者在心理上对所看对象已失去本来的能指意义,而成为神、偶像、英雄等,而自己潜移默化地失去了心理上的自我防御,这种视觉权力又具有不可抵抗性。边沁提出了一个原则: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所谓“可见的”,即被囚禁者应不断地目睹着窥视他的中心瞭望塔的高大轮廓;所谓“无法确知的”,即被囚禁者应在任何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窥视[4]P236。在片头设计时,权力者试图绞尽脑汁地设计视觉图像来强化视觉权力,以尽可能支配仰望者的言行,达到权力者的目的。
不同历史阶段,视觉图像元素有所改变。这与权力者的要求、目的或仰望者的需求相关联,以达成权力者和普通受众在文化表征上的共识,即视觉权力的平衡。西美尔认为:“射向他人的视线与对他人的观感本身是具表达性的,他人注视别人的目光也具有相同的性质……当一个人通过注视把他人引入自身时,他也在展现自己。在视线的交流中,没有人只获得而不付出。眼神总是向他人泄露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自我灵魂。很明显,只有在双方相互注视时这种交流才会存在……一个人的个性、情绪与冲动会沿着连接两双眼睛的视线传递给对方。”[5]P5图像符号伴随时空变化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它的权力在和仰望者真正产生互动、达成共识时,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视觉图像的变迁在保证自己领导权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不断的变化以应变时代和仰望者的需求。
主持人窦文涛共有三个不同造型的头像出现在《锵锵三人行》节目第一阶段的片头设计中。从设计学角度而言,片头设计中每一元素的再现,都有所指意义的表达。此头像喻示着某种视觉权力,提示着某种隐喻涵义,与节目品牌相勾连,具有个人主义色彩。而到了片头设计的第二阶段,窦文涛的头像消失了,代表了去个人主义的视觉权力,取而代之的是中景式的城市元素,更多地转向了经济的繁荣和集体主义的想象。第三阶段只特写了晶体状的“3”字,视觉元素简洁、肯定,也似乎透出了更多文化自信的视觉权力。第四阶段一改前面三个阶段的创意和设计思维,采用木雕式的凤凰图形。木雕是中国传统的木工技艺,凤凰是中国文化传说中的神鸟。这里至少表征的是文化自信,突出凤凰电视品牌以及美好愿景。片头设计的视觉图像变迁印有时代发展和意识形式的烙印。不同图像采用不同角度和材质的呈现,这既是一种权力仪式,也反映着不同的权力和力量。一个仪式权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仪式上器物的象征和社会背景的力量[6]P179。同时,这些图像的视觉权力也反映着一种社会关系,承载着一种社会责任。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哪怕遇到了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7]P81。无论是权力仪式还是社会关系等,在普通受众对视觉图像基本接受而没有产生逆反心理的前提下,这是共同默许的权力平衡,或者是视觉图像意义的共识。
《锵锵三人行》电视节目到目前为止,片头设计共有四次变迁,每次变迁要么有形式语言即能指意义的变化,要么有政治隐喻即所指意义的转向,尤其是政治隐喻涵义较强的第四次片头设计。美国当代政治科学家格雷伯(Graber)认为:“政治现实本身就是由隐喻组成的,进而以政治修辞来传递信息。”[8]第四次片头设计通过特写木雕式的凤凰符号来传递本节目的特定信息,即传播文化及其文化自信,以强化节目的政治隐喻。政治及其权力能够外化为视觉形式,这种视觉形式是一种视觉权力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一旦进入大众媒体下的日常社会生活的物理空间,难免具有意识形态的特质。因为权力的作用,视觉图像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总会忽隐忽现地持有特定的政治立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所有的文化符号与实践——从艺术趣味、服饰风格、饮食习惯,到宗教、科学与哲学乃至语言本身——都体现了强化社会区隔的利益与功能。”[9]P7同样,视觉图像的视觉权力,也会直接参与到政治文化中。我们似乎可以说,视觉图像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表征,这种“表征”以电视语言的方式表达,却是以隐性的视觉图像来统治完成。这看起来似乎“不平等”,人为强化受众的利益和需求,有一种强买强卖的视觉感。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10]P70这第二种不平等,体现的是为受众所认可的“不平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权力者将人们共识的“木雕”和“凤凰”呈现于受众是事实平等、文化自信的表现。
《锵锵三人行》开办以来,有很多铁杆观众,许多话题深受观众喜爱,传递给观众很多知识信息、启发和快乐。第四阶段片头设计运用的是特写镜头,雕刻式的、前进运动的金黄色凤凰符号。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有祥瑞、天下太平之表征,也有爱情和夫妻之意,同时还是道德的化身。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用凤凰作为片头设计的主要视觉符号,一是运用凤凰的深刻寓意,二是引导观众向着美好的生活方向前进,三是体现凤凰卫视品牌的主体性。为受众塑造美好的片头设计是权力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尊重观众,平等相待的体现。
《锵锵三人行》第四阶段片头设计的政治隐喻,是和观众的基本需求相一致:视觉感知上,金雕细刻的木雕式金凤凰突出了视觉的悦目和秩序感;内容寓意上,体现美好、和谐的气氛。这是受众共同期待的结果和祝愿,也是文化自信的表达。
巫鸿在《武梁祠》一书中指出:“一幅画像通常具有两层涵义——文学上的和礼仪或象征层次上的。”[11]P82《锵锵三人行》的片头设计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重新设计。从表相看,似乎是重塑视觉形式,但内在的“本相”是在表达片头设计的话语权,塑造新的视觉秩序和权力关系,达成当下的某种社会意义。如索亚所言:“人类社会的空间组织是一个不断演进的人类行为的产物,所有的空间都根源于社会,充满社会意义。”[12]当然,《锵锵三人行》片头设计的文化表征除了反映现实社会意义外,它还配合了节目内涵的变化而变化。“锵锵”从一档原来讲黄段子的节目发展成现在一档知识分子的节目,看似三个人不变,但几乎每一期节目都在变,每一个时期也在变……“后来说段子不行了,没有什么内容,我们就开始把段子背后的东西说出来,这就回到了知识分子话题”[13]。这说明黄段子不能一直谈下去,节目内涵总得有进步和发展,关键是内容要有相对的广度和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锵锵三人行》的片头设计是笔者根据节目内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节目开播时间的节点(此节目1998年开播,而香港回归是1997年)进行理性客观地分析,考论其所指意义何在?它表征着什么?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在研究汉代墓葬石刻时指出,汉代墓葬石刻反映的是当时社会和思想的普遍价值。劳弗也指出:“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当地传统来理解它们,切不可将其从培育它们的文化土壤里分离出来。”[14]P31笔者在分析《锵锵三人行》片头设计时,立足于片头本身的视觉图像进行能指意义和所指意义的分析,更多地挖掘视觉图像背后的内涵和意义,然而,些许偏离客观现实而主观臆造它的文化表征,难免有主观性元素左右分析结果。“所有对艺术品所做的历史研究都是阐释性的,每种识别、分类或分析都仅仅是一种阐释,而非唯一的阐释。无论是持形式主义观的研究者和考古学家,还是专攻图像志的研究者,或是持社会学观点的学者,他们的阐释都具有自己的理由和特殊观点。”[15]P77当然,并不是说,笔者要给自己强加理由和特殊观点,而是注重分析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保持价值中立,来讨论《锵锵三人行》片头设计的文化表征:权力平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