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雨
摘 要 文章以武汉军运会开幕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如何进行媒介仪式建构,并通过仪式传播价值。研究发现,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多重视听语言综合打造出一场深入人心的媒介仪式。丰富的象征符号组成其核心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止戈为武”的和平诉求在仪式化场域中得到有效传播。武汉军运会开幕式有效地实现了民族性文化认同以及世界性价值认同的建构。
关键词 媒介仪式;军运会;视听语言;认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4-0105-02
武汉军运会是2019年度中国举办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盛会,其开幕式更是由以央視为引领的各级媒体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与现场直播,积极发挥了其社会秩序的建构作用。
1 作为媒介仪式的武汉军运会
传播仪式观最先由詹姆斯凯瑞在其著作中提出,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是指传播信息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是共同信仰的表征。其核心则是将人们以团体或者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库尔里德则认为媒介仪式强化着一种价值观,即媒介是我们通往社会中心的大门。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普及率极高且同时具有视听双重属性的媒介就肩负着传播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再现国家仪式的重要角色。这些国家仪式中,政府和媒体高度集中运用符号权力来凝聚大众并传播文化价值认同。通过打破公众日常生活节奏以及引入观众的仪式参与,武汉军运会将成为引人注目且长久地存在于国民文化记忆之中的“媒介事件”。在武汉军运会开幕式当天,其作为由央视建构的社会结构“中心”,展现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宏大叙事特征以及民族史诗般的仪式观感。
2 视听语言建构军运会仪式感
首先,电视通过镜头的调度为电视观众营造“只有不在场”才能拥有的多层次视听体验。空中俯拍的全景镜头、大广角镜头等占据本次电视直播的相当部分,山川河流大漠苍穹在观众眼中尽收眼底,它们彰显了大国风范宏篇叙事的震撼性。近景和特写镜头的组接使电视观众同时也能欣赏领舞演员的微表情,感受其中的喜乐与忧愁。行云流水的镜头衔接保障了仪式的完整性,也同时完成了层次分明张弛有度的仪式美体验。
其次,高新技术应用强化媒介仪式美学观感。自北京奥运会后,舞台美术技术经过10年的研发创新,人工智能、超大LED全显示,以及超高亮度激光投影技术已然投入应用。武汉军运会使用了目前世界最大的全三维立体式舞台,麦田、土地、岩石甚至连过膝深的实景河流都能通过翻板实现迅速布景,建构起了仪式所需要的实体性媒介空间,营造真实感与震撼感并存的仪式体验。《丝绸之路》运用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实景丝绸布景,巨大的金色丝绸飘扬在大漠上空,仪式营造出异于日常的梦幻感。此外,新媒介技术譬如AR和VR的应用也进一步强化了电视观众的视觉体验,媒介仪式的科技感和未来感大大提升。
最后,出色的人声及音乐呈现牵引观众思绪,激发共情效应,用声音引领观众沉浸于媒介仪式的叙事时空中,渲染仪式氛围。千名将士立于长城之上,嘹亮的军号声展现了中华儿女保卫家园的决心。先哲以长者的沧桑声音吟咏着:“和衷共济,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诗人苏轼于盛世图景中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抒发中华民族对太平盛世,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演出背景音乐以庄严恢弘为主,如世界名曲《黄河大合唱》等音乐奠定了观众们怀着敬意观看的心理基调。开幕式音乐同时能看出深深的民族的印记。其音乐总监指出,本次音乐的创作灵感来自《孙子兵法》,乐曲主题化用了诸多经典典故,如“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等。古琴、古筝、编钟、笛萧等中华民族乐器的大量使用赋予了这场媒介仪式神秘而又富有魅力的东方
声音。
3 武汉军运会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
武汉军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中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来构建媒介仪式,其中包括图形、声音、文字、器物、舞蹈等等。而媒介仪式归根究底是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而符号正是媒介仪式所想传播的具体文化的载体。它们使对社会生活的共识性理解成为可能,且是一种从根本上帮助社会秩序进行再生产的共识。军运会正通过仪式有效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军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和平的薪火》以一名军人的脚步为线索贯穿始终,分为上下篇。上篇《泱泱华夏生生不息》以诗化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明的历史进程。在这整场媒介仪式中,我们能一以贯之地看到中华文明的鲜明烙印。依靠先进的投影技术,“长江”“黄河”等独属于中华大地的自然符号构成了演出的背景。“钻木”“竹简”等器物符号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创新结晶。“甲骨文”“孙子兵法”“飞天壁画”等象征符号展现出具有中华特色的文化艺术成就。“丝绸之路”“长城”等享誉世界的中国再次在世界观众的文化记忆中得到强化。在《星星之火》章节中,演出设计者以中国近代革命青年的形象符号以及郎朗弹奏的《黄河大合唱》等音乐符号将观众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
岁月。
在这种阈限的媒介仪式时空中,千年历史、文化瑰宝、家国精神等多重维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这场媒介仪式中向观众集中倾泻。其一,这场媒介仪式给予了中华文明一个世界性的展演舞台,使世界观众对中国的文化形象记忆再一次强化与更新。其二,当军运会成为这一时刻的媒介化社会中心时,它也肩负起了意识形态的传播重任。仪式中的中华符号不断深化了中国观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而当官方媒体进行不断强调该仪式价值,各大电视台联合播放,观众奔走相告通过收视时,这种媒介塑造的仪式盛典会带来无与伦比的参与感及集体认同,在观众的交流中同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亦相伴而生。
4 武汉军运会的和平价值观传播
数次惨痛的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和平作为世界性的文艺创作母题自带“共情”基因,也成为了诸多媒介仪式所想传达的核心价值。为了纪念二战结束而兴起的世界军人运动会,从诞生之初就是和平的象征。作为一场媒介仪式,军运会通过镜头的直播向世界观众传达着国家意志和政治话语。在整场文艺演出中,每一章节都在向世界观众们强化着中华民族写入文化基因之中的追求和平理念。
演出上篇的《文明之光》中,远古的华夏先民高举起刻有“天地人合”的龟甲。在《和合之道》中,2 000名手持盾牌的古代士兵展現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恢弘场面。太极图腾黑白相生,与两军对垒的态势相互呼应,传达着这一时代华夏民族以战止战的平衡之道。《江山如画》节目里,宝剑图腾融化成犁,太平盛世华夏人民安居乐业的画卷缓缓铺开。《丝绸之路》中,使臣持着旄节走向西域,驼队为友邦开辟繁荣的商路也带去和平共赢的美好希冀。《星星之火》中,青年革命者共同歌唱《黄河大合唱》表达中华民族近代对外抗争中保卫家国同仇敌忾的坚定信念。节目下篇《路路相连美美与共》则着重展现了中国现代军事发展成就与理念。1 792名维和军人组成UN字样,五星图腾、八一标志与联合国徽章共同出现,各种维和行动和现代军事成就展示中国军人在世界和平事业中贡献着积极力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观,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尚未成型的舆论趋势。这种趋势来自民间,而本次军运会开幕式演出则正式将其推上了台前。通过舆论与官方媒介仪式的合流,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无侵略性的友好国家形象得以被世界悉知。
武汉军运会开幕式作为一场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媒介仪式,通过精心的建构完成了世界观众跨越时空跨越语言文明的仪式共享。这场媒介仪式向世界描绘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军事历史长河,而和平之舟始终航行于民族发展与崛起之路上。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在仪式中得到凝聚与强化,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景得以向世界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崔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
[3]周美露.泛娱乐化背景下文化情感节目的内容回归——以《朗读者》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8(8):124-125.
[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3.
[5]Pierre.Bourdieu.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Cambridge:Polity.199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