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东,姜玉冰
(1.山东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 乳山 264500;2.乳山市城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乳山 2645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类恶性肿瘤发病率都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1]。放射治疗是近年来临床恶性肿瘤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经济实惠等优点,得到了广大患者、医务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2-3]。但研究发现,在每次放疗过程中,患者的摆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严重时甚至偏离靶区,使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到过量的照射[4]。为探讨摆位准确性对放疗效果的影响,本文将收治的45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患者适形放射治疗过程中摆位的偏移程度,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具体如下。
研究对象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适形放射治疗。其中,肺癌9例、乳腺癌9例、贲门癌9例、宫颈癌9例、直肠癌9例。45例患者中,男20例,年龄36~84岁,平均(59.60±7.55)岁;女22例,年龄35~81岁,平均(60.02±7.20)岁。征得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研究。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恶性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丛书》[5]一书中关于肺癌、乳腺癌、贲门癌、宫颈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纳入标准:(1)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疾病,且进行适形放射治疗;(2)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3)凝血功能、免疫功能无异常;(4)无智力障碍和精神障碍。
患者治疗前完善相关检查,在CT模拟定位室用真空定位垫对患者进行治疗体位的固定。然后进行增强CT定位扫描,整个肿瘤部位采用5mm层厚连续扫描,应用6MV X线照射,用5~8个共面或非共面野进行适形放射治疗,共治疗25~30次,2Gy/次,5次/周,剂量50~60Gy/5~6周。
根据误差偏离情况将45例患者分为甲(≤5mm)、乙(5~10mm)、丙(>10mm)三组,对比三组患者近期疗效,疾病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减少及全身反应(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呕吐等)等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患者预后质量。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乙、丙三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甲组疾病缓解率、控制率均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P<0.05),其中丙组疾病缓解率、控制率最低,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n, %)
疗程结束后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甲组明显低于乙、丙组(P<0.05);其中丙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见表2。
表2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2017年数据调查显示,中国恶性肿瘤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一,其中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占发病率的前五位,患者死亡率极高[6]。如何预防、治疗恶性肿瘤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适形放射治疗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一种手段,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的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以X射线)照射肿瘤,使其丧失增殖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放射治疗的关键在于能否精确定位病灶,若能减少摆位误差,放疗的效果甚至不亚于手术治疗[7]。放射治疗期间除了保证给予肿瘤病灶足够的致死剂量外,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区周围的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这就对放疗的摆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8]。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甲、乙、丙三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显著,其中甲组疾病缓解率、控制率均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甲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乙、丙组,证明甲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乙组和丙组,而甲组患者又均为放疗摆位误差≤5mm的患者,由此可以得出摆位误差越小放疗患者治疗效果越好这一结论[9]。朱广明、李翠荣等[10]将收治的60例体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放射治疗,并对影响放疗摆位精确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放疗治疗摆位精确度的因素包括机械的精确度、技师的操作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及体位固定等,得出结论 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减少放疗患者摆位误差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5]。虽然研究方法有一定差异,但以上学者与本次研究结论均证实提升摆位精确度在提高放疗治疗效果中的实际价值。
综上所述,适形放射治疗过程中,随着摆位误差的增大,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会随之降低。提高放疗摆位准确度对提升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