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铭鑫
摘要: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适当地应用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对案例教学的选择进行论述,对一些案例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灵活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并且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不理解,只停留在背诵阶段,这种情况就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会使道德与法治课程脱离了生活实际,课程的价值不能被充分体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所有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一、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内涵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结合课堂知识,应用周围比较常见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不断分析和探索,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深刻了解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都充满发现新鲜事物的欲望。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让他们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方向性原则
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价值观念还不完善,他们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他们面对一些与道德观念背离的事件时,他们不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态度,并且不能进行合理的处理。这就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一些真实案例,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还要列举一些反面案例,从而形成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念。
3.针对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师要在课程中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进行真实案例的讲解,对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避免枯燥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4.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法律的效用。同时教师还要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认识,增强道德品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
1.确定目标,选择案例明确
教师在进行案例的编排过程中,要注重遵循案例教学的原则,可以直接采用课本上的案例,也可以应用生活周围的案例,同时还可以自行编写案例,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注重案例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案例中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增强他们的认知,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生命只有一次”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講解“可乐男孩”薛枭的事迹,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人的生命更为顽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保护生命为原则。
2.抓住时机,呈现案例
在教学课堂中,案例要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从而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抓住时机为学生呈现案例,可以在知识点完成后进行呈现,同时也可以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进行呈现。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视频等来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案例。
例如,在“探寻奇妙生命”一课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奇特生物世界”,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之后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世界上十大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让学生能够更加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3.自学案例,分组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当自尊”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嗟来之食”的典故,在多媒体上展示叶挺将军的《囚歌》,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什么是自尊~自尊的秘诀是什么”“自尊与自傲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分享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小组讨论中,对学生探讨的方向进行适当的引导,并且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点评,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齐爱军.“互联网+”时代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6):64-65.
[2]侯翔.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6):141-142.
[3]韦乂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4):136-137.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