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
摘要:对于当前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其主要的责任与任务就是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而数学学科对于数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基于此,主要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定义及价值、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为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数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认识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并且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定义及价值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定义
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数学教师首先要对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加以明确,即为什么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简言之就是思维活动的创新,即具备创造性意识理念。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不拘泥于常规,大胆地提出假设,进而在思考与联想的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同时进行深入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大都是后天培养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其发现问题,并且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自身创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能力价值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学习非常用功刻苦,但是最终学习成绩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进而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课程的信心,甚至还会出现厌学心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而导致其无法深层次地了解与感知数学知识。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数学知识,进而能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论的制约,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过度重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法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到真实、科学与合理的评估,这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学生只能机械化地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学生自身的个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对于学生全面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学生学习的现状
数学学科本身就具备内容比较抽象的特征,学生理解与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并且初中阶段学生身心正处于初步成长的关键时期,使得他们在参与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对于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也都持已敷衍了事的态度,不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导致自身的数学成绩无法提升,更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另外,学生对教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其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基础没有打牢,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总是处在被动地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通常情况下其数学任课教师都是由班主任教师兼任的,有着教师甚至还需要开展跨班教学工作,这也就导致部分数学教师由于工作任务过于繁重而忽视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除了开展正常教学之外与学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系与沟通。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叛逆的敏感时期,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时对学生多加关心与注意,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认识到,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努力才会得以形成。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其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使其具备初步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新组合与发现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并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在未来的学习中学会创新。创新意识培养离不开兴趣的激发,作为学生参与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對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对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比如说在开展“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章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方程列式,要求学生进行计算:①x2+3x+6=0,②x2-2x-4=0,③2X2+5x-9=0。学生在计算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方程式的具体关系进行探究:方程①、②中的两个根与一次项有怎样的关系?两个根与常数项有什么关系?怎样将方程③变成方程①、②的形式等。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关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热情,从而有所收获,更好地解决相关的难题。
(二)注重对于实际生活的密切结合
前文提及的兴趣作为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选取与学生有着密切关联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案材,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在开展相似三角形这一章节课程的教学时,这部分内容本身是比较抽象与枯燥的,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首先可以向学生提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比如说每天早上上学经过操场时,是否对操场旗杆的高度产生好奇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能够使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对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即先测量自身在太阳下影子的长度以及旗杆影子的长度,再借助相似三角形的公式就可以很轻松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激发。
(三)鼓励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展开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就必须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内容。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时需要做到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展开自主探究,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所占据的主导定位,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并目发表自己的意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实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引发。比如说在开展“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章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三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然后在正式教学时要求学生将其裁剪成正方形,并且将正方形的一条边与三角形的边对接,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三角形的另两边上,使得正方形保持最大的面积。这种引导学生展开动手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会改变之前对于枯燥乏味数学知识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学规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创设故事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等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数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备深远价值的并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向学生讲述,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进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更多数学风光。比如说在开展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内容的讲授时,教师便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事迹,为了庆祝自己发现了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宰了一百头牛来招待朋友,因此毕达哥拉斯定理也被人们称之为百牛定理。然而早在公元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商高就已经发现并且证明了勾股定理。通过为学生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故事,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视野的开阔,还能够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
(五)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思维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且与人们的认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考,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每次在开展新章节知识的讲授时,要注重对新知识来源的介绍,要让学生清楚学习新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新的问题。比如说在开展“有理数”这一新的知识内容讲授时,教材从海拔高度以及温度等多个元素出发,系统化地介绍了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使用,有效地拓展教材内容,可以在新课程开展之前,结合相关的教材内容借助数学趣味题或者是数学小游戏来实现新课的导入,或者通过巧设悬念的手法增强趣味性,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学生创新意識的培养本质上属于自我激励的过程。初中阶段所开展的数学课程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较于其他的能力,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也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使得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能够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杨.浅谈初中数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7(4).
[2]夏冬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初探[J].中学数学,2016(24).
[3]周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4):36-37.
[4]李婧.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7(7):44.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