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素,周跃根,石 磊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成都 610100)
教学信息化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1]。“雨课堂”(http://ykt.io/)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的一款基于Power-Point和微信,支持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免费智慧教学工具[2]。该工具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赋予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互动支持,即通过教与学之间更广更深的互动,全面提升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自2016年4月推出“雨课堂”至今,全球已有10 000余所学校的师生借助“雨课堂”工具进行教学。“雨课堂”个性化定制、便捷、易用的特点为信息化教学(智慧教室)提供了便利[2];同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果评价片面等问题[3]。因此,“雨课堂”在各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均有着广泛应用[4-7]。但这种应用多集中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而对专业课程应用相对较少;另外,此类应用尚无与思维导图结合应用的案例。本研究旨在综合“雨课堂”和思维导图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是集理工和医学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抽象难懂的特点。由于学时数少、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恰当的课程导入及重难点讲授方法的选择,并结合过程性评价、期末实践和理论考核等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8]。为此,本文旨在利用信息化技术,并结合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解决我校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师难教、学生学习吃力的现状,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2016级医学影像技术班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中试行信息化教学实践,引入“雨课堂”教学。
从“雨课堂”官网下载PC端安装插件(要求Windows XP SP3或以上系统,及Office 2010或以上版本)[4]。安装完成后,打开PowerPoint便可显示嵌入PPT的“雨课堂”工具栏(如图1所示),借助该工具栏可在原教学课件中插入随堂检测的多选题、单选题、主观题或投票等,制作成“雨课堂”教学课件;也可制作手机课件(可插入与课程相关的名校慕课视频和网络视频)、考试试卷、群发公告等课外资料。
图1 PowerPoint“雨课堂”工具栏
在手机端用微信搜索“雨课堂”公众号并关注,填写相关信息,通过“我要开课”创建授课的课程和班级,生成课程二维码和邀请码[如图2(a)所示],邀请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输入邀请码的方式进入班级。
正式上课前,将根据欲讲授内容制作的用于学生预习的手机课件(可插入预习效果检测题)、扩展资料、前导知识检测题等推送至学生手机端,学生可随意安排时间完成预习。教师可查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如图2(b)所示],根据前导知识及预习效果检测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进度,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实现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上课时,教师通过PPT中的“雨课堂”工具栏“微信扫一扫”登录“雨课堂”,点击“开启雨课堂授课”,选择授课课程、班级、标题(一般为默认PPT文件名),并勾选“同时放映幻灯片”开启“雨课堂”授课。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如图2(c)所示],待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可查看学生的到课情况,如图2(d)所示,节约点名时间],教师点击“开始上课”即正式进入“雨课堂”授课状态。首先,教师讲授的PPT逐页同步到学生手机端,以便学生保存课件用于课后回顾;学生可通过每页PPT下方的“收藏”和“不懂”按钮进行反馈[如图 3(a)所示],教师根据“不懂”数据,调整课程节奏及讲解重点。其次,教师可实时推送习题(单选题、多选题、投票题、主观题)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如图3(b)所示],教师可实时查看答题情况[如图3(c)所示];教师还可通过随机点名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亦可通过投稿方式陈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可查看学生的投稿[如图3(d)所示],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选择性的精准讲解。总之,教师可以借助“雨课堂”,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互动,充分利用手机的实时性和便捷性,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精准教学。
图2 基于“雨课堂”的教师手机端相关功能
图3 基于“雨课堂”的师生互动
课后,教师可将阶段性测试题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教师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图 4(a)所示],并可查看每道试题的详细情况。针对共性问题,下次课程中统一解答;非共性问题,单独与相关学生交流解答。另外,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微信公众号与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解答疑问。
在阶段性课程结束后,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制作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同时教师通过公告推送课程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如图4(b)所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关联,建立知识框架。
课程结束后,教师可通过“雨课堂”网页版下载该课程的批量汇总数据[如图4(c)所示],该数据全面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表现,实现教学过程量化,为过程性考核提供可靠依据。
图4 基于“雨课堂”的学生学习过程性记录
总之,“雨课堂”凭借其“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导学,拓展师生互动方式,实现教师对教学全周期的数据采集和课程数据分析;通过量化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考核方式,实现信息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试行“雨课堂”教学方式一学期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该班38名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培养自学能力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引注意力并提高学习兴趣(见表1)。68.42%的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效率非常高或较高,60.53%的学生喜欢信息化教学模式,71.05%的学生愿意继续参与该教学方式。因此,利用“雨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可行的,亦是有效的。
“雨课堂”的初衷是将手机变为师生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频繁查看或使用手机与教师进行互动(答题、投稿、发弹幕等)也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借机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聊天甚至玩游戏,从而降低听课效率。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介于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设计、精选教学内容,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精品视频、动画,亦可自制动画、录制相关小视频。对于电路分析,可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使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9],达到教学目标。
表1 信息化教学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n(%)]
“雨课堂”教学全过程记录的数据包括每位学生签到次数、课前-课中-课后习题完成情况、投稿次数、弹幕次数、预习课件完成情况、查看公告次数等等,这些数据不能完整、科学、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情况。除习题和考试外,还可设定根据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如星级评定等)以及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积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数据的完备性。另外,建议课中答题环节增加抢答、答题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星级评定或虚拟币等、答题后学生能够互评。
预习环节是在课前线上进行的,学生是否真实参与没有监督机制。可通过以下措施确保学生预习环节的真正落地,保证预习效果:(1)教师加强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2)增加预习课件和推送资料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趣味性;(3)线上记录学生打开各页面的停留时间;(4)教师设置与预习内容相关的习题进行检测。
课堂签到的考勤方式有时会出现因网络或其他原因不能签到的情况,此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如事假、病假、出勤等)修改签到信息,确保考勤记录真实可靠。
“雨课堂”有效利用微信实现课前预习、课中监控、课后测试,且可全过程讨论互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其特点是简单易用。与传统课堂相比较,“雨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让数据驱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本研究所选班级为我校专科第一批次录取的唯一讲授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班级,没有同质班作为对照,进而检验“雨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不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可并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当然“雨课堂”仅是一种教学工具,如何用好这一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合理利用“雨课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教学节奏,确保优质的教学工具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