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张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肺病学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伟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近30年,学验俱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色和临证风格,研究成果受到同行公认。在临床方面,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癌、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肺结节病、反复感冒等临床常见病、疑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较好的疗效。尤其针对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在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医学中,手太阴肺经是人体的十二经脉之一。其本经源自中焦,向下向外络大肠,而后沿胃的上口贯穿经过膈肌,入于肺脏,从肺脏出后,从气管、喉咙横行而上出于胸壁的外上方,而后走向腋下,再沿上臂的前外侧,行走至肘中,继续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后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的桡侧端。肺经的支脉是从腕后的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的,而后经过手背的虎口部到达食指的桡侧端。肺经的脉气在这里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续。如果肺经发生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憋喘、锁骨上窝处疼痛、心胸烦闷胀满,肩背及上肢前边外侧麻木酸痛、冷痛,小便频等症状。
《灵枢·经脉》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张伟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肺经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系统研究,经验颇丰,现总结如下。
1.1.1 外邪侵袭 (1)外感六淫。六淫邪气等外邪多是从口鼻、肌肤等侵袭人的机体而发病。肺在上为华盖,且为娇脏。十二经脉敷布于机体的肌表之间,人的肌表实为机体卫外抗邪的第一道屏障。气血的循行自手太阴肺经起,肺经病发病时也首先累及肺经。如外感寒邪侵袭,首先多见发热、恶寒、周身疼痛、鼻塞流涕等,因主要为肺合皮毛,表邪未解,之后会内传于肺,从而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咯痰等症状。各种六淫邪气均可侵袭人体肺经,进一步引发肺部的诸多疾病,现作进一步阐述:①风:风邪是引起肺经病的最主要的致病邪气,“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肺系病之先导。当气候天气等发生骤变,或者出汗后伤风,淋雨、受凉,极易导致风邪入侵而生病。风邪侵袭人体之肺经,临床上多表现为微恶风寒、发热、咳嗽、少痰或者无痰、咽部瘙痒、舌体淡红、苔苔薄白、切脉浮而紧;②寒: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易损伤阳气,故特别容易伤到肺阳。阴寒之邪自外侵袭身体,其凝滞收引之性使肺经愈加拘紧,一般多出现突然咳嗽、喘憋等临床症状或者使这些症状愈加频繁严重;③湿:湿邪侵犯机体,最容易阻遏一身之气机,并留滞于肺经之中。肺经的气机不顺达,即可聚湿形成痰浊。风、寒等邪气当与湿邪相兼并发而为病时,就会闭阻肺经之气机,阻滞肺经循行,导致气滞血瘀,痰淤内阻,肺经失去功用,临床上所常见的咳、痰、喘诸证就会出现;④燥、暑、火:火邪、燥邪、暑邪都属于阳邪,阳邪易耗伤人体之阴津,并进一步损及一身之血脉。五脏学说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同时肺开窍于鼻,外邪多可从口鼻而入,易伤及肺脉。燥邪伤肺经的临床表现多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口唇干、鼻燥。暑邪其性炽热,同时也易损伤津气。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有云:“暑邪上受,先入肺络”,就是说若暑邪盛而正气虚,暑邪随即传入肺经。火邪是温热之气的邪气,若火热之邪伤及肺,可见发热、咽喉肿痛、唇干鼻燥、鼻衄等临床症状,火热之邪内生则毒邪侵入,损伤肺之血络,则易发为脓疡。肺主一身之皮毛,当肺经感受风热之邪气,可导致机体气血瘀滞不行,易发生痤疮。
(2)温、疫之气。外感温邪:清代医家叶天士曾在《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可见温邪致病和伤寒病有着完全不同的入侵以及进展途径。伤寒致病,首先侵犯的是肌表的阳络,而温邪侵犯则是直接侵袭肺络,并且是以络作为传变途径,进一步侵袭人体的肺经。疫病之气:中医所言的疫病之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这种病邪可自口、鼻而入侵袭人体。“肺气通天鼻”“天气通于肺”,疫病之气常由呼吸道传染至肺经,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咳吐痰液甚可见痰中带血、肺实变等表现,临床上所见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都属于疫病之气。
1.1.2 内伤七情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一般认为,七情致病,先走脏腑,而后外形于肢体,因此我们称之为七情内伤。气血是人体五脏和情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肺脏在情志为悲忧时,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忧,极易损伤我们的肺气,导致病人气短乏力,精神不振。肺经出现气滞则会见憋喘、胸闷等临床表现;肺经如果发生气机逆乱,肺气就会上逆,肺失宣发肃降,则会发为咳、喘;肺之经气郁滞,就会气机不畅,津液的输布阻滞,津聚成痰饮,造成痰湿阻滞肺经;肺气失帅血,可致血瘀,血瘀会痹阻肺经,因此会出现百病丛生。脾肺二脏为母子相生关系,若多思伤脾,则母病及子,造成土不生金;惊恐伤肾,若恐盛,则气散,肾不纳气,则会使子病及母;郁怒之情伤肝,肝经之气运行不畅,可见反侮肺金,在症状上发为咳嗽,比较严重者可见咯血。以上因素都可加重肺部疾病。
1.1.3 饮食失度,体虚劳倦,气血不足,经失所养 饮食不调,极易损伤脾胃功能,脾胃受损,即可导致气血的生化乏源;过劳耗气,过逸气血不畅,不能运化。气血亏虚,肺经不充,则使肺脏失于濡养,可致气短、少气懒言,精神疲惫。
1.1.4 痰瘀阻滞,经脉不通 痰湿以及瘀血在肺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肺之经气发生郁结,津液血液就不能相生,津液的代谢输布失常,积聚则发为痰浊、水湿之邪。平素若过食肥甘厚味,则更加伤及脾的运化,致痰湿内生。一般认为,痰湿之邪又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之痰湿从肺脏而出,咳于外;无形之肺痰存于肺内,多阻于肺经,从而发生堵塞气机、阻滞气道的情况。痰浊多黏腻,因此容易使经脉气血的流注受到阻碍,血涩则为瘀;痰浊无论停于肺之经脉内外,都可阻滞肺经的气机,气滞则会瘀血。受到瘀血阻滞的肺之脉道,会使肺经中的津液不能奉心化赤为血,经内之津液内郁于肺经中,经外之津液也不能环流至肺经之内,津液只能停聚于脉外,日积月累,则会郁积化生痰浊;同时无论肺血瘀于肺经经脉的里外,都会阻滞肺的经脉气机,气不化津而生痰浊。痰浊瘀血皆停聚胶结,阻滞肺经,就会成为新的病理因素,进一步致使肺经疾病势缠绵难除。
1.1.5 环境之毒 首先是环境污染,导致空气质量每况愈下,致使雾霾天气显著增多,空气中有害细颗粒物随呼吸进入肺脏,侵入肺经,传至全身,引发不适。其次是各种过敏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肺经损伤,外界邪气多会趁机体正气之虚,从皮毛以及口鼻而入,邪气可以循络入经,引发伏邪,进一步诱发加重肺经病。再者是吸烟,吸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诱发多种慢性肺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肺癌等疾病的发生。烟毒之邪属于辛燥之邪,进入肺后可以长驱直入进入肺络,而后入肺经。瘀、痰、毒三者互结,皆聚于肺经,发生喘满、肺胀;瘀血化水为肿为喘;毒和瘀日久可以化火,灼伤血脉,则发生咯血;癌毒日久,晚期常出现阴虚内热的表现。同时若癌毒循经转移他脏则证见繁杂,临证变化多端。
肺经是经脉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在肺部经脉营运阴阳、运行气血、渗灌濡养肺脏的功能,属络脏腑肢节的作用,且肺经将脾胃的水谷精微物质运送至肺脏,化生气血。外邪尤其是风邪、寒邪、燥邪、热邪等六淫邪气内侵肺脏,或是七情内伤,久病伤及气血,均可损伤肺经而导致肺经病的发生,并进一步产生一系列病理改变。
1.2.1 经虚不荣 (1)肺经气虚。若机体先天不足,元气不充则会向上损耗肺气;久病则出现咳、喘等症状耗伤肺气肺阴;同时其他脏腑疾病也可以影响肺气,比如劳欲过度会损伤脾胃,母病及子,则可见肺经气虚,营养不足,导致机体气血生化不足,这些都可以累及肺气。肺气不足,失于宣发肃降的功用,则现咳喘无力,咳痰清稀如水,少气懒言,动则症状加重,自汗畏风,语声低微,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等证。
(2)肺经阴虚。肺部疾病日久,会出现气血不足,若同时感受燥热之邪,则会耗伤肺之阴津;如果到了热病后期失治或者误治,会导致阴津损伤从而耗伤肺阴。阴津不足可使虚热内蕴,肺失滋润不能肃降,肺经失于濡养,故多见干咳少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咽哑、咽干、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
1.2.2 肺经郁滞 (1)外邪袭肺,肺之经气郁滞。风寒束肺:若是在寒冷天气,衣着较为单薄,或者因贪凉饮冷,致使外感或内生的寒邪侵犯肺经,肺脏就会被寒气所闭失于宣肃,造成卫表不和,临床上常可见轻微恶寒,发热不著,咳嗽,咳痰清稀,痰质如水,无汗或少汗,咽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证。
(2)风热犯肺。肺为清虚之脏,不耐外界寒热,遇风热外感,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向上犯于肺,热邪蕴肺则可见肺失宣肃,因此临床上常见全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声重,痰色黄或见黄白相兼,痰质黏,喘息、气短上逆,伴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证。
(3)燥邪伤肺。燥邪伤肺好发于一年中的秋季,燥邪伤肺,造成肺脏之津液不足,或者因风温邪气伤津化燥,伤及肺经而表现为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甚至痰中带血,咳甚则有胸痛,伴有发热、头痛、鼻燥咽干或燥而鼻衄、唇舌干、苔薄、津液不足、脉细数等。
(4)痰湿阻闭肺经。肺脏感受六淫邪气而致肺不布津,聚津为痰,痰湿之邪阻滞肺经;或平素脾脏偏虚,脾不运化水湿,聚湿成痰,向上渍于肺经,肺气上逆,故表现为咳嗽痰多,质黏色白,量多,易于咯出,伴有胸闷,气短伴有喘息,重者有痰鸣音,倚息不得以卧,舌淡,苔白腻,脉滑等证。
(5)热毒滞经。感受温热或疫毒之邪,侵袭肺经;或平素恣食辛辣厚味,或嗜酒嗜烟,痰湿化热,熏灼肺经;或原本宿有痰热,或其它脏腑痰浊和瘀热相互蕴结,向上干预肺经,均可以出现高热不退,咳嗽气急,咳黄稠或者铁锈色痰,严重者可见痰中带血,出现胸闷、气短,喘息鼻煽,舌红苔黄,脉数等证。
(6)瘀阻肺经。肺之经气郁滞不畅或久病不愈,气虚循行不畅所致的虚滞,其气血津液输布多障碍,津液、血分别凝滞为痰湿和瘀血,相互胶着难分,最终可见痰瘀阻滞经脉。因肺有朝百脉的功能,因此全身经脉若遭到损害,其所携带的痰湿和血瘀都可以随气血运行壅滞肺经。多表现为胸闷、气促、喘息、咳逆倚息不得卧,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口唇可见紫绀,面肢浮肿,舌紫黯、苔白,严重者猝死。
(7)肺经损伤。外感燥热之邪、痨虫蚀肺、阴虚浮火、温热疫毒以及情志郁滞都可以损伤肺经,造成经脉破损,或者伤断,其结果是气血流泄丢失,或出现肺经阻滞不通。可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血,或者痰中带血,或出现痰血相兼,甚者咳吐鲜红色血液,并夹带泡沫,还有的会咳吐大量脓腥臭血痰。
《灵枢·经脉》有云:“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及与之相关脏腑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者汗出中风,肩背痛寒,缺盆中痛,肺胀,咳喘,心胸烦闷,小便数且少,少气不足以息,手足心发热。病机分析:风寒邪气侵袭机体,会导致卫阳被遏,正邪之气相互交争,临床上常见发热、恶寒症状;风邪偏于疏泄,营不能内守,则容易出现汗出的症状;风寒之邪气侵犯肺经,造成肺经经气不利,则表现为肩背部的冷痛,遇冷加重,得温则会痛减,缺盆中痛。肺失宣发肃降功能,肺气就会上逆,则会出现咳嗽憋喘;肺之气如果郁闭,则肺部可见胀满。
与肺经相关脏腑、组织器官有肺、胃、大肠、皮毛等,若肺经有病,则其余各脏腑都可能发生问题。
肺经循行路线上可以出现发冷、疼痛、麻木、酸胀等特殊异常的感觉。其发生部位多在锁骨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
如果肺经本经经气异常一般会表现为咳嗽、憋气、胸闷、心烦等症状。“缺盆中痛”:缺盆穴的位置在肩前锁骨内,多条经脉都从此穴经过,向上至喉咙,再往上行于脑,因此疾病若显现在缺盆穴上,就会肩酸痛不适。
痛哭气喘,是悲伤过度肺气虚的典型现象。若肺气亏虚,人体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度就会较平常降低,表现为易悲观、自卑;肺气充盛,则正好相反,会出现自负的表现。因此我们说,调理肺经经气可以调节情绪异常。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气功引导,可强身健体,也可静守,也就会心中平静、空空如也。
所说的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这些均属于肺的外延部分,同时也属于体表范畴,是机体用来抵抗外界邪气的第一层屏障。若肺气充足,营卫调和,津液输布正常,能滋养润泽皮毛,可见皮肤紧致,毛发光泽。相反则见毛憔皮枯,易汗出,易感邪。
一般认为,肺经是肺脏得以实现功能的通路以及载体,在疾病流转和病邪侵袭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有肺经通畅、气血流行正常才能维持肺脏乃至生命正常活动的根本。肺经病的病机特点主要是气血郁滞、气血逆乱和气血亏虚,其病理实质为“不通”或“不荣”。因此,肺经病治疗原则为使肺经气血充养,疏通气血以维持正常功能。在临床治疗上,不仅要对因治疗,也要对经治疗。
经络应以通为顺,祛除经病的病因使经脉得以通畅,肺经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通补荣养以使气血流畅。正如《医学真传》所言:“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则助之使通,无非通之法也。”
3.1.1 对因治疗 肺经病的病因各有不同,外有六淫、疫毒之邪,内有痰湿、血瘀阻络、情志刺激、久病久痛入经,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常见有祛风、散寒、理气、补气、清热、化痰、利湿、活血、通经等经病审因论治的方法,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是以祛除各种经病病因以达到通畅经脉的目的。
3.1.2 对经治疗 针对肺经的气和血病理变化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治疗上,经气虚者,常以补气疏经为主;经血虚者,应以养血通经为主;经气阻滞者,纠之以理气行滞;经血瘀阻者,采用活血化瘀之法。
针对肺经病变的性质和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首先先辨虚实,虚者宜补,实者宜泻;次辨寒热,寒者宜使用温性的药物或采用艾灸、温针灸等方法,热者宜运用寒凉之品或采用放血等疗法;对于肺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筋肉骨骼的疾病宜采用推拿、拔罐等疏通经络的治疗方法;对于肺系疾病应采取中药治疗或穴位贴敷疗法。
十二经脉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虽有各自本经的证治作用,但也普遍存在着某些正经异治、交叉取穴的特殊功能。如手太阴肺经的11个穴位,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另一小部散布于肩、胸部。所以亦有其分段论治的各自效能,如按照各段穴位的主治和功效可区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3.2.1 中府至侠白穴 主要有云门、天府、中府、侠白共4个穴。主治证候包括胸中痛、烦热、咳嗽喘促、肺炎、肺部胀满、肩痛上肢不举、肺结核、鼻舰、目疾、廖气、心前区痛、咳嗽气短、干呕烦满、上臂内侧痛等。
3.2.2 尺泽至列缺穴 包括尺泽、孔最和列缺,主治支气管疾患、咽喉肿痛、小儿惊风、水肿、遗尿、小便频数、急性胃肠炎、肘关节痛、屈伸不利、咯血、失音、头项痛、面瘫、口嚓不开、外感、半身不遂等。
3.2.3 经渠至少商穴 包括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4个穴位,主要治疗咳血、气喘、热病汗不出或汗出不止、腕关节疼痛、失音、发热、烦渴、咽喉肿痛、中风昏迷、癫狂等证。
由此可见手太阴肺经穴位具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病证,同时仍不失远道取穴特异性能的作用,如目疾取天府,急性胃肠炎取尺泽等。同样亦可见“肺盖百脉”的独特治疗范围,如中风昏迷、高热、癫狂等采用少商抢救,热病汗不出取孔最、鱼际等。由此可以看出“众疾之首,在于肺卫”理论的根据所在[1]。
肺经病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虚实两类,针对不同的情况可列举一些常用的归肺经中药。
4.1.1 肺经气虚证 症状:咳嗽,乏力,喘息,动则尤甚,咳痰质清稀,气短少气,语声低怯,或可见自汗畏风,精神倦怠,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等证。常用中药: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等。
4.1.2 肺经阴虚证 症状: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痰中带血,痰黏难咳,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常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常用中药: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玉竹、天花粉等。
4.2.1 风寒束肺证 症状: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微恶风,可见稍有发热,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等证。常用中药:麻黄、荆芥、防风、桂枝、紫苏叶、白芷、羌活、细辛等。
4.2.2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咳嗽声重,喘息上逆,痰黄或黄白相兼,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身热,微恶风,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证。常用中药:菊花、金银花、桑叶、牛蒡子、薄荷、蝉蜕、连翘等。
4.2.3 燥邪伤肺证 症状:咳嗽,无痰或痰少,质黏常难咯出,咳甚则见胸痛,时有喘咳唾涎沫,咽干,鼻燥或鼻衄,舌干苔薄少津,脉细数。常用中药:芦根、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等。
4.2.4 痰湿阻闭证 症状:咳嗽痰多,咳吐白黏痰,量多,易于咯出,可伴有胸闷,气喘,严重者可见痰鸣,倚息不得卧,舌淡苔白腻,脉滑。常用中药:半夏、茯苓、枳实、陈皮、天南星、白芥子等。
4.2.5 热毒滞经证 症状:高热,咳嗽气急,咳痰黄稠或铁锈色,甚至痰中带血,胸闷憋喘,喘息鼻煽,舌红苔黄,脉数。常用中药:羚羊角、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鱼腥草、射干等。
张某,女,67岁,就诊时间:2018年1月16日。患者自述反复咳嗽、咳痰30年,加重伴活动后气短2月。患者从事教师职业30年,接触粉笔27年。近30年反复咳嗽、咳痰,未重视,未系统治疗。2月前出现咳嗽症状加重,活动后胸闷、憋喘、气短,于2017年12月12日入住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3d(具体用法用量不详)、静滴头孢西丁抗感染治疗,好转出院。后于2018年1月1日就诊于当地中医院,遵医嘱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 mg,1次/d,共6 d。现证见:咳嗽,咳痰、色白、质稀、量少,可咳出,喘息,气短,动则尤甚,爬3层楼需休息,偶见心慌,对冷空气及油烟等刺激性气味敏感,自汗畏风,周身疲乏,面色倦怠,无反酸、烧心,无头晕、头痛,无胸痛,近期无明显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眠可,小便可,大便干。舌质淡苔白,脉弱。查体:听诊双肺吸气时中下野可闻及Velcro音,双肺呼气时散在哮鸣音,鼻(-),心腹(-)。辅助检杳:2017年12月12日,肺部CT示:双肺间质性肺炎,建议治疗后复查。治疗上,中药治以健脾补气,止咳平喘,以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 、炙甘草、陈皮、半夏)为主加减,加前胡、白前、蜜枇杷叶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蒲公英清热解毒,瓜萎清热润肺通便则腑气得通、肺气得降,砂仁、鸡内金醒脾、健脾消食。口服雷贝拉唑保护胃黏膜,醋酸泼尼松片10mg/次/d口服,碳酸钙D3片补钙、防止骨质疏松。经治疗后好转,嘱定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