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情志因素引起中风病及其后遗症取穴探析

2019-02-25 13:16吴维宁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风病情志中风

吴维宁,任 路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110000)

中风是指起病急骤,因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以神经功能缺损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中医内科学中定义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猝然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症。由于其发病急骤、变化多端、发展迅速,亦称为卒中[2]。近年来,我国中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素体多痰湿、多虚多瘀,尤易患本病。研究表明,中风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关,其中高血压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3]。体质因素是导致中风发生的重要原因[6],中风(脑卒中)的体质类型主要为: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阴虚质[4-5]。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病人200余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60万人,复发率高达25%。残疾影响75%脑梗死幸存者,重度致残者超过40%,年复发率高达41%,且年龄趋于低龄化。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多合并症及低治愈率的致病特点,使本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中,因情志失调引发气血逆乱,血逆瘀结于脑,是中风病发生的根本机制之一。

情志,是人体对于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作出的不同情感反应,时时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和心理表现,是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体现。情志的产生,首见于《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忧、恐。”[7]表明精神活动产生的全过程: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则生情,神活动于内,而情表现于外。情志致病,是因中医学中七情过激成为致病因素,故情志因素密切关系着人类的健康。因此,研究情志因素致中风对中风的康复治疗的积极作用。现如今,针刺穴位的方法在临床中风康复治疗中的运用日益普遍,其疗效至今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肯定。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风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其中杜元溯教授领导的课题小组通过检索大量文献,统计研究后,撰写的《现代针灸病谱》中将中风后遗症列为针灸II级病谱,同时指出在中风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针灸可作为中风治疗的主要手段[8]。针灸疗法自古就得到医家的广泛认同,中医学古代文献中早有对于循经取穴、头针等针刺治疗中风的原则和方法的记载,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素问·热病》中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9]康复一词,中医学中也早有使用,《尔雅》中言:“康,安也”“复,返也。”[10]古代医籍中“康复”主要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复,正气的复原以及精神情志的康复,与现代医学概念相近。这些文献记载为现代临床中风康复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今后中风康复治疗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情志致病中风机理

1.1 伤肝

肝属木,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的产生,心神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须依靠肝调畅气机的功能,因此,肝在情志产生、分化中起主导作用。清代医家魏之琇和王士雄皆认为“七情之病必由肝起”,王士雄言:“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11]所以,情志刺激易首先伤肝,导致肝疏泄失常,疏泄太过,产生肝气逆证;疏泄不及,产生肝气郁证。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因此大怒伤肝、肝气上逆,或肝气郁而化火,皆易发生中风。《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或因怒动肝火,生热而煎灼津液,血燥生风。如《名医杂著·风症》中言:“一妇人因怒仆地,语言謇涩,口眼斜,四肢拘急,汗出,遗尿,六脉洪大,肝脉尤甚。皆由肝火炽盛,肝主小便,因热甚而自遗也。”

1.2 伤心肾

心属火,为君主之官,阳中之阳,主血脉,藏神志,情从心发,病及五脏。张介宾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中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所以无论何种情志刺激,都易因伤心而致病。五志郁而化火,引起心火亢盛,为久蕴化火,内炽于心。肾属水,主水,为“水脏”,阴中之阴。肾藏精,为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肾精化生为肾气,是脏腑之气的根本。情志过激,会损伤脏腑精气,从而使脏腑气机逆乱。明代赵献可《医贯》中言:“今人纵情嗜欲,以致肾气虚衰,根先绝矣。一或内伤劳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触,皆能卒中。”心肾分阴阳,心火下降,肾水上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的协调与平衡是五脏气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所以,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认为:“五行之理,交互无穷……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则心肾不交。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七》:“肾水枯竭,不能上润,心火上炎,不能既济。”所以,情志刺激伤心肾,使脏腑之气功能失调,引起脏腑气机逆乱,从而引发本病[12]。《医经溯洄集》中言:“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1.3 伤脾肺

脾属土,为谏议之官,阴中之至阴,主运化、统血和升清,化生并输送精微,为后天之本,是气血化生之源,为情志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基础。其在志为思,如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脾气受损,母病及子则影响于肺。从而导致肺脾气虚,易产生情绪的变化。肺属金,为相傅之官,阳中之阴,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宣肃、行水,通调水道。肺在志为悲,悲则气消,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耗伤肺气,肺的宣肃功能下降,子病及母反之影响于脾。所以,忧思过度伤脾肺,使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衡从而引起本病。如《医宗必读·真中风》言:“延平太守唐东瀛,多郁多思,又为府事劳神,昏冒痰壅,口语涩,四肢不随,时欲悲泣,脉大而软,此脾、肺气虚,风在经络。”[13]

2 情志致病中风主要证型

2.1 肝气郁滞型

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滞,血液运行不畅则失于濡养。筋者,周布四肢百节,得血以养之,失于濡养则导致肩膊麻痛。临床表现如明代王纶《明医杂著》中言:“左手大指、中指常欲反张难屈,左手指掌时常作麻。”临床治疗应以舒肝理气为主,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言:“理气者,气滞、气郁、肩膊麻痛之类,此七情也。”气机顺畅则血液运行畅通,症状好转。治当疏肝解郁,可取穴:膻中、太冲、内关、气海、足三里、阳陵泉等。

2.2 肝血亏虚型

怒胜则肝火旺,生热煎灼耗伤营血,血少津枯,失润化燥,经脉之气血失于调和,导致血燥而化风。《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中言:“盖肝为将军之官,不治则易怒,因怒生热,煎耗肝血,遂致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发,挟气血而上冲脑部,以致昏厥。”临床可见皮肤干燥、肌肤甲错。临床治疗以清肝火、生肝血为先,可取肝俞、膈俞、血海、期门、行间、内关、阳陵泉等穴。

2.3 肝脾两虚型

情志不畅,思虑过甚,思则气结,久思伤脾,进而妨碍脾气的运化功能。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血液化生无源而血虚,致使肝血不足,进而使经脉失养。亦或血不荣络,虚风内动。临床治疗应补脾气、生肝血,可取肝俞、脾俞、膈俞、血海、气海、足三里等穴。

2.4 心肾不交型

五志过极而卒中者,皆因热甚故。其症状如赵献可《医贯》中言:“其手足牵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荣筋,筋急而纵也。”心火亢盛,肾水虚衰,肝木自旺。临床治疗应主降心火,心火降则水火相济,肝木自平,可取百会、太溪、心俞、肾俞、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2.5 肺脾气虚型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痰湿瘀阻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本病发生。临床治疗以补气为主。如《医宗必读·真中风》言:“昏冒痰壅,口喎语涩,四肢不随,时欲悲泣,脉大而软,此脾、肺气虚,风在经络。”治当补脾益肺,可取肺俞、脾俞、气海、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等穴。

3 针灸康复疗法常用取穴

古代文献中对于中风病主要记载有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两种症状:半身不遂多取肩髃、百会、足三里、曲池、风市;不省人事多采取百会、中冲、风池、曲池、肩井等穴。《太平圣惠方》对中风病的治疗,总结了七个穴位:百会、耳前发际、肩井,风市、足三里、绝骨、曲池;《针灸资生经》中治疗中风的七个穴: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在对症治疗方面,《针灸全生》:“凡初中风跌倒……不醒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针灸逢源》:“中风卒倒不醒,神闻、丹田、气海皆可灸之。”《医学实在易》:“灸中风卒厥,危急等症,神阙(隔盐,姜1片)五百壮,丹田。”前者治疗中风病的闭证,后两者是治疗中风病的脱证。《扁鹊神应玉龙经》中指出针灸治疗偏瘫的取穴原则和补泻手法:“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而关于取穴,《内经》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针灸集成》中总结:“大接经治中风偏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皆取十二经井穴也。”对于口眼喎斜的治疗,《针灸逢源》中指出:“口眼喎斜,此由邪犯阳明少阳经络,水沟,承浆,颊车,地仓,听会,客主人,合谷”;《医贯》中提出:“口之喎,灸以地仓,目之斜,灸以承泣,苟不效,当灸人迎”;《针灸大全》中总结到:“中风口眼喎斜,牵连不己:颊车(针入三分,缘皮肉透地仓,喎左泻右,喎右泻左,可灸二七壮)。”对于中风偏身麻木的治疗,《针灸大全》中总结为:“中风四肢麻痹不仁,肘喎,上廉,鱼际,风市,膝关,三阴交,申脉。”治疗口噤不开,《针灸资生经》提出:“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艰涩: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罗遗编》中指出:“口噤不开:颊车,承浆,合谷。”对于中风手足拘挛,《针灸大成》中言:“中风肘挛,内关。”[14]

现代临床中多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针灸处方进行康复治疗,常用组穴有:百会、风池、合谷、内关、曲池、极泉、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开窍醒神,疏通经络,协调阴阳。穴位加减:镇肝熄风取四神聪、太冲透涌泉、合谷透劳宫;熄风化痰取丰隆、天突、支沟;益气活血取气海、血海;滋阴潜阳取太溪、风池;口角喎斜取颊车、地仓;构音吞咽障碍取哑门、廉泉、金津、玉液、通里;足内、外翻取悬钟、上下巨虚、筑宾、太溪;尿失禁或尿潴留取中极、水道、关元[15-16]。

古代及现代医家针灸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取穴多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多采用远端取穴,且大多选取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交会穴的选取较多,选用较多的穴位为百会、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绝骨。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的选穴规律多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治疗原则;调节阳经,濡养肢体筋脉为主治思路,多取患侧阳经穴位,多取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穴位,多选取特定穴。

情志致病的进程一般为伤气、伤脏、伤神、伤血、伤精伤形。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维持着人的生命活动。情志失调易扰乱气机的升降出入,或耗伤元气致病。血是人体维持生命机能的基础物质,血脉与心相通,循环流行周身,维持生命的正常功能活动,情志失调可导致血液淤滞,或耗伤人体精血致病。情志依靠脏腑的精血濡养来正常表达,情志失调会损及本脏致病。情志因素亦刺激心神,使神乱而致病。情志过激,大伤精气,精气衰竭,形体枯毁,从而危及生命,所以中风中的闭证和脱证尤其需要注意,治疗时分别以通腑泄热、熄风化痰和救阴回阳固脱为治则。而通过针刺穴位,增强脑窍的功能,补益肾精,脑髓充盈,神机得养;调节气机,调整人体气血,疏经通络,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同时促进肢体肌力的恢复,进而恢复其运动功能。亦可佐以适当灸法,温通经络[17-20]。

4 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身心时刻处于高应激状态,持续加重心理负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与情志相关的心身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所以,应当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本文以情志因素为中心,对由情志因素引起中风病的致病机理、主要证型、针刺康复治疗选取穴位等方面进行初步阐述。本病的情志致病因素多与易怒情志不遂等不良情绪有关,病位多在肝,同时可累及心、肾、肺、脾,证型可分为肝气郁滞、肝血亏虚、肝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气虚等。康复治疗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辨证康复,在主穴治疗的同时临证加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疗法。

猜你喜欢
中风病情志中风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