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言 董小娟 王西山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人民医院外四科 461000
胸骨后甲状腺肿是指甲状腺肿下极低于胸骨上切迹3cm以上或甲状腺肿体积的50%以上位于胸骨上缘以下,占所有甲状腺手术的1%~15%,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回顾性分析我院普通外科2011年3月—2018年8月手术治疗的胸骨后甲状腺肿36例,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胸骨后甲状腺肿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3.11岁;发病时间1d~30年,平均发病时间3.72年;既往有甲状腺手术史1例。临床表现:发现颈前肿物26例,胸闷、气促2例,体检发现甲状腺肿物3例,吞咽不适2例,颈部疼痛2例(伴声音嘶哑1例),心悸、乏力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症状1例;体格检查:36例均可触及肿物,且肿物下缘超过胸锁关节不能触及,甲状腺肿大程度:Ⅰ° 9例,Ⅱ° 20例,Ⅲ° 7例;病变位置:左侧6例,右侧11例,双侧19例;TI-RADS分级:3级及以下34例,4a级及以上2例。
1.2 辅助检查 本组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除1例甲亢,2例亚临床甲亢外,余均在正常范围;彩超测量肿物最大直径5.5~10cm,包膜光滑,边界清晰,10例可见甲状腺肿向胸骨后延伸,敏感性为27.8%(10/36);胸片和CT检查显示气管受压、移位或胸骨后肿块影10例;术前均诊断为胸骨后甲状腺肿,影像学检查分型:Ⅰ型32例,Ⅱ型3例,Ⅲ型1例。
1.3 术前准备 1例甲亢和2例亚临床甲亢患者,术前口服复方碘溶液,15滴/次,3次/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针15~20mg/d,3~7d;将心率控制在90次/min以下;2例甲状腺肿大明显者,口服复方碘溶液15滴/次,3次/d,共3d;5例术前留置胃肠减压管。
1.4 手术方法 36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1)颈部低领弧形切口:如肿块较大或粘连明显,切断带状肌,显露甲状腺,用手指触摸气管定位,分开气管前筋膜,切断峡部,向外牵拉,在气管上松解固定,并切断Betty韧带,游离甲状腺外侧部分,然后处理上极,此时,甲状腺内、外侧及上极均游离,活动度增大,上提牵引,将胸骨后部分经胸廓入口处提出,处理下极,将一侧腺叶完整切除,如果为双侧病变,同法将对侧腺叶切除。2例乳头状癌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2)颈胸联合切口:切口呈T形,颈部低领弧形切口切开后,显露甲状腺,根据其下极位置,于前正中线劈开胸骨,视肿物大小选择部分或全部劈开胸骨,在直视下游离,将甲状腺肿完整切除。术中均全程显露并保护喉返神经。
3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内大出血、呼吸困难及甲状腺危象等并发症。颈部低领弧形切口35例,其中3例因肿块较大或粘连明显,切断带状肌完成,颈胸联合切口1例;手术方式:腺叶切除术34例(单侧13例,双侧21例),甲状腺近/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2例;术后石蜡病理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26例,腺瘤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腺瘤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微小癌3例;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3例(8.33%),予以补钙处理后缓解,术后2周复查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正常,暂时性声音嘶哑2例(5.56%),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获顺利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5年,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替代或抑制治疗24例(66.67%),给予左旋甲状腺素片处理。除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肺心病”外,无复发及其他死亡病例。
3.1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特点 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来源和坠入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型胸骨后甲状腺肿(Ⅰ型),完全型胸骨后甲状腺肿(Ⅱ型)和胸内异位甲状腺肿(Ⅲ型)。Ⅰ型和Ⅱ型胸骨后甲状腺肿主要是由于受自身重力的影响,向下进行性生长,当其到达胸廓入口后,在胸腔负压作用下,逐渐坠入胸腔而形成,因此,二者合称为坠入性胸骨后甲状腺肿,临床上最为常见,占98%以上,通常为良性,恶性少见,本组中恶性占比为8.33%(3/36);Ⅲ型完全位于胸腔,系胚胎期甲状腺组织残留于纵隔发育而成,又称为原发性胸内甲状腺肿,临床上并不常见。本组中1例采用颈胸联合切口完成。
3.2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术前评估 胸骨后甲状腺肿可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症状,且本身具有恶变的倾向,因此,如果没有手术禁忌证,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切除[1]。手术切除是胸骨后甲状腺肿有效的治疗方法[2],而全面的术前评估则是手术顺利切除的基础。通常,CT被认为是胸骨后甲状腺肿术前评估的最佳检查方法,不仅能显示肿物的大小、位置、形态、内部结构,还能提供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和淋巴结情况,为肿物准确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Mckenzie等[3]认为CT显示的肿块密度是决定是否需要开胸手术最强烈的因素,高密度肿块增加开胸手术的风险达47倍,而国内学者[2]则认为肿块的包膜完整和边界清晰更为重要。据报道,CT还能显示血管变异,提示喉不返神经存在的可能,甚至还能预估甲状腺最下动脉存在与否[4]。本组常规行颈部CT三维重建。
3.3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手术策略 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手术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颈部甲状腺手术,因此,除按颈部甲状腺手术常规准备外,还需要注意:(1)积极的术前准备。术前应进行充分的体位锻炼,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减少术后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对体积较大者,术前口服复方碘溶液,缩小腺体,减少充血,便于手术操作;左侧胸骨后甲状腺肿可常规留置胃管作为指示标志,避免术中损伤食管;术前常规做好开胸手术的准备,必要时备血。(2)选择良好的麻醉。出于对喉返神经损伤的顾虑,以前多采用局麻或颈丛阻滞麻醉,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会加剧患者的恐惧感。随着喉返神经显露及神经监测技术[5]的广泛应用,现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不仅可解决上述问题,还可避免手术操作压迫气管引起的刺激性咳嗽和窒息。(3)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胸骨后甲状腺肿可经颈部、胸部和颈胸联合切口三种入路完成[6],在取得相同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是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因此,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经颈部切口成为了首选。由于Ⅰ型和Ⅱ型胸骨后甲状腺肿血供主要来自于甲状腺上、下动脉,胸骨后部分血管较少,大部分均可经颈部切口完成[7],本组36例患者,35例经颈部低领弧形切口顺利完成。既往有颈部手术史、位置较深或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者,经术前评估无法经颈部切口完全切除或操作困难时,可选择颈胸联合切口完成;对于术前诊断不明、胸内或体积较大的胸骨后甲状腺肿,可以直接经胸部切口手术,条件允许也可选择胸腔镜技术。因此,笔者认为,在切口选择上应以手术安全为基础,充分显露为原则,全面评估,合理选择。(4)运用适当的手术技巧。为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结合本组资料,笔者认为:气管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在气管前间隙进行分离是相对安全的,切断峡部后,采取由浅入深、从内向外,自上而下的顺序,将甲状腺内、外侧及上极游离,增加活动度,然后再向上牵拉腺体,将胸骨后部分提出胸腔外,在直视下处理下极血管并切除,这是手术的重点之一;甲状腺真假被膜之间有疏松的乏血管间隙,在其间进行操作,出血较少,因此,要找准间隙,见缝插针进行操作;合并囊性变者可先穿刺抽液,缩小瘤体,增大手术空间;牵拉困难时,可用丝线“8”字缝合牵拉,避免过度用力,撕裂腺体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导致误伤;还可应用超声刀进行手术,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8]。
综上所述,胸骨后甲状腺肿一经明确诊断,如果没有手术禁忌证,应手术切除。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采用一定的手术策略,绝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可经颈部低领切口入路顺利完成,但同时应做好开胸手术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