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连台本戏研究述略

2019-02-22 09:10杜雨桐
关键词:清宫戏曲研究

胡 胜,杜雨桐,刘 铁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连台本戏为清宫内廷戏曲演出的重要类型。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认为“连台本戏的名目创始于光绪年间”,但综合董含《莼乡赘笔》中所载康熙二十二年“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的记载和懋勤殿旧藏康熙命改《西游记》的“圣祖谕旨”来看,“编撰宫中演出大戏剧本,始于清康熙年间。”[1]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连演数日。“依据目前已知文献粗略估计,清宫连台本戏数量可能多达30-40部”[2]。随着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的逐渐升温,对于清宫连台本戏的研究也不断发展。系统回顾既有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现状,深入推进清宫连台本戏研究。“档案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包括宫廷演剧在内的戏曲史研究,都应建立在一手档案基础之上。只有把基础与史论研究结合起来,才是戏曲史研究的正确轨道。”[3]如无清宫文献档案的流布传播,在宫禁森严的情况下,宫廷演戏此等帝家活动,外人如何可得而知。因此,我们首先从清宫戏曲史料入手,来廓清包括连台本戏在内的清宫演剧研究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

一、清宫戏曲史料的发现与整理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学科,文献皆是基础。从文献出发,具有‘树从根掘起,水从源处流’的正本清源意味。”[4]恰如朱光潜所说,“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5]。“中国戏曲史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同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分不开。”[6]作为开展戏曲研究活动的重要基石,可以说,相关文献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的戏曲研究的走向和格局。“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对20世纪的戏曲文献学进行系统梳理,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新的戏曲资料的一批批发现,对于戏曲研究领域与内容带来的一次次变化,以及对戏曲史研究的推动之功。有的戏曲文献资料所带来的变化,现在还远远没有结束。清宫升平署戏曲文献的发现,给20世纪以来清代宫廷戏研究带来的影响就是如此。

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时清废帝初退出宫,一切宫殿及附属衙署,均收归民国政府,委员管理。各宫殿衙署太监,皆纷纷散去,出宫城者,搜检极严,故未有失物;惟升平署在宫城外,故其太监得私以档案及戏曲稿件,售于小书铺。”[7]一场改朝换代的变革,使得原本藏于清宫内廷的档案和曲本,流落于宫闱高墙之外。

1924年,朱希祖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汇记书局买到一批清宫升平署档案和戏曲文本,他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初步系统梳理,结撰而成《整理升平署档案记》一文,于1931年10月刊于《燕京学报》第十期。之后,“因此珍贵史料,涉于文学史学,范围太广,并世学人,欲观此以为快者甚多,而余之志趣,乃偏于明季史事,与此颇不相涉,扃秘籍于私室,杜学者之殷望,甚无谓也。乃出让于北平图书馆,以公诸同好。”[8]2000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华书局着手对朱希祖转让的这批戏曲资料进行整理,“十年磨一剑”,终于2011年影印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一书,最终完成了朱希祖“公诸同好”的可贵初衷,亦让众多研究者可以更便利地浏览和使用这一宝贵的研究史料。

在1931至1936年间,《鼎峙春秋》《御雪豹》等清宫连台戏本,在《故宫周刊》上相继连载。1936年,元旦、立春等16种个节令的27种承应戏,经由齐如山之手编辑成《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一书出版。

郑振铎长期致力于推动包括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在内的“俗文学”文献的整理研究。1953年,他荣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之后,开启了“古本戏曲丛刊”编集出版工作。从1954年开始,先后刊印了《古本戏曲丛刊》初集至四集。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在率团出访阿联、阿富汗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之后,吴晓铃接续主持丛刊的编纂工作,于1964年出版了第九集。1986年,邓绍基、吕薇芬等学者合作出版了第五集。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力量着手六、七、八三集的编撰,并先后推出了第六集(2016年)和第七集(2018年),及至完成《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刊出第八集,届时将为时间跨度达六十多年之久的丛刊编纂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丛刊第九集收录了清代宫廷大戏剧目10种。丛刊“是迄今唯一计划囊括全部现存古代戏曲文献的浩大工程”[9],既对古典戏曲的善本珍椠编印流通功不可没,也必然会推动包括清宫戏曲在内的戏曲研究的深入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和海南出版社集10年之功,于2000年6月至2001年3月先后分四批推出了大型古籍图书《故宫珍本丛刊》,其中收录有1 700余种清代南府与升平署的剧本和档案,共编印成58册,置于集部之末。“这些戏本,包括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即民间同样常演的戏)和清代乐部根据小说名著所编连台本戏以及乐部所编‘月令承应戏’‘节令承应戏’‘承应宴戏’‘承应开场戏’‘承应寿戏’‘承应大戏’‘承应灯戏’等。这些戏本的抄写年代最早有顺治年间教坊司时期遗留下来的,绝大部分是康熙至道光南府时期及道光七年以后升平署时期抄写的。这些戏的演出形式是昆腔和弋腔。”[10]这是继《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之后,对于故宫珍藏清宫剧本的又一次大规模发掘。

2001年,继《故宫珍本丛刊》刊出之后,《俗文学丛刊》也由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2011年、2013年,《京剧历史文献汇编》及续编先后由凤凰出版社出版。2016年,杨连启编辑出版《清宫戏曲档案萃编》。

2015年至2017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升平署戏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共计450册,这不仅是故宫博物院近些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出版,同时也是古典戏曲特别是清代宫廷戏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些剧本客观反映了清代内廷舞台上演出过的戏目,是一份较为全面系统且可信的清宫戏曲演出史料,“这些清宫戏本的遗存对再现清宫演剧旧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

2017年,在“中华古籍资源库”数据库收录《节节好音》的同时,学苑出版社推出《清内务府升平署演职官员档案名录考》,对包括内务府升平署内外学花名档、职官档等在内的2 200余册件升平署档案进行全面梳理,描摹出万余名不见于史册记载的清宫升平署演职员生平轮廓,还原了当时清宫内廷演出的盛况。同年,故宫出版社推出《故宫博物院藏清宫戏本研究》,为治清代戏曲史学家提供了又一有力武器。

另外,除了已经刊出可见部分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大阪图书馆、东北大学图书馆等收藏机构,也收藏有为数不少的升平署曲本档案。如果这些材料也能够借助现代化手段,以数字资源形式公之于众,则势必会对包括《铁旗阵》在内的清宫戏曲研究起到更大推动作用。

二、清宫连台剧目的关注与著录

有了坚实的文献材料做支撑,清宫戏曲研究的发展与壮大仅在预料和情理之中。但是,这期间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清宫连台本戏的关注,初始于对于连台剧目的著录。

对于清宫连台本戏的著录,集中体现在目录学著作当中。王国维认为,元曲可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相比肩,而于元明两朝史志和《四库全书》“集部”却皆不见著录,“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沈晦者且数百年”[12]。为弥补此缺憾,他从钩稽考察戏曲史料入手,先后撰《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优语录》《古剧脚色考》《曲录源流表》等。诚如梁启超中所言,“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静安当为不祧祖”[13]。王国维既是近代戏曲史学科的拓荒者,也是近代将清代宫廷戏特别是“内廷四大本”纳入视野的第一人。在《曲录·传奇(下)》里面,依次著录了《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并简明扼要对作者与内容进行了介绍。

时隔《曲录》刊出18年之后,吴梅对元明清三代的戏曲进行概要梳理,“把王国维腰斩了的中国戏曲发展史又续上了”[14]。在梳理过程中,他将内廷编辑本四本《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归入“清人传奇”之列,著录于其《中国戏曲概论》一书当中。之后,依据昭梿《啸亭续录》中的相关记载,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青木正儿坚持继述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志,以编《明清戏曲史》。是书第十一章之第二节“乾隆期诸家”中,仍袭“内廷七种”之名著录:“乾隆初年,以海内升平,高宗乃命张照制戏曲进呈,以备内廷乐部演习,应各节令,以奏演之。所编七种:《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是也。”[15]但经过仔细对比,不难发现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并未超出王国维、吴梅所论范围。

得益于朱希祖的购书之举,学者们开始了基于其基础上的对清宫演剧研究的开拓之旅。1933年,周明泰出版了六卷本的《清昇平署档案事例漫抄》,在第六卷中摘录有《铁旗阵》的演出记录。王芷章先后完成了《腔调考原》《北平图书馆藏昇平署曲本目录》《清代伶官传》《清昇平署志略》。《清昇平署志略》一书中,对昇平署的沿革、成立、分制和署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其于分制一章“内学”当中,将由内学负责的承应差事分为月令承应、庆典承应、临时承应、丧礼承应,又在月令承应之下按元旦至除夕等全年节令细致划分出众多细类,然后列朔望承应一类,于其中对连台本戏的上演情况也逐一做有记载。对于《铁旗阵》,指其亦曾演四次,并具体记录了每次演出的起止时间。

傅惜华认为,“中国戏曲之学,年来始渐昌明。研考之道,端赖目录。”[16]在这一观念影响之下,他计划编撰《中国古代戏曲总录》,全书初拟分成八编分期刊行,结果只出版了第三至六编,“四编共著录元明清三代曲目约3 510种(其中元代杂剧737种、明杂剧523种、明传奇950种、清杂剧约1 300种)”[17]。第一、二、八编尚未开始着手编辑。第七编《清代传奇全目》未及出版刊行,因“文革”动乱爆发,文稿即遗失不知所踪。2002年,刘效民在整理傅惜华藏书时,发现了七页残存的《清代传奇全目》手稿。从目录可知,全书分为十卷,其中第九卷著录承应大戏,第十卷著录承应传奇,后面还附有清代承应大戏传奇存疑目。其中,“清代宫廷之‘承应大戏’内容、题材类为敷衍历史之传奇,钜制出数最少者亦为六十出、八十出,最多者有二百四十余出,堪称卷帙浩繁,然其内容泰半取材于民间原甚流行之传奇、杂剧剧本,扩大体制,增易排场,翻换词句,改变而成。盖皆出于统治阶级、封建文人,或南府、升平署中戏曲演员之手,故原本多未标明编者姓名。”[18]从对“承应大戏”体制篇幅的介绍当中,我们不难推断其中定然包括《铁旗阵》等连台本戏。

1935年,齐如山所编《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升平署剧本曲谱提纲类”下之“皮黄安殿本”中,著录有《昭代箫韶》四十册、《铁旗阵》二十二册,“存库本”下著录《铁旗阵》一册。1936年,王芷章所编《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中卷“传奇”之下,著录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昭代箫韶》《楚汉春秋》《封神天榜》《锋剑春秋》《盛世鸿图》《征西异传》《阐道除邪》等,于《铁旗阵》下著录《铁旗阵》同上(引者注:清内府撰),精抄本,存八册。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之甲编“宋代故事戏”中,收录有《铁旗阵》,并对其故事梗概进行了介绍。1989年出版的《京剧剧目辞典》和同出于1997年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中国曲学大辞典》等中,也都为包括《铁旗阵》在内的一众清宫连台本戏留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中国戏曲通史》《中国京剧史》《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文学史著作中,也对清宫演剧及连台本戏有所关注。

周贻白在他先后撰成的《中国剧场史》(1936年)、《中国戏剧史》(1953年)、《中国戏剧史长编》(1957年)等书中,设有专章论述清宫戏曲问题。《中国戏剧史长编》第九章《皮黄剧》之“升平署与内廷演剧”,这在当时对戏曲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拓展意义。其中,对于清宫大戏,不仅著录了“内廷四大本”和后来收入《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的各本,还有《锋剑春秋》《征西异传》《阐道除邪》《兴唐外史》等,并指出这类大戏体制上的特点,以及这些连台大戏的历史作用。

1987年,周妙中出版的《清代戏曲史》第三章“乾隆年间的戏曲”之下,专设“宫廷中的戏曲”一节,从宫廷演剧制度的沿革、演剧机构的更迭、演出剧本的编写等方面,对清宫戏曲加以概括性介绍,提及内廷所演剧目时,于《月令承应》《法宫雅奏》《九九大庆》之后,另列《历史大戏》11种,其中列有《铁旗阵》,论及这些历史大戏时,在对其内容持批判否定态度的同时,对其在艺术性方面的影响则持肯定态度,“在艺术性方面,清代宫廷大戏对后世的京剧、地方戏的影响很深很广,无论剧目、曲牌、服装、脸谱、道具、演技、唱腔、音乐等等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后世戏曲的演进”[19]。

对清代宫廷戏曲的关注,是连台本戏研究开始的大的背景,虽然最初的研究并未专门以连台本戏为研究对象,但是在客观上,上面一些著述当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触及,这为之后连台本戏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方式方法上的借鉴。

三、清宫连台本戏的探究与开掘

以上所及,尚属对清宫连台本戏的初始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学术界已经不简单满足于将清宫连台本戏收入目录著作当中,或是宏观层面的梗概介绍,而是更积极投身其中,进而开始了新世纪的深入探究开掘之旅。随着清宫戏曲研究大环境的变化,对于清宫连台本戏的研究也不断升温,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亦随之不断涌现。

关于《劝善金科》,朱恒夫《目连戏研究》、刘祯《中国民间目连戏文化》都曾专门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李玫先后发表《目连戏的两种面貌:〈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与〈劝善金科〉的比较研究》《从目连戏看民间剧作与宫廷剧作艺术上的差异》,及至后来,戴云发表《一部珍贵的目连戏演出本:谈影卷〈忠孝节义〉》《简论张照及〈劝善金科〉》(上、下)〉》《康熙旧本〈劝善金科〉管窥》,《京剧目连戏研究》等系列文章,就《劝善金科》源流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考证,而后将相关研究成果结撰而成《〈劝善金科〉研究》一书。熊静围绕《劝善金科》相关较早版本剧本考述,接连完成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救母记〉曲本考》《国家图书馆藏康熙旧本〈劝善金科〉》两文。边艳蓉《目连戏流变述论》、罗丽容《郑之珍劝善记研究》、廖藤叶《明清目连戏初探》等,也都围绕《劝善金科》多有探讨。

关于《升平宝筏》,傅惜华于1930年在《北平晨报·艺圃》发表《〈升平宝筏〉——清代伟大之神话剧》一文,介绍其故事来源、剧本体制和各本各出的题名。之后有骆正《“西游戏”和〈西游记〉》、苏兴《〈升平宝筏〉与〈西游记〉散论》、李玫《〈升平宝筏〉在清代宫廷里缘何受青睐?》。张净秋刊出《西游戏百年研究述评》《〈升平宝筏〉版本叙录》《论〈升平宝筏〉对小说〈西游记〉的改编》等系列论文,并完成专著《清代西游戏考论》。胡淳艳以〈升平宝筏〉为核心,着重探讨了清宫“西游戏”的改编与演出。河南大学陈霞以《中国古代西游戏研究》为题,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出现的相关研究成果,有磯部彰《〈升平宝筏〉之研究》、贺留胜《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研究》、熊静《述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升平宝筏〉》。熊静还撰有《康熙旧本系统〈升平宝筏〉考》。胡胜、赵毓龙校注的《西游戏曲集》中,收有张照奉敕编写和吴氏所藏两种版本的《升平宝筏》,并合著有《因循与重构:〈升平宝筏〉对西游故事的改造:以“黄袍郎”为例》,赵毓龙《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于《升平宝筏》等一众西游戏皆有涉及。廖藤叶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丝栏钞本《升平宝筏》的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于《鼎峙春秋》,周贻白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了20世纪以来第一篇研究《鼎峙春秋》的文章《〈鼎峙春秋〉与旧有传奇》。之后所见研究成果,除了《〈鼎峙春秋〉与早期京剧中的关羽形象》《综论〈鼎峙春秋〉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鼎峙春秋〉演出考》等为数不多几篇文章,大部分出自李小红之手。李小红在回顾研究状况,梳理版本作者,考辨文本来源,并从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舞台演出、演员生平等角度,对《鼎峙春秋》进行了全面研究,完成专著《〈鼎峙春秋〉研究》。

关于《忠义璇图》,在赵景深《谈清宫大戏〈忠义璇图〉》、李宗白《浅析〈忠义璇图〉》之后,南京大学刘予珠于2009年完成硕士论文《〈忠义璇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康小芬撰写了题为《论清代宫廷大戏〈忠义璇图〉》的硕士毕业论文,并先后刊发了《〈忠义璇图〉研究综述》《清宫“水浒戏”的传播——以〈忠义璇图〉为核心》两篇文章。王晓春从文本避讳、查禁状况和花部唱腔等方面情况入手,围绕《忠义璇图》可能出现于嘉庆时期,写成《清宫大戏〈忠义璇图〉创编时间考述》一文。

关于《昭代箫韶》,继《从〈昭代箫韶〉看乾嘉宫廷戏曲之鼎盛——〈杨家将论丛〉之九》之后,有齐晓枫《清宫大戏〈昭代箫韶〉初探: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的舞台艺术》《〈昭代箫韶〉版本辨析》《〈昭代箫韶〉对“四郎探母”故事的官方塑造和民间接受》,杨连启、胡光明都把关注点放在《昭代箫韶》的皮黄本改编上,分别写成了《慈禧太后与近代皮黄乱弹戏(四):戊戌变法与皮黄〈昭代箫韶〉》《戊戌变法与皮黄本〈昭代箫韶〉的改编演出》,胡光明还写有《形制与意义——〈昭代箫韶〉演出考》。山西师范大学郝成文在其硕士论文《杨家将戏曲暨〈昭代箫韶〉研究》(2009年)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完成并出版博士论文《〈昭代箫韶〉研究》。

关于《如意宝册》,上文提到朱万曙认为《如意宝册》是清宫大戏中最不被关注的一部,于是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批准号:11&ZD107)过程中,围绕《如意宝册》的编纂整理,完成了《论清宫大戏〈如意宝册〉》和《〈三遂平妖传〉的两个清代戏曲改编本》两文。实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学者关注到《如意宝册》,1990年于南京召开了海峡两岸明清小说研究会议,会上李寿菊提交了一篇题为《〈三遂平妖传〉与〈如意宝册〉》的论文,从增删两个方面探讨《如意宝册》的改编手法,以及其主题旨趣上的变化。

关于《封神天榜》,傅惜华于1931年在《北京画报·戏剧特号》上刊发的《记〈封神天榜〉——清代承应传奇之一种》(附书影),为笔者所见对于《封神天榜》的第一篇相关研究文章。2015年,河北师范大学刘茜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封神戏研究》第一章中,设专节“宫廷封神戏”,对宫廷封神戏剧目进行整理,特别是从时代、版本、来源、作者等方面对《封神天榜》进行了考证。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杨晶蕾的硕士毕业论文《〈封神天榜〉研究》,围绕版本、内容、曲白、舞台形态,以及其与小说《封神演义》和其他封神戏之关系,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演出价值。

关于《楚汉春秋》,山西师范大学的程炽玲和河北师范大学的李萌于2017年分别完成了各自的硕士毕业论文《〈楚汉春秋〉文本研究》《清代宫廷大戏〈楚汉春秋〉形成研究》。前者从文本梳理入手,对《楚汉春秋》的编撰创作、文本来源、剧本特色,以及与《楚汉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后者紧扣住文本来源一端,从史传文学、前代戏曲、相关小说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楚汉春秋》对于不同文本来源的各自继承与发展,初步廓清了《楚汉春秋》剧本的形成方式与具体手法。

关于《铁旗阵》,在廖藤叶《〈铁旗阵〉“把子记载”研究》之后,卢光月和张转先后完成有硕士毕业论文《清宫连台大戏〈铁旗阵〉研究》《清宫连台本戏〈铁旗阵〉演出研究》。前者从编撰、体制、版本、情节、主题、人物、演出等方面,对《铁旗阵》的相关情况进行全方位研究;后者以前者在演出方面的研究多有讹误,遂在剧本创作、版本考述的基础上,重点对《铁旗阵》的演出研究进行了重新梳理探究。

关于《盛世鸿图》《锋剑春秋》《香莲帕》,见有《〈盛世鸿图〉文本研究》《嘉庆朝〈锋剑春秋〉题纲本探微》《〈香莲帕〉研究》等相关论著。《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中所收10本清宫连台本戏,目前已全部有相关方面的专门研究成果问世。另外,山西师范大学郝成文于2014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演出研究”,则对于上述各剧想必亦有特别关注和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也必会有相关成果问世。

通过上述回顾,对透视清宫连台本戏的自身特质,探明其在整个清代宫廷戏曲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同时,立足前文的梳理,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研究虽各有所获,亦皆存在不够全面系统的问题。随着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南府昇平署戏本》的推出,加上此前《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故宫珍本丛刊》,目前可见的清宫连台本戏剧本更为丰富齐全,对于进一步认清其在清宫演出中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立足具体文本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也将推动清宫连台本戏研究朝着更为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清宫戏曲研究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清宫饽饽桌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