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与现实路径

2019-02-22 09:10张天华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张天华,孙 傲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其关键是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益之处,从而建立起情感上的认可和共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一、如何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价值意蕴

(一)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实效的重要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新时代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主要是建立在满足大学生现实以及潜在的需求之上,获得持续并且真实的心理感受,其主要来源于大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预期和其他外部因素的推动和引导。因此,高校应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理念,提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基础,打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

(二)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受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从其丰富内涵中可以分为短期获得感和长期获得感。短期获得感也称之为直接获得感,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所直接获得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认知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获得感也称之为间接获得感,主要是指通过长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从而树立起一定的理想信念,其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定政治立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引导学生,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大学生短期获得感与长期获得感的有机统一,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目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归属的基本遵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科学的知识理论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它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阐释了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归属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是价值传递与价值认同的有机统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前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能够使学生产生共同或相近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产生某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行为,通过师生的情感互动的过程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所体现出的思想和行为能双重认同,进而提升其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并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汲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先进的价值理念、正确的政治方向、规范的行为准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达到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双重统一。

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现有的教学模式能够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师资队伍以及育人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已基本完善,但课程建设依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的增强。

(一)教学内容更新快,理论教学与实践有脱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基础,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正确导向的理论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始终紧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各门课程建设中都得到了及时的体现。”[1]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存在的一些分散化、零散化现象,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认同度和获得感。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虽能够准确阐释相关概念,但并不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梳理。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而不能说明怎么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导向性。其次,教材内容编写在一定范围内重复现象较多,主要表现在同一门课程的重复、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以及中学和大学内容衔接上的重复。过多浅层的理论重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削减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大多是从传授既定的教材出发,从宏观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忽视了微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对学生自身短期目标的价值引导,未能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困惑进行解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现实性。

(二)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学生主体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教学方式是否能够符合学生的主体需求和认知习惯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增强。一是教学过程中单向灌输的现象严重。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大多采取“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方法,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思维的正确认识,导致教师自说自话,学生游离在外的现象。二是“教法”不能适应“学法”,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法的研究,忽视了学法与教法的差异性,对于学法的研究还存在碎片化的现象,不能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改善教法,因此,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不能做到充分理解。三是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人员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难以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阻碍了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产生深层获得感。四是考核形式缺乏创新,难以发挥其深层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考核是衡量学生成绩、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闭卷考试,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另一种是开卷考试,又容易造成学生忽视平时课堂学习。”[2]因此,考核形式还需不断创新,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欠缺,课堂教学缺少亲和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有效供给出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教师存在师德师风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产生怀疑,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缺乏高尚的职业精神。二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薄弱,对相关理论和问题阐述的说服力不强,眼界不够开阔,对于时事热点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难以使学生信服。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系统创新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单纯地重复教材话语,缺乏语言转换能力,不能将教材话语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大众话语,教师的语言既缺乏思想深度,又缺乏教学温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陷入教师自说自话的尴尬境遇。这样的教学减弱了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度,从而失去了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特殊性,它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的教育,传播内容要做到有深度、有温度、有精度,才能具有说服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构建更加健全的内容体系,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和硬性的理论灌输,不断提升学生关注现实、回应现实的能力,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总体目标。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体系,做到教学内容有“深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内容。因此,教材内容应做到:一是教材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注重政治性和科学性,但必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紧握时代发展脉搏,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抓好教材修订的契机,充分吸取高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材的框架结构、内容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及时增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成果。二是教材内容要避免重复,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教材编写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五门理论课的关系,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教材建设应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重新审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差异,以及大学与中小学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问题,避免形成知识盲区。三是要坚持统编教材与辅助教材相互结合,不断增强统编教材的真理性。教材编写要以统编教材为主导,同时丰富教师参考书籍和学生辅助读本,从而编写出一批题材新颖、可读性较强的普及读物。通过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形式的不断丰富,可以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材的亲和力。

2.打造贴近生活的课程结构体系,做到教学内容有“温度”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还需从实处用力,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育者还需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实际诉求,从教育对象内在需要的角度来科学设计教育目标,拉近与教育对象的距离,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制定教育内容,以引导大学生生活实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经过多维度转换成可践行的价值观,提升教学内容的温度。一是抓住教学内容选择这一基础,体现时代气息。日常化教学内容可以选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时事,进行深度剖析探讨,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二是抓住教育宣传这一关键,在向学生灌输教学理念时,要在其中注入正确的价值取向,教育宣传要从宏观叙事转变为日常生活叙事,克服脱离实际生活的倾向;教育宣传要结合学生最直接的需要,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无用的意识形态说教,而是关系到自身能力发展的有用指导。三是要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联动的日常培养模式,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行为品德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提高全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视,充分挖掘日常教育与管理资源,从根本上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布局。

3.研究学生成长的重点难点问题,做到教学内容有“精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必须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并且具备问题逻辑。其问题应着眼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新的发展和变化、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大学生所思所想、思想矛盾、生活困惑等现实问题。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短期内的受教育需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能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对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总结研究,从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选择关系到学生发展的重点课题,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讲解,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自我感悟。教师要在学生上课前开展课外、课下专题调研,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疑惑症结,抓住学生关注点和困惑点,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以及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这样真正地把握住学生思想的矛盾点和政治的困惑点,与学生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答疑解惑的育人效果。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力

“教育方法作为知识和大学生之间的衔接手段,其优劣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成果。”[4]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就是要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因此,需要革新现有的教学方式,聚焦教学质量和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创新课程的表现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具有感染力。

1.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实现教法与学法平衡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二者的差异,制约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坚持教法与学法的平衡互动,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一是教学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出发点,将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讲明道理,在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主动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法与学法的良性互动。二是让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现实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使学生收获理论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课前准备、课上分享、课后交流等形式,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化,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全程监控指导,以此推动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2.注重实践体验过程,实现课内与课外无缝对接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实践体验过程。增强大学生获得感,必须立足克服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教学只注重形式、轻视实践内容等错误倾向。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的内容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使学生信服,体现其真理性。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做到课内外的无缝衔接,才能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一是实践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定义为“社会实践调查”“社区走访活动”“学团组织活动”等。教师应全程跟踪指导,把握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标准,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二是实践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以及学生主体需求。实践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为案例,加强大学生的体验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自身成长的引导价值。实践教学设计要基于课堂教学的需求,使学生从实践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提升大学生在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无缝对接。三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拓展实践课程供应链,结合各个学院不同专业以及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部分纳入考核范围,把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衔接过程,引导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加强对实践过程的体验感。

3.运用信息网络载体,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推进

网络信息媒体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载体。“当前,特别是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建设,拓展网络阵地,加大内容建设,开发网络文化产品,从‘指尖’直抵‘心间’,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5]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线上线下的动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来创新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方法的适用性。一是运用网络媒体可以强化问题教学。网络媒体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问题搜集和问题提炼的效率,学生通过网络媒体自由发表言论,表达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方便教师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学生所知所想,使教学目标精准化,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二是运用网络媒体可以加强师生教学互动,建立校园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方便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话题讨论和课程视频,同时便于学生上传作业和自主学习。学校可以开通思想政治理论课官方微博,将思想政治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微博展现给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教师可以组建自己的QQ群和微信群,方便学生在课后及时和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实时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三是运用网络媒体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实践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网络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上课的限制,丰富教师与学生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载资料,进行教学借鉴,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深刻把握,提升教师的教学吸引力。通过网络传播方式展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新颖,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传播。因此,在牢牢把握课堂主渠道的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载体,坚持线上与线下协调推进。

(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自身素养、教学能力、话语体系等方面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能够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有效吸收。因此,应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1.确立学科意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

教师一直以来都顶着“教书匠”的头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色定位,并自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和学生成长的理性需求相结合,教师不仅要成为“教书匠”,更要成为“研究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树立研究性教学的意识,坚持科学性教学的态度,牢牢把握现代化教学的方法,坚持团队教学,集众人智慧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把握以上几点原则,还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时代更迭日新月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被时代所抛弃。二是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发扬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也是教书育人的创新者,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学科意识,才能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顶端,才能准确地把握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独有的教学魅力。

2.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魅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魅力主要来源于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减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上认知的不足。不仅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给学生讲清楚道理,更要让学生乐于接受道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专业研究与教学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想要高质量、高水准地进行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与研究的现实性,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够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迎难而上,增强教学自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专业学科进行建设,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支撑,才能准确地把握该学科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目的。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和为人师表的教学宗旨,而不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坚决杜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队伍中可能出现的理论不纯粹、教学不针对的现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更加注重专业建设,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魅力。

3.构建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魅力

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进行表达来使学生接受和内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所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语言魅力,构建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话语体系至关重要。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增强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大量经典历史名著的研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中外历史名句、名人典故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不断增强教学语言的历史底蕴和文学色彩。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摆脱教材话语体系的束缚,凝练教材内容,掌握核心理念,逐渐将教材话语向口头语言转化,在坚持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要善于将严谨扎实的教材内容向符合大学生口味的话语转变。说课要语言生动活泼,突出重点难点,“通过强化理论转化的思维、增强理论转化的本领,变革理论灌输深奥难懂、宣传道理、文字枯燥的旧面孔,树立微言大义、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新形象。”[7]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多接收网络用语,学习网络文化知识,更新自身的话语体系,采用备受学生欢迎的时尚网络用语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热度,聚焦青年学生的热议话题,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红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时尚色彩。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立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等几方面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将成为新时代独具特色的热门课程。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